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早已暗藏3个诀窍(内经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

小编导读

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已经拉开帷幕,如果您有对中医经典的研究成果和运用心得,欢迎踊跃报名!

本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海南省中医药学会、海南省中医院承办,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支持,面向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中医药研究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的一场全国性大型经典传承活动。

目前正在广泛征集作品阶段,详情可查看文底评论。

第二届经典传承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你投稿了没?

《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巨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论的结晶,为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天依然对中医学的医疗实践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像这样能够经受长期实践检验的医学巨著,必然有一种指导思想存在其中,这个思想就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内经》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内经》的自然观、《内经》的生理观、《内经》的疾病观、《内经》的治疗观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先来介绍《内经》的自然观。

我们是讲求辩证法的,辩证唯物论指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内容不过600字,就有7次提到“万物”这一概念。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这里所谓的“万物”,即是说世界的一切无一不是物质的,这也包括人类本身。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思是说人固为万物之一,但人在万物中是最宝贵的。

宇宙充满了物质,因而宇宙的变化就是物质的变化。故《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进一步解释道:“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物质世界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内经》至少提出了两点认识:第一,物质的变化是可以认识的,如《灵枢·五音五味》中云:“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灵枢·逆顺肥瘦》中云:“审察于物而心生之。”第二,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物化之常”,“常”就是规律。

以“万物”概括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毕竟还是笼统,古代劳动者通过长期对“万物”的认识,提出了“五行”概念,即万物都由水、火、金、木、土等五种元素所构成。继而又提炼出“五行学说”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自然之五种物质元素所以能够运动变化,是由于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而万物变化无穷无尽。很明显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内经》中是贯穿始终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认识到事物的运动都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提出事物对立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见,自然界是无限大的,大到什么程度,我们无从知晓。

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内经》称之为“阴”与“阳”,阴阳不是平平静静的,而是相互斗争的,故《素问·阴阳别论》中说:“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素问·疟论》中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互为依存的,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双方不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一方转化,叫做“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内经》中的这些认识都含有辩证法的元素。

历来的唯物论者,都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界,人类应该认识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进而改造和适应自然界。《内经》对此亦有相当的认识,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篇中,就把客观存在之自然描写得十分清楚。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至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素问·咳论》则谓“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即是说人生存于自然界,就要受到自然的影响。那么人在自然界中是何角色呢?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便要参与自然界,要作自然界的主人,故《灵枢·玉版篇》中说:“人者,天地之镇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人掌握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才可以进而改造它、维护它、适应它,所以人为“天地之镇”。

书籍推荐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早已暗藏3个诀窍(内经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1)

(任廷革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本书简介: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把篇解、全文讲解、分段提要、提问答疑等内容结合起来编排,又使此书具有拓展思维。

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相关文章
  • 「重磅」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作品征集开启!等你来
  • “国药天江杯”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作品征集时间变更
  • 回顾|第一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 「温经典」中医经典必读之《温病条辨》
  • 「温经典」经典届的扛把子系列之《黄帝内经》
  • 「温经典」如何学习《金匮要略》?
  • 「温经典」“方书之祖”——《金匮要略》
  • 「温经典」学医不读伤寒论,六经辨证无分寸
  • 「温经典医案分享」多汗症——桂枝类方治之
  • 「温经典医案分享」脑针治重度脊髓型颈椎病一则,疗效满意
  • 「温经典医案」大柴胡汤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腹胀、腹痛
  • 「温经典」依据临床实验是学习《伤寒论》唯一方法
  • 「温经典」几百年前,伤寒大家许叔微是这么看病的
  • 「温经典医案分享」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病案
  • 「第二届中医经典传承大会」学好中医都说要读经典,那读经典的标准是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