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1)

到江户时代,“茶十德”受到了文人的关注,在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被称作“假名草子”“浮世草子”之类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往往把“茶十德”作为创作题材。“茶十德”以四字句汉文表达,对于教育水平不高的下层民众来说,不容易理解,被文人植入通俗小说以后,便不断向广大市民阶层渗透。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2)

例如,初刊于1642年的如垒子《可笑记》卷一记载了一位茶道者和另一位非茶道者的对话。茶道者说:“古书记载着‘茶之十德’,茶道流行世间,无论大名小名、贵贱老少、是僧是俗,皆以此游乐。若受茶之款待而不知礼法,必当蒙羞,贻笑大方。”试图以饮茶益处和社交礼仪为理由劝导对方学习茶道,以扩大茶道人口。非茶道者答曰:不知茶道岂便蒙羞?大圣人孔子曰:“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闻“茶十德”之内,有“诸人爱敬”之德、“佛神加护”之德、“清心得道”之德、“父母孝养”之德。今实无道心之人玩茶,其无德也,未有疑矣。然则当世之茶道者却有十损,何能得十德耶?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3)

然后详细分析了缺乏“道心”的茶道者因违背茶德精神而招致“十损”的现象,批判了借茶德之名,行谋利之实的茶界时弊,阐述了讲“茶十德”的前提是要有“道心”的见解。《可笑记》的这段对话,宣扬了“茶十德”的社会教化价值,对规范茶人、茶商的行为,促进“茶十德”在民众间的广泛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假名草子”中也有比较另类的“茶十德”之说,楳条轩《围嘴儿》(日文原题《よだれかけ》,1665年)从文人饮茶的角度阐述了饮茶的十种好处。试译如下: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4)

所谓“茶之十德”,首先,春宜觉午睡,此其一;茶烟轻飏,如霞气绕衣,此其二;夏日有降炎暑之德,此其三;或使流汗,成浆入口,以凉体内,邀汗之药也,此表其四、五之德;秋日添楼月之兴,此其六;落磑恺者,碾落茶之谓,纷落于茶磨之上,犹如落花,此其七;又有六之花兴,此其八;冬日敲冰,夜间煮茶,亦为一兴也,此其九;更甚者,慰藉寂寞之德,深也,此非十之德耶?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5)

作者描述了文人茶道家对春夏秋冬四季饮茶的不同感受,强调的是文人玩茶的闲趣雅兴,只不过语言表达和通常的四字句相比有些另类。也许正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如四字句那样易诵易记,文人的闲趣雅兴也难以被忙于生计的市民大众接受,故《围嘴儿》所述的“茶十德”未能流传。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6)

以告诫茶商诚信经商为主题的“茶十德”小说,是井原西鹤的《日本永代藏》(1688)卷四中的《茶の十徳も一度に皆》,钱稻孙译为《饮茶十益一霎空》。故事说,一个以挑茶担卖早茶发家致富的光棍在成为大茶庄老板以后,仍不思娶妻成家,只图赚钱牟利,利欲熏心,以做染料的名目从外地买来煮过的茶渣,掺和在茶叶中售卖,赚黑心钱。最后受到老天惩罚,突发癫狂而死,落得个家产无人继承,亡灵无人祭拜的悲惨结局)。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7)

作品没有在主人公发财致富经过上花费太多的笔墨,却着重描写了他癫狂暴死的过程和死后的凄凉,旨在强调果报不爽的佛教观念,突出老天惩罚的惨烈,以形成对不法茶商的震慑。除题目提到“茶十德”以外,小说中没有涉及“茶十德”的具体内容。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8)

作者以“茶十德”为题写不法茶商的教训故事,一方面说明到17世纪后期,“茶十德”在日本民众之间已经广为知晓,另一方面也反映,不法茶商危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在当时已非绝无仅有。小说以卖假茶遭报应的故事和“茶十德”的标题互为映照的创作手法告诫、警示茶商,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在,去日本的茶叶店,往往可以看到店堂内挂着写有“茶十德”的镜框或匾额,以显示本店恪守茶德、诚信经商的承诺。“茶十德”不仅是宣扬饮茶好处的口诀,也是茶商经营的守则。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9)

(安根团队摘自曹建南:日本“茶十德”集说)

茶文化八德的概念(文人和茶十德)(10)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