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数据分析报告(优逝生命关怀的核心)

优逝——生命关怀的核心

众所周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讲的是生命的“起始”;那么,生命的“终结”——死亡呢,“优逝”的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提到日程上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关注“优逝”本来就是生命关怀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既由生命有始有终的固有特质所决定,也为时代前进、医学发展、宁养疗护服务理念的普及所要求,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临终关怀数据分析报告(优逝生命关怀的核心)(1)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不愿直面死亡,惧怕死亡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但是,问题的另一个侧面是,传统心理对死亡有意无意的回避,已经在客观上成为实施临终宁养照护的障碍。直至20世纪下半叶,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学界,对这个自人类诞生即存在的“古老问题”在理论研究上仍处于缺位状态,在临床实践中也没有到位,使“优逝”至今还是一个仍在探索中的“新问题”。

“不得好死”是人生大忌,是芸芸众生意识中对人最恶毒的诅咒。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以更人道的方式对待每一个生命的结束,哪怕是背负重罪的囚徒,遑论普天下的无辜众生了。文明社会中只要有死亡,就需要有“优逝”,就需要在临终时得到适宜的舒缓治疗和宁养疗护服务,这是每个人的生命结束时对社会的最后需求,应该受到尊重,得到满足。

这种被称为临终关怀的宁养服务是基于人类目前认知水平的、现实的积极医疗行为,舍弃的仅仅是对患者无益甚至有害的一些无效治疗,代之以符合患者本人的、家庭的以及社会最大利益的舒缓治疗和宁养护理,不应被看作是医学的失败和无奈之举,更不应该被看作是医生的失职与罪错。

优逝既是一个人文的、社会的、法律的概念,也是一个正在医学范畴内逐渐形成的,以临终患者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宁养医疗照护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医学命题;即以“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为伦理学基础,以提高患者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全人”的缓和医疗服务。

“优逝”理念的普及将使每一位病情不可逆转的病笃濒危患者都能得到关爱和帮助,通过科学、规范、个体化的医疗护理活动,因人、因时、因地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安然辞世的场所,使患者身体尽可能无痛苦、心灵尽可能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为家属平顺地度过居丧期提供心理、生理关怀。

所有向临终者提供优逝服务,参与临终舒缓治疗和宁养疗护工作的人员,都应遵循如下原则:

(1)尊重生命,关怀生命:这是医学的本源和前提,临终者生命已经非常脆弱,在宁养照护中对其任何一个细小症状及不适都应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2)尊重人权:临终者的人格必须受到尊重,隐私必须受到保护。他有权知道病情、治疗方案、医疗的花费及预后,有权要求也有权拒绝某种治疗方案。

(3)满足临终者意愿:尊重人类思维超前的特点,引导临终者在辞世前对必然要经受的临终过程作出理性思考,对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风俗习惯临终者的不同需求,在法律及环境许可时,尽量给予满足。

(4)公平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对临终患者一视同仁,既要保障对所有临终者照护的基本需要,又要避免“无益无害”甚至“无益有害”的过度治疗,维护社会公平,体现医疗公益。

(5)进行辞世教育: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与患者讨论即将到来的死亡,使其平静面对自己病笃的现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征求对临终或濒死阶段的治疗和抢救措施的意见,选择离世的地点、方式,制定“生前预嘱”,安排好后事。

国际抗癌联盟(UICC)主席David Hill教授2010年在深圳第20届世界UICC大会上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EIU)综合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的材料,对各国的“死亡质量”进行调查,排名第1者为英国,其后依次为澳大利亚、新西兰、 爱尔兰等,中国位列第38名。当然,如果在调查中使用别的衡量标准,可能结论不会这样糟,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临终关怀的发展总体处于萌芽状态,无规模性的专业队伍、无专门的研究机构、无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接受调查者无论是患者还是专业工作者,都更容易对临终患者最后的生命历程持无所作为的悲观消极态度。

必须看到,优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移风易俗的系统工程,也是主要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既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更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我国宁养临终关怀工作逐步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医护人员、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志愿人员、政府官员、法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宗教人士等,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或在临床一线身体力行、或组团赴境外参观学习交流、或慷慨捐资、或奔走呼吁、或在重要会议上提交议案、或成立民间社团……;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以优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已经召开了多次;几所著名的医学院校也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设立了有关专业。总之,一个多元化的立体社会宁养关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相信这一事业必将获得长足发展。

本期圆桌会议发表的5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事宁养关怀服务工作的同道们,为切实保障临终者优逝权益所做的努力。尽管成果是初步的,论述也未必全面正确,然而,这毕竟是一项可贵的探索,值得关注这一事业的人士一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