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一元硬币的鉴别方法(当前假1元硬币的流通特点与作伪方式)

真假一元硬币的鉴别方法(当前假1元硬币的流通特点与作伪方式)(1)

湖北省襄樊市是一个内地中等城市,陆路交通比较发达,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主力军的公交公司,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现金收入,其中绝大部分是1元的面额,而1元的硬币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公交公司当前日收入现金量为21万元左右,其中1元券约占89%,在1元券中硬币约占30%。由于公交车收币多采用自动投币方式,司机较难对投入的硬币进行真伪识别,这样就导致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这个监控盲点以假(币)充真(币),不仅给公交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损害了人民币的形象,恶化了人民币的流通环境。

据该公司结算中心提供的情况,2001-2002年,每日从运营收入的现金中可清理出假1元硬币15枚左右,占日收硬币量的0.18%0;2005-2006年7月,日均清理出假1元硬币达到60枚左右,占日收硬币量的1.08%0,4年间日收假币量上升了3倍。该公司近8年来从营运收入中共清理出非货币类金属板17.4万枚,其中假1元硬币64450枚,占37.5%,给本来就依靠财政补贴来运转的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通过对襄樊市公交公司收入的假币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归纳出流通中假1元硬币的流通特点、作伪方式和辨伪重点,以供日后的反假人民币工作参考。

一、目前假1元硬币的流通特点:

(一)年份跨度长。在提取的46枚假币样本中,最早的年份为1992年,最近的年份为2004年。

(二)年份连续性紧密。在1992年-2004年12个年份里,仅缺2002年一个年份的,其余11个年份都有。

(三)版别多。在46枚样本中,按年份划分有11个版别,按特征划分可分为24个版别,按重量和尺寸细分又可分为35个版别,见附表1.《46枚假1元硬币版别、数据统计分析表》。

(四)重量轻重不一。流通中第四套和第五套真1元硬币的重量均为5.65g。在46枚假币样本中有3枚与真币等重,占6.5%;有21枚较真币偏轻,占45.7%;有22枚较真币偏重,占47.8%,其中有10枚超重1g以上,5枚铅质的假币竞超重3g左右,最重的1枚重达8.9g。

(五)厚度偏薄。流通中第四套和第五套真1元硬币的厚度均为2.0mm。在46枚假币样本中有42枚偏薄,占91.3%,一般都在1.8mm左右,最薄的一枚仅有1.55mm。只有5枚铅质假币的厚度与真币一致,占10.7%。

(六)制假水平差别大。有的假币图案模糊、做工粗糙、表面易生锈,此类假币较易识别(图1);有的假币图案精细、表面处理光洁度高,如不致细观察或与真币进行对比,不易识别,对社会危害较大(图2)。

(七)用材不同。在46枚样本中共有三种材质,一是铁芯(图3),二是钢芯(图2),三是比较重且对磁铁无吸附反应的铅芯(图4)。

(八)表面处理手段不同。假币的表面处理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采用表面镀锌,此类表面比较粗糙(图3);一种是采用表面镀铬,此类表面比较精细,光洁度高但光亮刺眼(图2);一种是未作表面处理,表面呈铅灰色,无光反射(图4)。

(九)部分假币正、背面图案不对应。如果对假币作垂直180度旋转,观察背面图案可以发现,有的向左倾斜,有的向右倾斜,还有的水平倾斜竟达到180度(图5、6)。                 

(十)假币的直径与真币比较一致,均为25毫米。

(十一)假第五套1元硬币的侧边轮轧花“-0-”的轧痕较浅且不规整,“R M B”三个字母较小且显得呆滞,轧花及字母的笔划较细,都无倒边的感觉(图7、8与图9、10)。

二、通过对46枚假1元硬币制作特点的研究,我们认为辩伪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表面光洁度。假币的表面粗糙,光洁度差,即使是做工较好的,发的光也较刺眼,在30倍放大镜下观察,可清楚地看到假币的表面不平整,有喷砂状的痕迹。

(二)看图案精细度。假币的图案大多比较模糊,即使是做工较好的,图案的层次感也较差,特别表现在“国徽”上面(图20、21 );“天安门”前的华表几乎看不到、“齿轮”的齿是尖头,中间的圆孔不明显、绶带无层次感(图22、25);“牡丹花”线条不清晰、层次感差且花蕊不明显(图23、26)。

(三)看压制痕迹的深浅。一般来说,造假币的冲压机械吨位较小,冲压出的假硬币痕迹也不如真币整齐、深俊和清晰,特别是边轮靠内缘有轻微的斜面,有的几乎无边轮(图24、27)。

(四)对比厚薄。将有疑问的硬币与真币并排放在一个平板上,两个硬币的边要相切,用手指在两个硬币相切处抚摸,较薄的那枚是假币的可能性较大。

(五)用30倍放大镜观察侧边轮轧花“-0-”和“R M B”字母。第五套1元硬币在制作上新增了侧边轮轧花工艺,假币的侧边轮轧花“-0-”花纹和“R M B”三个字母轧痕较浅、线条较细且轧痕不光滑、轧痕无倒边,“R M B”三个字母较真币略小(图8、9和图10、11)。

(六)看边轮是否平整。由于假1元硬币制作设备的误差,在轧制侧边轮“-0-”和“R M B”字母的同时,也破坏了假币边轮突起部的平整性,造成边轮对应于侧边轮轧花的冲压部位形成突起(图28、29),真币无此现象。

(七)看珠点。假1元硬币的珠点突起感差、不均匀饱满,还有的假币面值“1”正上方的珠点明显内移(图30、31)。

(八)看正面和背面的图案上下是否对应。在已经发现的假1元硬币中,有相当部分的正、背面的图案不对应,从正面垂直旋转180度看背面图案,可见背面图案呈向左或右偏转的情况。

(九)部分假第五套1元硬币无侧边轮轧花“-0-”和“R M B”字母。这是制假犯罪份子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减少工序所致。

三、从对襄樊市公交公司收入假币状况分析,流通中的假1元硬币呈以下发展趋势:

(一)制作假币的用材是越来越好。从普通的铁板改为钢板,前者易生锈,后者不易生锈(图3、4)。

(二)模具制作是越来越好。如1992年版的假1元硬币表面十分粗糙,文字图案模糊,很容易识别(图32、33);而1999年版的假1元硬币的图案虽较真币仍有较大差距,但还算是比较精细,如不进行认真观察对比,一般人还不易识别(图34、35)。

(三)表面处理工艺越来越精。1994年版的假1元硬币表面光洁度很差,比较容易识别(图36、37);而2001年版的假1元硬币表面处理工艺就有很大改进,仅从光泽上看几乎可以乱真(图38、39),因此,这种假币对社会的危害性也就更大。

(四)假币制作的窝点不断地增加。从版别越来越多的情况分析,1999年以前年份的单年假币版别最多的是1997年,为4个,1994年、1998年各3个版别,1993年为2个版别,其余年份均为1个版别,而1999年的版别数量达到了17个。一般而言,一个版别可以认为是由一个制造机械所生产。就当前制造假币特点推断,不法份子多以家庭作坊为主,假币的版别越多,说明制假的点相应就越多。

(五)新版假币的出现与新版币的发行几乎同步。据该市公交公司反映,在国家每发行一种新版1元硬币(含不同的年号版),要不了多久,就会发现同版式的假币出现。这说明制贩假币犯罪份子十分关注人民币的发行动态,其制假工具也比较先进,这包括模具制造、冲压机械以及表面处理设备等。

(六)从已经发现的假硬币来看,都是1元面额的,还未发现5角和1角面额的假硬币,说明制造假1元硬币的原材料容易获取且价格较低,非法获利空间更大。因此,1元硬币成为制贩假币的“重灾区”。

(七)从不同时段发现假币量的变化得知,假币的制造量也是呈不断增长趋势。据该市公交公司反映,1999年-2000年日均收假1元硬币6枚左右,2001年-2002年日均收假1元硬币15枚左右,2003年-2004年日均收假1元硬币23枚左右,2005年-2006年7月日均收假1元硬币60枚左右。由此看来,制假贩假的势头仍未得到有较的遏制,我们的反假货币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