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右派和左派(铭史)

“左”和“右”说法到底出自何处——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

“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可以肯定地说,“左”和“右”在我国古代只是方位词和姓氏,不具有政治意涵。而在西方国家,“左”和“右”作为政治派别的称谓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源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5日 ,在国王路易十六的亲自主持下,法国三级会议正式举行。牛津大学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史》中描述说,会议举行时,贵族派自然坐在国王的右边,因为这是“一种固定的特权标志”,有如坐在上帝的右手边一样。这样,“右派”就成为“政治既得权势的同义词”,而“左派”“就被用到反对派身上”。联系到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当时法国贵族特性的分析, 戴维斯 教授的这一记述是可信的。到1792年9月,法国国民公会废除王政,宣布共和。此后,国民公会中的“左派”与“右派”对立愈益明显。当时山岳派以雅各宾派为核心,占据会场左边及高处席位,政治立场相对激进于吉伦特派。“左”和“右”作为对立政治派别的比喻,从此开始。

二是来源于英国议会下院。依据我国学者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一书中的研究成果,18世纪前期,英国议会下院出现反对党,有人还发表文章系统阐述反对党理论。1730年,“反对党”专用名词产生。同时期,英国议会内形成了“反对党”与“宫廷党”分别坐于议长席左右两侧的习惯,左侧是反对党的固定位置,右侧成为执政党的固定位置。

历史中的右派和左派(铭史)(1)

由此可见,“左”与“右”作为政治派别,具有对立性。其中,“右派”具有维护特权、拥有高位等含义,而“左派”则被视为反对派,具有激进、革命、反对党等含义。但毫无疑义,“左”与“右”是以同一个中心权力为基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也偶尔提到“左派”与“右派”。但是,“左”和“右”始终未能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术语和分析工具。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才开始较多地使用“左派”这个术语,有“左派社会党人”和“我们可怜的‘左派’”两个基本用法。

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内在签订和约问题上出现分歧,列宁将反对签订和约的一批人称为“‘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因为这些人开办报纸,有了某种组织形式和比较一致的持反对意见的观点。后来,列宁又在1920年4月写就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将当时共产国际一些成员,如德国共产党和英国共产党内的一些人,不能正确理解十月革命意义,不能正确理解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对议会斗争、反对进入工会、反对一切妥协等立场和观点的,统称为“‘左派’幼稚病”。这一著作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出版,并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发放给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左派”和“右派”作为重要的政治概念,正式进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国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个重要国际背景。“左派”概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一些年间,就已经开始使用,如“国民党左派”。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和中国革命历程中,“左”和“右”的概念更多的是强调两种倾向,因此“左”倾、右倾概念的使用更为经常和普遍。概言之,“左派”“右派”等概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指政党或其内部基于观点与立场的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而“左”倾、右倾概念强调思想观点或立场态度的偏斜。不过,“左”“右”的内涵始终要根据某一权力中心、某一论说中心或“正确”的假定来理解。

一般而言,“左”是对“革命”的立场、观点、理论以及策略等的过激反映,“右”则相反。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立场之争:左和右的文化政治》一书,将左右之争放进“文化政治”中来讨论,颇有新意。事实上,二战以后,欧美国家社会运动频发,私有化浪潮来势汹涌,苏联、东欧国家解体,全球化进程急剧加快等几乎不间断乃至叠加的重大事件,接连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各种争取选民的政党不得不面临一次次的政策抉择。于是,思想浪潮迭起,“主义”色彩缤纷。无所适从者会陷入窘境,难以抉择者会陷入选择困境。“左”“右”出现了话语夸张与泛化,而从全球大背景看,哪是“左”,哪是“右”,却已难以定位。因此,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听到超越“左”与“右”意识形态纠纷、放弃非“左”即“右”思维的呼声。

历史中的右派和左派(铭史)(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