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

天气冷了,客家人的一种取暖工具——火笼,你用过吗?印象中,每到霜降初晓,寒气来袭,客家山区的老人们、妇女们就开始与火笼度过焦孟俩不相离的日子。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1)

冷空气持续来袭,在农村客家一些乡村里头,老人会拿出御寒取暖的工具——火笼来取暖。相比如今的电热炉、暖气机等取暖工具,对客家人而言,冬天使用火笼来取暖则是另一种回味。现在已经基本被电暖器取代了。

火笼是过去宁化客家人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的冬季取暖之物,也算是“固定资产”了。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2)

据说,利用火笼取暖在客家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这个东西,如梁萧正德《咏竹火笼》、沈约的《咏竹火笼》等,其中,北朝时期谢怠的《咏竹火笼诗》最为有名。这首诗里写道:“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修且绿。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这些正是火笼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佐证。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3)

客家火笼,在科技高速发展以前一直是客家人倍受欢迎的冬天必需品之一。如今,这个逐渐消失在客家人视野的取暖工具,再寻找它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了。只有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旧有那么几个老人使用着。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4)

火笼由细细光滑的竹篾编织而成,高约33厘米、径约16厘米左右,底下还装有一个篾制的底座。火笼的中间套有一个用土铸的盆子或者铁盆,叫“火钵”,“火钵”是用来盛草、木灰和被客家人称之为“火屎”的木炭;火笼都装有易于用双手背着的“火笼耳”,那是用稍厚的竹片弯压而成,如同拱门一般的提手,侧边还放着一个火钳,是用来拨弄“火钵”里面灰炭。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5)

因为客家人大多靠山居住,以木柴为主要燃烧物,所以燃烧后的木炭垂手可得。每当寒风冬至时,客家老人就从床底拿出火笼,取出火钵,做饭的时侯,用火钳从灶堂取出红红的木炭放进火钵,而一般来说,家人都会在灶台旁边准备一个坛子,用来收集平时做饭未燃烧完的木炭,以便用来添加火钵里木炭被燃烧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保暖。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6)

客家火笼体积较小,所以多数是人手一个。在过去,客家人有穿长衫的习俗,而客家女多是以系围裙为传统,所以习惯将火笼挂在长衫内或围裙中烘烤,因为热气不易挥发,就如同加了件棉袄一样暖和。而客家人在临睡前,会将火笼用一块布包裹起来放置被窝中,作睡前“暖床”之用,睡时再将火笼从被窝里提出去。火笼还可用作烘烤小孩衣服、尿布等应急之物。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7)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过去客家地区婚嫁时,火笼还是重要的嫁妆,意喻夫妻永远年轻、恩爱。婚嫁前,父母要买最大最好的火笼,还要双数。出嫁那天,添上红炭,再贴上喜字,女方拎着出门。到了婚嫁半路,新娘会把炭火倒出部分,再把剩下“火种”带到夫家,这寓意延续香火。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8)

再一种是用陶土烧制成有提手的陶砵叫石火笼,又叫石垵。也有较讲究的人会用布片沾满米汤裱糊在石火笼的表面和提手上,经晒干后再裱糊一层毛边纸,这样既能保温又能防烫手,还美观牢固。缺点就是容易打破。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9)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10)

客家人取暖用的火窗(宁化客家人的取暖神器)(11)

这是取暖神器,小时候冬天放学回家,就会找到奶奶用她的取暖壶取暖,相当的幸福!!!

简陋的火笼虽然比不上现代的暖风机、空调等家电,却帮助客家人走过一段漫长的冬日。再重忆,或许不能如凤凰涅槃重生,只是那抚摸过火笼的沧桑的手中,火笼上的竹篾有多光滑,流淌的客家人故事就有多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