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1)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如何看待过去“生产队时代”粮食产量低的问题?1964年2月10日:中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2)

计划经济下的农业,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粮食产量高。

对于举国体制的优点,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客观的评价过。普京认为,举国体制可以将国家资源集中起来做某些事情,可以让某些领域在短时间内有快速的进步,尤其是本来比较落后的领域。

苏联的举国体制特点,在于集中力量发展了军事工业,并且依靠这些军事工业打赢了苏德战争。

但是计划经济对于将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是无能为力的。

大家看看还在吃农业大锅饭的古巴、朝鲜就一目了然,到今天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3)

萨沙去朝鲜的时候,受到了中国70年代外宾那样的款待,每天都有肉吃。

奇怪的是,朝鲜的猪肉有一股很怪的味道,吃起来也不香。身边有位老先生见多识广,告诉我这是因为猪并不吃饲料,而是吃草长大的。以前中国人养猪因为缺乏饲料,也是只能喂草,味道就是这样。

换句话说,朝鲜目前还没有到能够普遍吃肉的水平,因为缺乏喂猪的饲料。

再看看已经改革的中国、越南、解体后的俄罗斯,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中国目前粮食产量6.69亿吨,而1970年掺杂大量水分的数据也不过2.4亿吨!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4)

其实我们也不用看粮食产量,就看看当年的吃肉情况。

众所周知,只有粮食大丰收以后才可能考虑饲养家禽家畜,才会有肉吃。

上海是六七十年代,全国供应最好的城市。

一个上海老先生回忆:上海每人每月“配给”猪肉1.50元(在全国看还是比较高的),当时猪肉均价约每斤1元。你如果认识卖肉的,让他在操刀的时候有所“倾斜”,绝对是当时上海人无上的荣耀。当时对于猪肉的这些“执行总裁”们,气势之盛,也绝对不亚于水浒中的郑大官人!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5)

这还是上海市区,距离不远的郊区就差得远了,乡下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即便是大上海市区这么牛逼的地方,每月吃肉才1.5斤,就是0.75公斤。

当年认识卖肉的,人家就会切肥肉给你。如果是普通顾客,卖肉的就切瘦肉给你。今天看来,肥肉谁吃啊?

那个年代也没有油,吃饭严重缺乏油水。肥肉拿回家,还可以熬一些油,这在当年可不得了。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梦想,就是能吃一碗猪油拌饭,这是绝佳的美食。

而即便是大上海的乡下,农民逢年过节能吃上肉就很幸运了。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6)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人每个月吃多少肉?

按照2020年人均消费肉类(猪、牛、羊)和禽类相加的总量来看,广东排名全国第一,达到64.7公斤。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广东人在2020年购买过64.7公斤的猪肉、牛肉、羊肉或者禽类肉品。

也就是说,广东人不分城乡,每个月每人吃5.4公斤的肉,是以前大上海市区的6倍多,是以前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这叫做事实胜于雄辩。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复杂。

苏联时代使用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投入巨大,但农业产量就是上不去。

主要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是消极怠工混日子。

当时中国的生产队每个人都有固定口粮,即便你干的再多,也多赚不了几个钱。既然无法通过辛苦劳动致富甚至吃饱肚子,那还不如混混日子,落个舒服。

没人愿意主动去劳碌拼命,这是人的动物本性。

这一点不用说中国、苏联,就算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工人能混日子绝对不愿意多干。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8)

除了劳动积极性以外,还有很多问题。

现代中国农业产量的提高,同工业和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关系。

很多人认为,不就是搞好种子、好化肥、好农药和农业机械吗?其实单单一个育种就是大学问。

西方将育种当作国家战略,花费惊人的巨资持续投入。

我国的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育种,花费了几十年精力,才有了一定的成绩,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赞扬。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9)

其实涉及农业的工业和科技,恰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美国只有1%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有10%的人口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业、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这就不得了啦。

说来说去,中国生产队时期农业之所以落后,除了制度性原因以外,还同当时国家整体贫穷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10)

比如今天常见的化肥,花钱就可以买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四川一家化肥厂的厂长陈鼎衡,接待了一个50多岁的农民。这个农民刚进屋,就扑通跪下,声泪俱下的诉说家庭的贫穷困难,希望大领导能够批准卖给他哪怕一包化肥。

夸张的是,陈鼎衡竟然不敢批准。不是他冷血无情,而是当时来向他求化肥的人太多了,根本就没办法处理。在1978年,化肥仍然是紧俏品,那么更早之前呢?

说起来难以置信,那个年代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厕,粪坑都要上锁。

为啥?防止农民来偷大粪。

在今天,公厕的大粪还要专门花钱雇人来清理拖走,怎么还有人偷这种东西?

在没有化肥的时代,种地全部依靠农家肥,也就是大粪。

大粪也是国家重要物资,甚至是战略物资。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11)

那个年代有一种大粪票:粪票是发给生产队的。那时的化肥很少,全靠粪当家。城里各公厕、各大单位的厕所的粪便都成了抢手货。生产队用粪车进城拖粪,还不时带农产品送给看厕所的人或管厕所的小头头,但仍不免为抢粪打架,或几十里跑空趟,定点的厕所粪已给别人拖光了!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便统一印发粪票,规定生产队凭粪票进城拖粪,各公厕、各大单位厕所管理人必须按月上交一定数量的粪票,城乡违者皆处理。这一招真灵,抢粪、跑空、索贿、行贿的现象不见了。

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为什么会这样?

并不是因为毛时代没有化肥厂,而是化肥产业发展太差。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12)

实际上,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基本建设项目,就有前苏联援建的吉林、兰州、太原三个化肥厂,拥有合成氨15.4万吨、硝酸铵18.8万吨生产能力。随后大型化肥工厂的发展就停滞了,从1958年到1962年的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新建了7个大型氮肥厂。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依靠区区几个大型化肥厂,是完全不够用的。

从1966年开始各省被迫自行搞小型化肥厂来救急,到1979年全国一共有1533个小氮肥厂,可惜总产量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化肥的缺口实在太大,70年代中期用外汇购买了13套大型合成氨、尿素装置,分别建设在四川、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南和湖北等地。直到1979年,这13个厂才全部建成投产,产量还是不足。在80年代初期,我国被迫拿出奇缺的外汇,从国外大量进口化肥来救急,仅仅尿素就有2400万吨。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13)

从50年代到70年代,这么多年化肥产业发展都是很烂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化肥工业的门槛并不低,对于国家的很多行业比如化工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

那个时代的中国太落后,根本就无法发展到很高水平。

化肥产业真正全面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比如山东鲁西化肥厂,在2000年就可以年产26万吨合成氨、43万吨尿素,到了2017年高达近200万吨,而类似的大型化肥厂还有很多。

五六十年代粮食亩产(为何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14)

1990年,中国超过前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至于钾肥方面,中国虽然做了很大努力,因为国内缺少钾矿,目前仍然只能自给自足50%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花费20年时间,我国终于在2000年基本完成化肥总体上的自给自足。关键在于,这20年国家在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大量进口花费保证农业需要。显然,这都是毛时代不具备的,没有化肥就由农民自己解决,粮食产量低就低吧。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