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挂牌的老舍先生诞生地,没有挂牌的老舍先生诞生地

导语:笔者之所以探访老舍先生诞生地——小杨家胡同8号院,源于《新文学史料》杂志1980年1月刊上的文章《记老舍诞生地》。

《新文学史料》杂志是在香饵胡同一家废品回收站的旧报纸堆里翻到的。当时,吸引我的除了《记老舍诞生地》的文章标题,还有作者署名——胡絜青、舒乙。众所周知,胡絜青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舒乙是老舍先生的儿子。他们的文章记述绝少偏差。只是,时隔30年,老舍先生诞生的那条胡同以及那座院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没有挂牌的老舍先生诞生地,没有挂牌的老舍先生诞生地(1)

带着几分好奇,笔者几经转折,按着胡絜青和舒乙在《记老舍诞生地》一文中的指引,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找到了依然狭窄的小杨家胡同口。

小杨家胡同和大杨家胡同在清朝末年时统称为“羊圈”,分为两条胡同以后,依规模分别命名,南边规模较小的被称为“小羊圈胡同”。1949年后,因为“羊圈”的名称言之不雅,这才改名为“小杨家胡同”、“大杨家胡同”。

老舍就诞生在北面三间正房中靠东面的一间,当时是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2月3日。

先生在《小人物自述》中描写了这间房里的布局:里间是顺檐的一铺大炕,对着炕是一张长大的“连三”。这张桌子上有一对画着“富贵白头”的帽筒,里面并没有什么东西,外面可有不少的铁锯子。桌头摆着个豆青地蓝花的大撢瓶,样式拙重,只装一把鸡毛掸子,有些大而无当。炕与连三之间,靠着西墙,是一个大大箱,也兼作凳子……两只红漆小凳是随便放在哪里都可以的。但是每天早上必定在连三的前边,暂充当洗脸盆架……

当我来到这座小院时看到:有着“古钱”形状瓦饰的门楼早已经被拆了,替代而建的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门。至于院里的房子也都翻盖过了,而且正房前搭起了许多小棚子,南院墙前的空地上也盖起了一排平房,挤占得过道只有2米左右宽,真就像“轮船上房舱中间的走道了”。

翻新过的北房,以及东屋,用的都是红砖,房屋的架构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住在北房的王大爷说:“这里是老舍故居,没错!不过,院里原有的房子都翻建过了,已经找不到老房子了。原来南墙前的院子盖起的平房一共是5间。”

对于老舍先生诞生的小杨家胡同,还有8号院,胡絜青和舒乙在《记老舍诞生地》一文中的态度是:这次我们找到的这个小胡同和小院子,也许也能为读者增添一些有趣的读书资料或者聊天资料。这倒不是因为它是老舍的诞生地,作为一所又破又老又小的房子,实属不登大雅之堂,就是拆了它,也不会有人感到惋惜。它的有趣之处在于:由“一向不见经传”而入了书卷,而且是入了好几部。有了它,让我们知道了《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住的那个葫芦胸里,知道了《正红旗下》里的“我”——那个马甲的儿子出生在哪个房子里,和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这不是也挺有意思吗?

小杨家胡同8号院是被西城区政府列入为保护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而设定的西城区挂牌“保护院落”名单的。然而,8号院的院门上并没有“保护院落”的标志牌。

在8号院里的居民都知道这里是老舍先生诞生的地方,却还是尽可能在“富余空间”搭建起自家的储物间和简易棚……在于他们来说,纪念文学家们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外来的“闯入者”们的事,他们最重要的首先是在这里生活!

作者:张久英 《北京纪事》供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BRTN北京卫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