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1949年初夏,毛主席的洋宝宝毛娇娇(李敏),辗转从苏联回到主席身边,毛主席的高兴溢于言表,亲自为娇娇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李敏。

敏是取自《论语》君子讷言敏行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不姓毛而姓李,毛主席耐心向娇娇讲述了当年为瞒过国民党,他化名李德胜,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取得胜利的故事。

娇娇听后非常喜欢父亲为她起的名字。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

(毛主席女儿李敏)

转眼至1962年10月,李敏初为人母,请主席爸爸再为她的儿子取名,主席略加思索,说娃起名不能用我的字,就叫继宁吧,取宁字安宁祥和之意,又逢十月,纪念十月革命,继承列宁遗志。

从伟人毛主席为李敏母子起名字,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子女的厚爱和期望。

一、第一公主颠沛流离的童年

毛主席的家庭与普通家庭一样,同样有着美好的情感操守和儿女情长,但因其动荡的历史年代和特殊的身份地位,遭遇着不同于普通家庭的风雨坎坷、悲欢离合。

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之女,1937春年出生于陕北,由于严重营养不良,李敏生下时瘦小羸弱,邓颖超为她起名娇娇

从此娇娇成为李敏的乳名。

不平凡的父母,注定了娇娇不可能像寻常女儿一样,缠绕双亲膝前朝夕相处。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2)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娇娇刚满月,贺子珍就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去工作,周末才能去看娇娇。

贺子珍曾在长征时期因掩护战友被敌机炸伤,体内残存十几处弹片,疼痛经常折磨她痛不欲生。

贺子珍决定去苏联治疗,1937年下半年贺子珍把不满周岁的娇娇继续寄养在老乡家里,奔赴异国他乡。

贺子珍没有想到的是她这一别竟与毛主席从此劳燕分飞,当时苏联医疗条件也不行,体内弹片并未取出。

自此娇娇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3)

(李敏和妈妈贺子珍在苏联)

娇娇两周岁时才从老乡家接回延安保育院,在保育院娇娇是一个不是孤儿的孤儿。

保育院的孩子周末都有父母接回家,而娇娇根本没有家的概念,她曾天真的问保育院的阿姨,什么是家?

阿姨心痛的告诉她,家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地方,娇娇很向往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有家可回,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可爸爸妈妈长什么样子,娇娇很模糊。

爸爸毛泽东忙于抗战,无暇顾及小娇娇。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4)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1941年娇娇刚满四周岁,毛主席让娇娇随朱德侄女,罗亦农之子一起去苏联陪伴体弱多病的贺子珍。

在苏联的日子,由于苏德战争爆发,和国内失去联系,贺子珍和孩子们(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在苏联)生活饥寒交迫,食不果腹。

生活的极度困窘,李敏患上肺炎,缺医少药濒临死亡。

苏联国际儿童医院的医生给李敏判了死刑,母爱使贺子珍不顾医院规定,她不顾一切把已经被送往太平间的李敏强行接回家自己照顾。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5)

(李敏和贺子珍在莫斯科)

贺子珍不吃不睡,变卖身边所有能换钱的东西,加上种地卖菜,为李敏买来营养品,一口一口的喂李敏,在贺子珍夜以继日的精心护理下,终于把李敏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李敏所在的苏联国际儿童院制度非常严格,李敏痊愈后,儿童院要求李敏回去学习。

妈妈贺子珍不忍把大病初愈的女儿这么快送回去,坚持要女儿再疗养一段时间。

为此贺子珍和儿童院的领导发生激烈争执,也因此遭到诬陷,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

李敏再次与母亲分离成为孤儿,重新回到儿童院。

每到周末,岸英和岸青两个哥哥来看她,陪她一起玩,这就是李敏的快乐时光。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

(毛主席和贺子珍)

李敏在儿童院老师的讲课中得知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人,李敏觉得毛泽东是个很厉害的人。

有一次,李敏从岸青哥哥口中得知,毛主席是他们的爸爸。

当时的李敏不敢相信老师口中那么伟大的领导人竟是自己的父亲。

二、第一公主历尽坎坷回到伟人爸爸身边

李敏得知毛泽东是自己父亲时并没有兴奋,而更多的是崇拜和期待核实。

1947年末,党组织经过多次与苏方交涉,苏方将贺子珍从精神病院释放出来。

1948年冬,王稼祥夫妇受组织委托,带贺子珍母女从苏联返回祖国,自此贺子珍母女结束了颠沛流离。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7)

(贺子珍贺怡姐妹俩)

回到组织怀抱安全了,贺子珍才告诉女儿毛泽东是她的爸爸。

当时娇娇只有12岁,听说毛主席派姨妈贺怡(贺子珍亲妹妹)带她去北平,仍不敢相信毛主席是爸爸。

于是用俄文写了一封信,质询毛主席是不是她的爸爸,只有确认了,她才能回北京。

信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看到信封上熟悉的贺子珍笔迹,立刻拆开,看到里边歪歪扭扭的俄文,等翻译译出内容,听着李敏稚嫩的询问,伟人爸爸哈哈大笑。

毛主席当即挥笔复信告诉娇娇他是爸爸,而且是非常想念娇娇的爸爸。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8)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信写完毛主席又决定不发,吩咐改用加急电报。

当贺怡一路风尘带娇娇来到香山毛主席住处,毛主席见到娇娇的刹那,激动得抱起女儿亲了又亲,娇娇也依偎在父亲宽大的臂弯里,激动的叫了声“爸爸”。

骨肉久别重逢,血浓于水,令毛泽东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于是召集老同事们来家里,没等老同事们落座就卖上关子风趣幽默地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给你们看看。

大家被主席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贺怡领着穿洋服的娇娇走出来,毛主席说这就是我家的洋宝贝。

众人哈哈大笑一起恭贺娇娇终于回国,毛主席思念之情得以慰藉。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9)

(毛主席和李敏、李纳、毛远新在溜冰场上)

可见毛主席多么喜欢娇娇。

娇娇的到来,给毛主席很大安慰,他常常在休息时牵着女儿的手遛弯散步,听娇娇讲在苏联的生活经历。

虽然主席觉得这些年亏欠娇娇很多,但主席从不娇纵溺爱子女,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把他挂在嘴上唬人。

毛泽东对子女“三观”教育和为人品德上一向要求标准非常高,他本人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教育子女也要以普通人身份待人处事。

作为毛主席的子女,在中南海可是半点特权也没有,有的只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艰苦朴素,轻奢节俭,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原著,而且要博览群书是行动准则。

三、伟人的红色家风

毛主席历来强调家风涉及江山稳固。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0)

(毛主席和家人及工作人员)

毛主席的家风,是把党风、政风灌输到家风之中,与党的宗旨保持一致。

以平常人的眼光,毛主席的子女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应该是头顶光环一路坦途前程锦绣。

毛主席却为子女严格规定了“三不”制度:

不许用公车:旨在培养子女平等的公民意识;不放假住校不准回家:意义在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说是毛泽东的孩子:是教育子女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主席对孩子们的爱不拘泥于吃喝穿用零花钱方面的溺爱,而是着眼于子女们高尚品德的形成。

困难时期毛主席的孩子同样吃大食堂,住校吃集体餐,同样饿的饥肠辘辘。

有一次李讷回到家里上饭桌,狼吞虎咽把全家人一桌饭菜吃光,第一公主竟然饿成这个样子,身边工作人员感动泪目。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1)

(李敏和李讷姐妹俩)

毛岸英回到延安,作为留苏军事学院的高材生,毛主席并没有马上把儿子安排在领导岗位,而是派到农村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许吃小灶。

有一次李讷因为周末放学太晚,卫士长李银桥擅自做主派车接李讷回来,被毛主席知道后,严厉批评一顿,警告下不为例。

李敏第一次去上海探望母亲贺子珍,有点胆怯,想要爸爸派人护送,毛主席坚决不允许,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我毛泽东的孩子为什么做不到。

李敏与孔令华生了小孩以后,因为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搬出中南海,没有享受组织半点照顾,居住在北京普通的居民胡同,生煤劈柴做饭自食其力过着自力更生的平民生活,未给组织添半点麻烦。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2)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李讷)

毛主席还有一条规定,子女工作以后,家里不再资助一分钱,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毛主席对子女的严格,有时身边工作人员都觉得特别苛刻。

四、伟人的儿女情长

毛主席非常喜欢活泼的小李敏,毛主席听不懂李敏的洋文,李敏就和爸爸互补,她教爸爸学俄语,爸爸帮他补中文,还教她写毛笔字。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3)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

李敏为了能和爸爸沟通顺畅,就刻苦补习中文,学习中遇到障碍,李敏就去问爸爸。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李敏就能用中俄文夹杂着和父亲聊天,父女之间沟通顺畅了。

李敏高中时,认识一个高她两届的学长孔令华,小伙子品学兼优,两人相处下来,兴趣相投,相互爱慕。

后来李敏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孔令华考上航空航天大学,两人正式恋爱。

李敏把自己有男朋友的事情告诉了父亲,毛主席非常高兴,鼓励女儿婚姻自主,家长不予干涉。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4)

(李敏和孔令华)

由于李敏和孔令华深爱对方,并不在意双方家庭如何,毛主席跟李敏强调要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情况。

李敏询问孔令华后向父亲如实汇报,原来孔令华的父亲是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孔从州,毛主席放心了。

孔令华第一次跟着李敏回家,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像普通家长一样上下仔细打量孔令华,对孔令华非常喜欢。

可是孔从州将军听说和毛主席攀亲家,坚决不同意,非要儿子吹了,毛主席幽默的化解了孔从州的担忧,坚持孩子的婚姻应该自己做主。

1959年8月2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亲自为李敏和孔令华举办了一场低调的婚礼。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5)

(毛主席和女婿孔令华女儿李敏)

酒席间,毛主席高兴的举杯祝福一对新人,更不忘殷殷叮嘱两人学习上进,李敏泪眼迷蒙,心中幸福满满。

婚后,毛主席让李敏夫妇和他一起住,只要有空闲,毛主席就会和小夫妇俩聊家常,关心的问问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有时时间充裕还会让小两口陪自己遛遛弯。

李敏生下儿子后,毛主席就匆忙赶去医院看望她,走进病房,主席看着她的小娇娇已为人母,百感交集,调侃自己七十岁升官了。

李敏见父亲十分开心和高兴,就趁机让父亲为孩子起名字。

毛主席高兴地为李敏之子起名“继宁”。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6)

(毛主席外孙孔继宁)

继宁地出生,给毛主席的晚年生活增加了很多乐趣。毛主席有空就会去看他的小外孙。

他像所有老人一样,含饴弄孙,把小继宁抱在怀里,逗小外孙嬉笑玩耍。

后来李敏一家因各种不得已的原因搬离中南海,没想到再见父亲难上加难,而毛主席晚年也一直思念他的小娇娃。

在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见到李敏急切的问:“娇娇你怎么不来看爸爸,爸爸想你”。

承欢膝下本是寻常百姓家之乐趣,但毛主席病重时却难有此等奢望,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李敏不能陪伴病重的父亲。

直至毛主席逝世,李敏都只能在瞻仰仪容的群众队伍中看毛主席一眼。

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李敏永远的心痛。

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给取名)(17)

(李敏孔令华之女孔东梅)

结语

令人欣慰的是在毛主席红色家风的熏陶下,不仅孔继宁从来没有用过主席外孙的身份,毛主席的后人都没有以毛主席的光环自居。

李敏之女孔东梅,毛岸青之子毛新宇,李讷之子王效芝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扬光大毛氏红色家风。

参考资料

李敏在苏联生活七年不知父亲是毛泽东 回国后生活平民化[OL].北京青年报,2015-05-09

李敏回忆父亲毛泽东:爸爸教我做个普通人[OL].新京报,2011-06-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