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

恩深


恩深村的过往

千百年的风华已悄然间淡忘

......

新塘边镇恩深村

位于浙赣交界之处

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雕刻在西南大门的一道美丽屏障

层峦叠嶂的山麓下

房屋错落有致

板塘水库落霞与白鹭齐飞

出岫的白云

流转在云岩寺钟声的梵音里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

(摄影:瓜叔)

春天油菜花盛开之时的恩深

美得让人心醉

然而泥土下的芬芳

千百年的风物

穿越时空

凝目百年

方能一窥恩深的风华

一、姜氏的迁入

炎黄之战

黄帝独霸中原

炎帝去往南方

炎帝的子孙以炎帝出生地“姜水”为姓

姜姓

也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

严陖薌镇姜嶼公

任承议郎(文散官)徒迁江山英坂

再迁宏溪(今棠坂轰溪)

姜嶼公生二子,长子姜琳

为礼贤文溪姜氏始祖

次子姜璿,迁嘉湖,为嘉湖始祖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

(钟底老井)

大约南宋年间

姜璿五世孙姜衍的长子姜明(千一公)

迁入东陈

东陈的一户姜姓

(即钟底发族太公)

发现自家的母猪跑进了深山里

寻了一天一夜

方在一处钟形山丘下

发现产了16只小猪的母猪

姜氏太公

觉得此地能发家

便迁入了钟底定居

后来有风水先生路过此地

见钟底山像庙钟

又像一只母鸡蹲在地上孵小鸡

周边还有山脉连绵像人的左右手

断定姜姓在此能兴旺发达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4)

(姜裕满老师手绘图)

果真

嘉湖姜氏陆续迁入

姜三復(千二公)的十五世孙姜陈宝

从新塘边里宅迁入墩根

成为荷洋派始祖

隆十四公(千三公后代)的后代迁居门前坞

(门前坞因年代久,中间断接,现无法考证年代)

清道光年间德友公(千三公后代)迁居瓦窑

(迁入年代:钟底早于墩根、早于门前坞、早于瓦窑)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5)

(族谱中关于瓦窑发族太公德友公的记录)

钟底发族太公

辛勤劳作,收田租、房租

在钟底造了大厅屋、上众屋

其后太公的三个儿子

造起了三座厅以及其他房屋

又挖好了门前塘、屋垄塘

墩根太公

在墩根建造了荷洋派祠堂

(墩根因地处南北两山墩之间,故名)

毛、周、王、杨、琚、俸

等姓氏也相继迁入

在这片土地上

共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6)

(墩根祠堂如今仅留存了后堂)

2017年新塘边镇嘉湖祠堂

修缮一新

钟底姜永东老师作为族中长辈

在祭祖仪式上宣读祭文

希望姜氏族人继往开来

将姜氏发扬光大,光耀子孙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7)

姜氏宗祠

二、云岩寺

云岩山

地势自东向西呈“一字型”

连绵到江西玉山八都乡

山脉群中的三大天然岩洞

依次为“云岩”、“霄岩”、“仙岩”

最为奇观

(仙岩位于江西上饶玉山)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8)

云岩山上遍布着岩洞群

石头似螺蚌朽壳、沙土混结而成

浪纹层叠

据说这里几千万年以前是汪洋大海

地壳变动海水退去

成为了今年的模样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9)

(姜氏族谱记录的“云岩洞天”之景)

山顶上

最大的岩洞下缩上拱,层叠前出

尤为高广、深阔

长约百余米,最宽处约三四余米

高有十多米

是天然的大石屋

据传明朝云游至此的僧人

见林木蓊郁,云雾缭绕,恍如仙境

便以岩结寺

取名“云岩寺”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0)

云岩寺

始建于明朝中期

嘉庆年间

钟底姜世乐的长子姜正恭在云岩寺做和尚

如是日月星移

佛屋换了多位僧人

到1950年土地改革

云岩寺的老屋分给了农户

后来屋顶木料横条和栓木被白蚁蛀食

到处漏水

云岩寺的百余年木屋即将倾颓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1)

(寺庙后方还有天然的岩洞,据说山上洞洞相连

大群的蝙蝠从大洞飞进,可从小洞飞出)

1957年朱提太神医

路入松坪寻古寺,见檐空壁峭之萧然

便定居云岩

他出钱维修了正堂,在此行医度生

据恩深老人说

孩提时经常能看到

被抬着担架上山的病人

不出十天半个月,便可以走路下山了

云岩寺陆陆续续

有上海、金华、江西等地的患者闻名而来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2)

如此云岩寺之香火也愈加兴旺

提太神医一直居住云岩行医

直至1966年去世为止

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绩

自发募捐为他塑神像纪念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

各地的香客络绎不绝前来云岩寺许愿参拜

寺庙香火连绵不绝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3)

三、抗日战争记忆

1941年日本人入侵江山

1942年日本兵的一个连队

驻扎在上桥头地方

鬼子到处杀人、抢粮食、抢毛猪、抢鸡鸭

还把恩深村的祥云、开有、德洋、德达

等六人抓去挑担

(日本鬼子抢来的物资叫百姓挑担)

亲人被抓去后

家中的女人、子女哭哭啼啼

将近半个月后

六人才从江西广丰县跑回恩深

庆幸地捡回了一条命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4)

(日军攻占江山县城,摘自《古道古城故土》)

只要村口黄衣服一出现

枪声一响

所有人都闭着眼睛往外跑

到处躲,到处逃命

提心吊胆地躲在圳坑里

躲在云岩山、牛岩、乌石山上

有的家庭一下子死了好几个人

一些失了房子的困苦百姓

在祠堂大厅内得以疗伤休憩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5)

(日军从衢广公路进入江山县境内,摘自《古道古城故土》)

这一年的中秋节

全村的人都逃到山上去了

随着一声枪响

不少日本兵来了恩深

盘踞在村中的土匪与日本鬼子枪战

下午一点钟

躲在山上的人们看到门山顶处有一处冒烟

接着整个村庄六处烟冒起来

日本鬼子发现土匪跑了

又没看到村民,就开始放火烧屋

被烧毁房屋的人

跪在山地上哭拜叫天

这段黑色煎熬的战争时间

在恩深整整半年之久

日本人离开了

留下的恩深损失惨重,一片疮痍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6)

(网络配图:日军轰炸后的村庄)

一个村庄

忍辱负重,依旧向前奋进

硝烟散去

恩深人团结起来重修祠堂、老宅

村庄渐渐回归平和

炊烟依旧生生不息

袅袅升起

四、1955-1964恩深村的高光时刻

1958年大跃进时期

姜成江老师的父亲姜顺男先生

给村庄起名“恩深村”

取“毛主席、共产党恩深似海”之意

恩深村

是当年江山县委书记陶健

亲自树立的一面旗帜

村支部书记姜启才

升任妙里圳乡党委委员

县委委员,并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接受过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

江山县委以他的事迹出版了

《好社长姜启才》

后由江山婺剧团编成剧本

搬上舞台到全国各地演出

恩深村也获得了华东地区先进集体

先进党支部等诸多荣誉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7)

(板塘水库)

1、板塘水库、妇女水库

解放前后是国家经济发展困难的年代

1955年农业合作化后

土地、山场归于集体

50年代至70年代

村领导积极发动老百姓造水库、绿化造林

水库未建之前的恩深村

有一段江山话描述这里的田地

下雨天太平洋,大晴天飞机场

打下去,饭锅勺

铩下去,弯刀夹

真的是

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

造水库迫在眉睫

板塘水库

历时三年(1955-1958)

全村男女老少都去挖

挖掉数个山头

挑破了不少畚箕,用坏了不少锄头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8)

(板塘水库)

乌石山的“妇女水库”

因建库妇女出工多而得名

恩深村的女子很多都是村组织的“刘胡兰小组”成员

挖山挑石

辛勤劳动了数年

才完成水库的建设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19)

(妇女水库)

两个水库

解决了农田的旱涝,保住了粮食丰收

当时的老百姓都说

“没有水库,哪能下双季稻

哪来吃得饱粮”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0)

(妇女水库)

原来的上莫山、五界山头都是荒山

村集体又动员村民分户挖坑种杉木

上莫山、五界山头、乌石山、云岩山、古竹突等

在植树造林之后

林木苍茂,鸟声啼啭

2、铁民校

解放后经济比较落后

老百姓很难读得起书,文盲也较多

为响应政府开展的全国性扫除文盲运动

恩深村在钟底姜家大厅内办冬学

冬学就是白天劳动,晚上学习的学校

当时两边的教室各放有三条四方桌

八人一桌

中间点一盏清油灯

灯草点的青油灯,微微发亮

40多个男女老幼

老师没有工资,无偿教学生认字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1)

(网络配图)

政府要求每个参加学习的人要

认识1500个字才表示扫除文盲了

上级有人来验收合格与否

姜培湖老先生任老师18年

恩深村的学生们基本能认识1500个字

在当时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得到县文教局的肯定

姜培湖老先生还组织了“刘胡兰小组“

倡导女同胞学文化,搞实验田,成绩显著

曾多次参加省级现场会,评为扫盲先进工作者

学校也被授予了“铁民校“的荣誉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2)

(网络配图)

3、恩深大会堂

恩深集体建造的大会堂

就在墩根祠堂处

木料到山上砍下来、运下来

砖瓦是瓦窑生产队社员做的

烧砖瓦的柴火是山上砍下来的

烧好砖瓦后社员们肩挑到墩根

木工、泥工、粗工都是村的社员们记工分

一年时间便造好了大会堂

大会堂还有戏台

从此恩深村开大会、唱大戏

都有了独立的场合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3)

(姜永东老师原先留存的恩深先进集体单位资料不慎遗失,仅留下幸福村的先进资料)

这些先进

都是恩深人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中央专门派工作人员来恩深村考察表彰

全县各地

都来恩深村学习先进经验

参观农业生产、山林发展、农田建设、冬学学校等

1955年-1964年十年期间

也是恩深人心底的荣光

五、地名底蕴及故事

1、门前坞

门前坞

因村前是山坞而得名

在一块山岗上

旧时有一棵枝繁叶茂、雀窝成群的古松

大约有六十多米高

树围5米余

古树之茂

在几十里之外的地方都能看到树冠

根部还露出血红血红的根系

老百姓经常用刀剐来当火把照明

,时长00:21

古松

好似村口的保护神

可惜的是

在六十年代一场电闪雷鸣之夜

古松被雷击中,从上而下击成两爿

古松最终死去

老百姓们无奈锯了松木

做成水碓的木轴承

学校的木桌柜子

这棵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松不在了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

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4)

六十年代

门前坞还出了一位养猪标兵姜有英

因着悉心的照料

小猪仔长成了800斤的大肥猪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可是大好消息

恩深村人计划着将大猪扛到北京给领导人瞧瞧

18个大汉扛着大猪到达了火车站

虽然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北京

不过门前坞养猪标兵的故事

着实带着集体化时代的喜剧色彩

2、樟柏树底

明初江西渎川周氏来此定居

村名初为“蓬川”

传说刘道宁仙人

远迹尘凡,东游西历

途经此地

指点村人栽种了樟柏树

又指点在樟柏树的朝向建造宅子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5)

(1985年的《江山地名志》)

刘道宁仙人

见这一带干旱,滴水如油

便用手杖点了点地面

嘱咐村人在此放上篾匾

待满6日后揭盖汲水

村人在第5日启封

结果井水仅到一半

需用绳索方能吊取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6)

樟柏树渐渐长大

人们奇异于此树一株三柏:圆柏、扁柏、刺柏

将樟柏树当做神树

为了感激仙人的指点

将地名改为“樟柏树底”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7)

原先古树的东西两侧

各有一眼古井

西面的古井被农户建房填没

东面古井尚在

(便是传说刘道宁仙人指点挖掘的老井)

传说在旧时

柏树根处的石基倒塌

柏树倾倒

古井就日夜不停发出咕咕的声音

水质浑浊不清

后来村民将柏树撑起,做好石基

古井就停止不响了

井水随之清澈见底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8)

烂柯斧透

几度沧桑

樟柏树经历了六七百年的岁月

树径粗壮

两人可以合抱

表皮若裂岩

像个百岁老人,捋着长须

却依旧顽强地散发着生机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29)

(扁柏 刺柏,圆柏在树木上部)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0)

古井内外

有很深的绳索痕迹

不知汲了多少担水

磨断了多少根绳索

滋养了多少樟柏树底的子民

3、墩根瓦窑

在未有现代立窑砖、油面瓦之前

都是用手工土砖瓦

瓦窑生产土砖瓦已有悠久的历史

窑址原在新塘边桥头

后来发现墩根瓦窑泥质细腻、弹性好

不易裂缝

部分瓦工就从新塘边迁到这里居住

当年95岁高龄的姜尚义老师傅说

我的爷爷就做这一行

家家户户都会做,并且妇女也会做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会做土砖瓦

到九十年代就彻底倒闭了

砖架、瓦桶等工具也难觅踪迹了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1)

(网络配图)

4、板塘草席、制钉鞋

板塘

因村前塘底平似板得名

自古以来田里便种席草

收获后晒干

按长短捆扎储存起来

用手工在简易工具中编成草席

板塘草席编织得特别精细、紧密

非常牢固耐用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2)

(网络配图)

许多老百姓家里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在使用

但随着材料做工的改进

种草席产量低,不合算

已经有竹席代替草席

如今篾匠编的竹席也逐渐被淘汰

但是仍有老者喜欢板塘草席

可惜求之不得了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3)

(网络配图)

板塘还有个钉鞋匠毛培坤(已故)

做得一手好钉鞋

生意兴隆,供不应求

在旧社会,穿着钉鞋防湿又防滑

走起路来咯咯响,很气派

但是并非大家都能买得起

鞋的材料是牛皮、铆钉、牛筋线

全是手工制作

做好后用柿子汁或桐籽油多次盖面

晾干后硬邦邦的

初穿时会磨出血泡

走路时不小心还会扭伤脚

虽然如此仍然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时髦货

六、村落老建筑

恩深村曾经丰富的古建筑

经过千百年风雨

大多破败毁损

但云岩寺庙、墩根祠堂

门前坞百年老宅

半圆形的上湖单石拱桥

依旧留存着古朴的痕迹

无言地向人们述说着昔日村落的

喧嚣与繁华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4)

钟底社山

原先有一座数百年的“老佛殿”

横约8米,深约20米

有三堂,两个天井

供奉着社公、社母、五谷王、银神

在1966年到1968年破四旧时被拆掉了

老佛被打得粉碎

殿内的大钟被转移到钟底大厅内

村里需要集合商议的时候

会敲响钟底大钟

钟声声振十里,深沉悠远

可惜的是

大钟终因多次转移而不知所终

破四旧时期

红卫兵到家家户户搜查

“族谱”、“太公画”“土地公画”

搜到了就被烧掉

村庄的很多珍贵的文物

都在这场浩劫中永远消失了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5)

(摄影:瓜叔)

钟底大厅处如今建了民房

墩根荷洋派祠堂仅留着后堂

曾经佳节时刻

祠堂内分香饼、唱大戏

家家户户将石臼搬到祠堂

热火朝天地打麻糍,品麻糍的时光

饶是一去不复返了

只留下祠堂边四个柱础石

悠悠述说着旧日时光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6)

门前坞的百年老宅

依旧住着老人

老人说:门前坞的老宅子,就我这一座啦

90年代的一场大龙卷风

宅子前堂都快被掀翻了

我都重新翻新过了呢

百年老屋与老人

相生、相依、相守

老屋承载了太多的深情与回忆

人在,屋在

人灭,或许屋也就败了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7)

(门前坞的百年老宅)

上湖桥

约在1910年左右重建

在上平天村上下坝头的地方

在钟底的水口位置

并不属于恩深村

但是老桥

由恩深的太公和上湖桥人共同建造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8)

上湖桥是一座半圆形的单石拱桥

条石工整,桥形简约大气

桥心石是阴阳太极图

方正地嵌于桥拱正中心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39)

据说造好桥后

村里人先将老佛殿内的老佛抬过桥

老百姓再走过桥

两个村还互相庆祝摆酒

好不热闹

曾经老桥

是繁华的交通要道

如今已不再作为去往新塘边的必经之道

是村落古朴的一隅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40)

(姜永东老师走在桥上)

古建筑

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

经历了历史的荣枯盛衰

保存着

许多珍贵的人文遗迹

是村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墩根祠堂

上湖桥、百年老宅

古樟柏树、樟柏井、钟底老井

依旧承载着恩深人的深情

正是因为

这些伴随着我们长大的老建筑、老物件

我们有了绵长的回忆

有了亘长的乡愁

七、尾声

很多人见过

春天恩深万亩油菜花盛开的美

因而恩深悄悄地入了梦

因何入梦?

是村落

亦是桃花源啊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41)

(摄影:瓜叔)

一语恩深

一语山河

山水灵气的滋养

造就了云岩寺的“大有奇观”

也成就了板塘水库的“白鹭秋水”之美

700年的历史沉淀

风物晕染

滋养了世代的恩深人

时间讲述着先辈和智者的故事

时间见证了红色的恩深

时间铭刻了黑色的战争

时间让一代又一代恩深的孩子

温柔的长大

故乡的

袅袅炊烟,虫鸣鸟唱

云岩秀峰,古楼曲溪

早已沉淀在恩深人的生命中

成为思乡的不竭源泉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42)

浅殇米酒绕乡魂

醉酣醺

故乡的阔远与苍茫

呼唤着在外的游子归来

龙潭寺古风小镇 千年古镇风华恩深(43)

(摄影:瓜叔)

当游子归来

村口的老人说

那是我们恩深的孩子啊

那时候的我们

眼含热泪

正如远走他乡的孩子

又回到了母亲的身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