天人合一国学(国学快餐天人合一)

【国学快餐】天人合一

胡立根

天人合一国学(国学快餐天人合一)(1)

【一语破的】

天人合一:意思是自然与人是和谐统一的。此观念源于先秦,语出北宋张载《正儒家蒙·东铭》:“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原典精读】

天地与我并生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①,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②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③有乎!无适焉,因④是已!(《庄子·齐物》)

注释:①一与言为二: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 ②巧历:精巧的推算。历: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③适:到。④因:因循,顺应。

【点到即止】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观的典型表述。庄子许多寓言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庄周梦蝶,庄周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意在表明,人和外物没有绝对界限。“子非鱼”之辩,肯定人可知鱼之乐,是因为天人合一,人鱼可以相通。

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并非庄子创造。《左传》就曾提到“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即效法。老子将这一思想系统化,汉代思想家作进一步阐发,而最终将这四字合在一起的则是宋代大儒张载,他在《正蒙·乾称》 中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合一。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是人与自然同源同构。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一切生于道,道即自然之道。再如中医的人体结构论即是模拟自然。

二是人与自然“同归”,一切归属于自然。道家倡返璞归真,“真”即自然。西方人死了讲究上天堂,我们的祖先则是求“安息”,求回归自然,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像《春江花月夜》《湖心亭看雪》表现的人与自然相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境。

三是崇拜与保护自然。中国古人重视生态文明。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环保机构“虞、衡”。大禹时代就产生了这样的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古人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深恶痛绝,要求“数罟不入洿池”。

天人合一国学(国学快餐天人合一)(2)

四是顺应自然。《礼记·月令》曾详述每个月的日月星辰变化、物候特征,指出人们相应的可为与不可为。在古人看来,人的行为,包括帝王政令,都应遵循自然规律。

五是道法自然。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都是从自然得到启示。《周易》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取象于天,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如其“坤卦”,意在引导人们效法大地品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人是在尝试建立一种天人宇宙图式,试图告诉人们,人只有顺应此图式才能获得自由,得以生存、变化和发展。

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影响巨大。

国人人生态度讲究缘来不拒,缘走不留,顺其自然。传统民居之坐北朝南,即为纳日通风,与天相契;而其“天井”“天窗”“天台”,则更显出与天相通的意愿。故宫紫禁城,从布局到命名都与星辰对应。中医讲究顺应自然。中国武术有大量仿生拳种。中国传统政治,无论儒之有为、道之无为,均以自然为法则;审美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经典推荐】

①《道德经》第1、7、14、25、28章;

②《庄子》“齐物论”“知北游”;

③张载《正蒙·乾称篇》;

④《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⑤钱穆《天人合一论》

(来源《语文报》)

天人合一国学(国学快餐天人合一)(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