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

洪承畴,曾背负不少恶名,如“叛臣”、“汉奸”,甚至连乾隆皇帝也将他归于“贰臣”的行列。其评价自然也有褒有贬,以下列出几条: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1)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

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不同。随着民族偏见日渐减弱,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日趋浓厚,洪承畴的历史恶名也渐渐消除,他的历史功绩也逐渐为人所认识。客观地说,洪承畴在清入关后,对国家、对人民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招抚江南,旗开得胜

清入关后,李自成军奔走河南、陕西,退败湖广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于顺治二年(1645)三月,谕在河南的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攻击南明。及至五月,清军消灭了南明福王政权。捷报传到北京,多尔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认为天下已定,除了整修宫殿、定品官制服外,悍然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推行剃发令,以显示中原百姓皆臣服清朝。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2)

尽管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做出了厉行剃发令等错误决定,但同时又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那就是任命洪承畴前往江宁主持招抚事务。

对于洪承畴的任用,是经过诸王贝勒议定的。清初多尔衮摄政时,议政王贝勒会议在清廷重大问题上,起着决策作用。任用谁去江南招抚这件大事,当然得经议政王的同意,并非多尔衮个人的武断。做出这个选择大致有几个原因:

1,洪承畴是进士出身的江南士人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今泉州府南安市),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二甲第十七名进士。洪承畴中进士之后,在京师担任过刑部主事。天启年间,擢任两浙提学道,主管两浙教育与考核生员事务。也就是说,洪承畴曾是两浙生员的考官,在江南士人中素有一定的威望。

2,洪承畴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士人

洪承畴是明朝历任主事、提学道、布政使参议、督粮参政。崇祯四年(1631),擢陕西三边总督;七年监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十二年,授任蓟辽总督。可见,洪承畴在明朝具有崇高的地位。正因为洪承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所以满族贵族统治集团让他前去招抚江南。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3)

3,洪承畴经过考验,被清廷认为是可信之人

洪承畴被俘降清后,“效用”很快就显现出来,祖大寿主动归降,对后来吴三桂在山海关之役,剃发归清,也有相当的影响作用。

清入关后,清廷鉴于洪承畴效力显著,令其“仍以兵部尚书同内院佐理军务”。这样,原为战俘的洪承畴进入清廷中枢机构。这比他在明朝担任的经略、总督的地位,还要高出一筹。

洪承畴在清廷中枢行政机构中,与范文程一起担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职掌草拟敕谕、对外文书,成为清廷可信任的文士。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廷正式下令,“命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各省”,并铸给“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印”

随后,多尔衮发给洪承畴的敕书,授予他广泛权力,如对属下官员在战事或政事中有不轨行为,“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将以下,皆以军法从事。镇道等官,飞章参劾”。明确表示:“其江宁、江西、湖广及将来归附各省,悉听节制。”在清初的汉官中,洪承畴可谓是位高权重,显赫一时。

洪承畴到江宁后,打击明宗室的复明活动成为他安抚江南的重中之重。时明唐王朱聿键据福建,鲁王朱以还据绍兴,高安王朱常淇据徽州,还有宗室子以金华王之名据饶州,以乐安王据溧阳,以瑞昌王之名据兴化、金坛,联合江南北某些势力,以图攻取南京。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4)

顺治三年二月,洪承畴用兵诱执“樊山王”朱术铠之次子,斩之。乐安王、瑞昌王等人,又合众二万进攻南京,洪承畴坚定地进行反击,并取得了胜利,经劝说无效后,将其首领处死。

这些举动表明了洪承畴对满族贵族的忠诚,也使保守的满族贵族难以挑剔。但对于将战俘身份的洪承畴以军国大臣、坐镇一方,不可能得到满族尤其是贵族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尤以军功贵族的心理更难平衡。不久,保守贵族终于有机会向洪承畴“挑刺”了。

身陷质审,屹立不倒

顺治四年(1647)四月,驻防江宁八旗军将领巴山截获明鲁王封洪承畴我国公、做内应,杀害八旗将领的反间信,奏报朝廷。清廷表示:“因卿等皆我朝得力大臣,故反间以图阴陷。朕岂堕此小人之计耶?”这个表态对洪承畴还算信任。

十月,巴山查获洪承畴发给通行证的僧人函可,携有南明福王信函,交与洪承畴审讯。这种挑衅使洪承畴处于被动不利地位,他将此事上奏朝廷,表示对此案回避。

此案与前次不同,涉及的是洪承畴亲自发给证件,清廷将洪承畴交部议处,吏部认为因予革职。多尔衮还是高出一筹,以洪承畴劳绩可嘉,下旨宽免处理。虽免予处分,但对于这位重臣,无疑是当头棒喝。

洪承畴有鉴于此,当年“以江南湖海诸寇俱削平”,父在乡病死为由,请求解任守孝,清廷当即批准他的请求,但不准他回乡守孝,而是回大学士任上办事。应该说,这是清廷与洪承畴相互理解的决定。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5)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顺治帝亲政。顺治帝随即宣布多尔衮罪行,并剪除其党羽。洪承畴作为多尔衮的重臣,却超脱于这场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内争之外。八年二月,洪承畴受命左都御史事。但不久后,一场官场内部纷争降临到他的头上。

顺治八年五月,有人弹劾洪承畴未经请旨,送母回老家福建,又告他与尚书陈明夏等“密议逃叛”。顺治帝下令彻查,虽然叛逃一事子虚乌有,但未经请旨,送母回家是实。最终的结果是“留任以责后效”,这是对洪承畴的再一次敲打。

老骥伏枥,平定西南

顺治九年(1652)七月,抗清军攻占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杀。十一月,定远大将军敬谨慎亲王尼堪于衡州中伏击而死。两个亲王战死,使满族统治集团大受打击,必须再择重臣前往主持西南军务。顺治帝只得借重洪承畴这面旗帜,授他为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特晋太保兼太子太师衔,以及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以便实施军政大权。

洪承畴接受此任时,有感而言:“臣年逾六十,理宜退休。乃苛特授经略之任”,他深知清廷器重于自己的原因,也懂得“抚”字在平定西南的地位。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6)

“计离贼党,以溃彼之腹心”,是洪承畴平定西南的重要策略。当时大西农民军爱抗清斗争中取得一定胜利后,内部矛盾激化,张献忠养子孙可望被李定国击败,由于洪承畴的抚降声望之高,即向洪请降。孙可望曾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秦王,在南明与农民军中颇有名望。

尽管当时洪承畴因病情请求解任回京获准,但仍把此事作为大事来抓。他将此事上奏朝廷,并立即通报给八旗将军,请其查明实况,协同处理。最终孙可望降清,改封为“义王”。这样,清廷决定乘此良机,迅速进军贵州、云南,直捣敌人心腹。

此外,洪承畴还重视争取土司等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对于暂时依附于大西军或对清朝持观望态度的土司,也进行开导,促其归顺。显然,在诸土司看来,洪承畴就是他们归顺清廷的旗帜。他们接到洪承畴的招抚谕札后,很快放弃抵抗,归顺清朝。

在平定西南地区的军事斗争中,洪承畴还尽可能地减少汉民和兄弟民族的供粮、劳工差役的负担,给予补偿。这种优厚的经济补偿,保证了部队的粮食供应,也安抚了当地众多的兄弟民族群众,使清廷大军顺利向前推进,建立地方政权。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7)

劳绩茂著,受封世职

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廷大军进入云南,宣告平定西南取得胜利。但是,李定国的余部并未完全丧失战斗力,永历帝也在逃中,对于五省经略来说,还有许多事要做。十月,洪承畴以眼病为由,恳求解除经略之任,随即获准回京。这对于洪承畴来说,是一个见好就收的重要决定,而且富有远见,与平西王吴三桂的不轨,划清了界限。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帝病死,康熙帝年幼,由四大辅臣当政。五月,洪承畴请求退休,朝廷同意并下旨称:“洪承畴自太宗恩养以来,江南、湖广、云贵等处,效力疆场有年,劳绩茂著,仅加保傅虚衔,未足酬劳,宜与世袭官职”。

这对于四辅臣来说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当时的满族贵族集团,正在纠正重用汉官的气氛中,却仍要授洪承畴的世职,在谕旨中,称洪承畴为太宗“恩养”之人,其实就是俘虏的威委婉称呼。但因其“劳绩茂著”,仅与其他汉人大学士一样,授予“保傅虚衔,未足酬劳”。根据部议,最终授予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汉译为三等轻车都尉。

显然,这个三等轻车都尉对于洪承畴的功绩来说是很低的,但在满族贵族看来,给予一个恩养的汉人,也算是破例了。康熙四年(1665)二月,洪承畴死于北京,清廷按例赐祭葬,谥文襄。洪承畴作为满汉结合的一面旗帜,尽到了榜样的作用。

洪承畴是凌迟处死的吗 洪承畴到底是叛臣(8)

说在最后:洪承畴叛明降清,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是有失大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顺应时代潮流,在招抚江南和平定西南的过程中,相对减轻了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荼毒。以一人之“恶名”换来千万黎民的的安生,即便是“汉奸”又何尝不可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