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莅阳公主 琅琊榜人物志之莅阳长公主

琅琊榜莅阳公主 琅琊榜人物志之莅阳长公主(1)

作者:青青

在《琅琊榜》原著的故事里,一共出现过三位公主,她们分别是:莅阳长公主、晋阳长公主和景宁公主。其中,莅阳长公主是梁帝最小的妹妹(是否同母并未说明);晋阳长公主与梁帝之间的序齿之分书中没有提及,电视剧中倒是明确补充了这一点——梁帝亲口说过晋阳长公主是他的亲妹妹,即梁帝与晋阳长公主为同母所生;而景宁公主则是梁帝的女儿。

这三位公主皆是不折不扣的皇室血脉,可是她们的命运却都与幸福美满无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常凄惨。不过笔者今次并不想具体详细地来讲述这三位公主的生平故事,而是想说说另外一个故事,关于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公主——北宋仁宗皇帝的长女,福康公主赵徽柔。

在开始徽柔公主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三位公主:莅阳、晋阳和景宁。

故事开始之时,她与谢玉成婚已经二十六年。文中写道:对于此前那个利落爽朗、性烈如火,每次出狩巡猎时都与诸皇子争锋的莅阳公主,他(梅长苏)并没有记忆,他只记得向母亲抱怨莅阳小姨太过冷漠、不好亲近时,母亲喃喃自语的那些感叹。后文中还提到过一次:这次她(宇文念)离开楚都前,父亲(宇文霖)曾彻夜不眠向她讲述记忆中的莅阳公主,桃花马,石榴裙,飞扬飒爽,性如烈火。

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莅阳应该是深受父母疼爱乃至纵容的,因此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放任天性自由,例如,出狩巡猎时可以与诸皇子争锋。但是悲剧就悲剧在她爱上了南楚的质子宇文霖。前面说过,身为公主,是没有婚姻自由的,即便莅阳深得父母喜爱,也是不可以越这个雷池一步的。然而,如《牡丹亭》里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莅阳她偏偏就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根据文中透露出的信息来推测,莅阳应该是偶然结识了宇文霖,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就瞒着所有人偷偷在一起了,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后莅阳还珠胎暗结,怀上了宇文霖的孩子,但是纸包不住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太后知晓,于是莅阳这一生的悲剧从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太后动用了“情丝绕”这种能够致幻催情的药酒,与此同时宇文霖逃离了金陵,返回了南楚。莅阳被亲生母亲这般设计却毫不知情,药力过后清醒过来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绝望无奈之下别无选择,就只能被迫嫁给并没有丝毫感情的谢玉了。

琅琊榜莅阳公主 琅琊榜人物志之莅阳长公主(2)

其次,谢玉虽然是真心喜欢莅阳,但是却容不下她腹中宇文霖的孩子,所以在莅阳诞下景睿之后,谢玉便暗中派遣杀手要去了结这孩子的性命。莅阳明明知道是自己的丈夫试图杀害自己的儿子,但是却不能当面去质问他,个中恐惧担忧、苦楚煎熬自是可想而知。

再次,因为莅阳近乎疯狂地保护着景睿,谢玉因此知道她察觉了自己的杀心。因为种种原因,谢玉不愿也不能与莅阳反目,所以决定放弃杀死景睿这个目标,莅阳因此获得了暂时的平静,是的,也就只有平静吧,夫妻二人各怀心事各有芥蒂,完全谈不上幸福。然而,莅阳这一生的悲剧却并没有就此结束。

为了洗雪沉冤,林殊化身梅长苏返回金陵,在景睿二十五岁的生日晚宴上,将莅阳昔年的伤口硬生生血淋淋地当众扯了开来。谢玉是罪有应得,但是莅阳和她的孩子们却真的是无辜受累。这件事对于莅阳的打击是一世声名尽毁,对于她的孩子们则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到了地狱。不管莅阳骨子里是怎样的烈性与刚强,也经不起这样的失去啊!亲情、爱情、夫婿、儿女……

可是,事情到此依然没有结束,谢玉被流放只是在为更大的风暴做铺垫。因为有人来劫夺谢玉留下的关于赤焰之案真相的手书,于是景睿不得不将其拆看。结果,莅阳看完之后倒在长榻上,低低地呜咽出声,几乎无法吐纳呼吸。当年,姐姐晋阳自刎之后漫过玉阶的鲜血似乎再一次在眼前泛滥开去,将目之所及的一切都染成了红色,永世也洗之不净。

琅琊榜莅阳公主 琅琊榜人物志之莅阳长公主(3)

然而,莅阳却要在梁帝寿诞之日,携此手书于百官之前,代谢玉供罪自首,亲口确定他欺君罔上、陷杀忠良的大逆之罪。谢玉已死也就罢了,可是她的孩子们虽然获得恩赦不被株连,却不得不永远顶着罪臣之后的污名,日后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说莅阳长公主这一生,真的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一场!

莅阳、晋阳和景宁,这三位公主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但结果却是同样的悲惨,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很是值得思索,所以现在我们去看看笔者之前提到的那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福康公主赵徽柔吧。徽柔公主因为婚姻不幸,导致了一场惊世骇俗的“丑闻”,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某些结论。

故事就从民间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说起吧。这个故事当然不是真的,但是它为什么会被编写出来还流传千古了呢?事实上是因为仁宗皇帝赵祯的身世。

赵祯的父亲真宗皇帝赵恒无比地宠爱贵妃刘娥,但是刘娥年过四旬却一直没有生育。某一次真宗偶然至刘娥处,看见刘娥的侍女李氏,一时兴起,命其侍寝,李氏因此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之后生下了赵祯,但孩子甫一出生立刻就被刘娥抱走了,还对外宣称是自己所出。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刘娥积威太盛),李氏对此一直保持沉默,外间也无人敢将此事告诉赵祯,于是直到李氏去世,赵祯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其实不是刘娥,而是李氏。

刘娥死后,宰相吕夷简将真相告诉了赵祯,那么赵祯的震惊和悲痛就可想而知了。人死不能复生,所以赵祯就把对生母的所有愧疚和自责全部用来争取生母死后的哀荣,竭尽所能地让生前地位卑微的李氏成为真正的皇太后,就算人已经不在了,也要享受到最高级别的礼遇。

葬礼结束之后,此事在表面上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在赵祯心里这件事情却完全没有结束。李氏有一个弟弟,名叫李用和,是一个以凿纸钱为生的小工,那在当时是最为世人所鄙的卑贱职业。赵祯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重赏了李用和,为其加官进爵,大力提升了李家的地位。但是,御赐的尊贵并未能提升李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俗话说,三世为官,方懂得穿衣戴帽。也就是说,好的品味是长年累月的贵族生活慢慢沉淀出来的。所以纵然仁宗皇帝赏赐了泼天富贵,但李家骨子里的粗俗鄙陋并不能因此而改变,所以宫廷中人私下聊起他,仍然会说他是卖纸钱的。

关于仁宗赵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他的存在感实在算不上很强,什么雄才伟略,开疆拓土跟他都没什么关系,不过仁宗皇帝有他的过人之处。总体来说,他在位四十二年,一生所为不愧庙号中的这个“仁”字。他对下属宽厚大度,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同时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高度繁荣,科技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突出的是他善于纳谏!

例如,《曲洧旧闻》中记载了一事:贵妃张氏聪明伶俐,深得仁宗喜爱。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于是她向仁宗为自己的伯父张尧佐求官,希望仁宗能够晋封他宣徽南院使。结果担任监察御史的包拯坚决反对,在殿上慷慨直言,陈述不应给予张氏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星子都溅到仁宗脸上了,但是仁宗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从其所请收回了成命。张贵妃遣宦官前去探问情况,得知包拯犯颜直谏,于是等仁宗回到宫中,张贵妃便迎上前去,又想为其伯父美言。仁宗用袖子擦着脸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还有一事同样出自《曲洧旧闻》:某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了帽冠,呼唤梳头夫人进来替他梳头。梳头夫人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便问道:“官家收到的是什么奏折?”仁宗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梳头夫人于是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仁宗当时没有接口。梳头夫人又问:“他们的建议,官家准备采纳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梳头夫人恃宠生骄已久,于是不满地说道:“既然如此,请以奴婢为削减的第一人。”仁宗听了,当即站起身来,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梳头夫人及二十九名宫人一起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夫人是官家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她也削减了呢?”仁宗说:“她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这两件事足可以证明仁宗皇帝是如何地宽仁律己和善待言官,所以在他当政期间,台谏之风大行其道,直白点说就是言官们实在是太厉害了!(至于这种言路畅通,言论自由的状况客观上在当时为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赵祯登基为帝之后,膝下一直异常艰难,终其一生,没有皇子存活,就连皇女,也多数早亡。福康公主赵徽柔生于1038年,此时仁宗已经年近三旬。他十五岁大婚,到了二十九岁才迎来了这第一个孩子,所以将这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万般怜爱。北宋册封公主初以美名封之,再以封国封之,“福康”二字代表着皇帝对长女福慧安康的祝福。据史料记载,福康公主是个聪敏过人,性情高傲的小姑娘,与父亲感情甚好,十分孝顺。《宋史》中有载:周、陈国大长公主,帝长女也。宝元二年,封福康。嘉祐二年,进封兖国。主幼警慧,性纯孝。帝尝不豫,主侍左右,徒跣吁天,乞以身代。帝隆爱之。意思是说仁宗生病时,徽柔曾经日夜服侍在父亲身边,并且赤足散发向天祷告,愿以自身代替父亲。

那么所以,对于给徽柔选择驸马,仁宗皇帝真是费尽了心思。实事求是地说,身为皇帝的父亲所面临的局面也确实是异常艰难。因为他的选择范围其实很窄,基本上他不能在历年科考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们或者其他公卿世家的优秀子弟当中为女儿择婿。因为前代外戚干政,多致败乱,所以有宋一朝立下祖宗家法,待外戚尤为严格。不授予实权,仅以丰禄高爵养之。换句话说,如果有谁娶了公主做了驸马,那么这一生仕途也就结束了,从此再没有机会去指点江山,建功立业,因此以仁宗皇帝之宽仁,自然不愿毁人前程,同时也会担心,就算无视对方的意愿,强行将公主许之,只怕驸马心中怨怼,也会迁怒于公主,难以夫妻和顺。那么顺着他的逻辑再深推一步,得出的结论就是驸马其实根本就不是给才华横溢的士子做的。做公主夫婿的人,不需要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需要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相反,如果有倒会很麻烦,因为如果他有才华有野心,那么娶了公主,距离权柄太近,就极有可能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掀起不知怎样的政治风波,所以将要成为驸马的人只要温厚善良,可以一心一意对待公主,照顾公主,给她一生平安喜乐也就够了。然后!再加上前面笔者不厌其烦强调的身世问题(大家可能都很奇怪我长篇大论写这么多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背景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多年以来,仁宗对于李家,高官贵爵封了,金银珠宝赏了,可依然觉得无论怎样补偿都还是不足,于是他想要借天子之女下降,来光耀李家门楣,令其成为天下最尊荣富贵的家族,所以,最终仁宗为徽柔选择的驸马就是:生母的外甥,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在仁宗看来,他做出这个选择,应该自认是一记妙着。满朝文武尽皆同意,自己可以聊表寸心,安慰生母的在天之灵,同时李玮没有才华,心性单纯,完全符合做驸马的条件,真是一举三得,所有人都满意,只除了,徽柔公主。

李家……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暴发户。有宋一朝,文教大昌。文官政治的实施,使宋朝文化自初始之时就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气象,以致文华风流,浸润两宋。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诞生在宋朝,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出现在宋朝,而仁宗朝更是人才井喷,所谓“仁宗养士,三代受益”的说法流传后世,这批人不仅闪耀在仁宗朝,更是后来的英宗朝、神宗朝的骨干力量,某些人直到哲宗时期仍然有影响力。一代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感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徽柔公主自幼长在宫中,受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接触到的都是第一流的文学家、书画家,例如,崔白等,自然培养起了阳春白雪的高雅品味,再加上父母异乎寻常的宠爱,生活成长得过于顺遂,所以性情高傲,目下无尘,从不知妥协退让为何物。

而李玮呢?《宋史》记载:玮朴陋,与主积不相能。《涑水记闻》中亦载:玮貌陋性朴,上以章懿太后故,命之尚公主。也就是说,李玮不仅没有才华,而且本性迂钝,学识浅薄。同时,他想要摆脱无知习气的心情却又很迫切,于是整日忙着附庸风雅,练习飞白体,并且一掷千金地购买书画古董,但结果却使得暴发户形象更清晰地表现给世人看见。

在这种情况下,徽柔无法与他交流,看不起他,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们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门不当户不对,齐大非偶,差距过甚。徽柔需要的是一个灵魂伴侣,能够彼此理解,情投意合,可是李玮完全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精神上无比苦闷的徽柔……对,出轨了,精神出轨。要说匪夷所思……其实倒算不上,否则古今中外涉及到这类问题的文学作品在情节上不会如此惊人的一致,例如英国名著《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法国名著《红与黑》中的德瑞那夫人,俄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她们的选择都跟徽柔一样,没有一人例外。那么,徽柔公主精神出轨的对象是谁呢?前面说过,徽柔公主因为婚姻不幸,导致了一场惊世骇俗的“丑闻”。之所以惊世骇俗,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对象的身份,他是公主的陪嫁内侍——梁怀吉。

梁怀吉自幼净身入宫,最开始是“前省”内侍,即主要在翰林院、翰林学士院和中书门下等处服役的内侍省的宦官,后来才被调进后省(在内宫服役的入内内侍省)服侍公主。任职前省期间,他有大量接触文人雅士和当代名臣的机会,也许是因此学到了某些才艺,诸如诗词书画等,同时在名士们熏陶之下,培养出了深厚的涵养和优雅的气质。同时,他服侍公主多年,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青梅竹马也不为过,他们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所以,徽柔下降之后,因为生活苦闷,所以在与他长期的朝夕相对中,渐渐生出了些许隐约的情愫。

对于他们的暧昧,驸马李玮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大概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但是他的母亲杨氏可受不了。当然,身为婆婆,杨氏忧心儿子媳妇的夫妻关系也属人之常情,但是她的做法实在是有点上不得台面——时常暗地里偷偷窥探公主与梁怀吉的隐私。《涑水记闻》中记载:梁怀吉等给事公主阁内,公主爱之。公主尝与怀吉等闲饮,杨氏窥之,公主怒,殴伤杨氏。也就是说,某一次公主与梁怀吉对饮,杨氏暗中偷窥,被公主发现,结果公主一怒之下将她揪出来痛打了一顿。想来杨氏应该是不甘心就此被打,于是闹得全家上下鸡飞狗跳。争执之中,也许是杨氏,也许是驸马,回击了公主。从小到大备受父母宠爱,从来没有受过什么委屈的徽柔瞬间积怨爆发,再也忍无可忍,于是痛哭着跑出了公主宅,夜叩宫门,入内去向父母哭诉。

常人看到此处也许觉得没有什么,现代社会里小夫妻吵架甚至动手,妻子一怒之下摔门离去,跑回娘家哭诉委屈寻求庇护,不是很寻常的么?但是,徽柔不是寻常人家女儿,她是公主!所以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皇宫禁门晚上不许打开,这是非常严格的制度,即使是公主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是这件事情,公主与梁怀吉之事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但是公主如此刚烈决绝,所以此事最终闹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这件事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第二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言官们对于公主和梁怀吉纷纷引经据典,口诛笔伐。以司马光为首的谏臣们,痛责公主“不更傅姆之严,未知失得之明。纵恣胸臆,无所畏惮,数违君父之命,陵蔑夫家”,要求仁宗杀掉梁怀吉,说他“不自谨,过恶至大。罪恶山积,当伏重诛”。

前面提到过仁宗朝的言官们有多厉害,他们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提出这种要求,偏偏礼理二字又都站得极稳,所以仁宗皇帝虽然想要袒护女儿,却是当真有心无力,最后无奈之下,只能下诏褫夺徽柔兖国公主的封号(嘉祐二年,仁宗为年满二十岁的徽柔举行了隆重的册封礼,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降为沂国公主,仍入宫廷居住,公主乳母韩氏驱逐出外,府邸其他属员解散,梁怀吉发配西京洛阳去扫皇陵。

徽柔因为梁怀吉被发配,身边的心腹又通通被赶走,内心越发孤独苦闷,于是精神开始不正常了,几次三番想要自杀,还有一次纵火焚烧了居住的宫殿,在绝望中喊着:“还我怀吉,还我怀吉!”眼看着“幼警慧,性纯孝”的宝贝女儿拼命反抗,苦苦挣扎,日渐憔悴,状如狂颠,仁宗皇帝十分痛心,当初以为是一记妙着,可以令所有人都满意,对女儿也是最恰当的安排,结果,却是一记昏着,让女儿饱受折磨,甚至起了轻生之意,所以无奈后悔之余,他将梁怀吉召回了前省。言官们一见之下,登时大为愤怒,于是不依不饶,再次上书,要求仁宗以祖宗之法来戒饬公主,以礼法来约束她,但是这次仁宗不为所动,因为女儿的惨状已经让一个慈爱的父亲别无选择了。但是,迫于种种压力,梁怀吉从西京回来却没能再常伴公主左右,一壁宫墙相隔,真正的同心而离居,终此一生再也不曾相见。

后来呢?

后来,到了神宗熙宁三年,也就是在与梁怀吉分开后的第八年,徽柔盛年早逝,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周岁。

现在,故事讲完了,我们回到正题,来分析一下徽柔公主的人生悲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者换个说法,徽柔公主婚内夫妻不睦,与内侍生出别样情意看起来虽说是匪夷所思,但毕竟是帝王家事,为什么会让谏官们如此愤怒,反应如此激烈,一次又一次上书要求严惩他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呢?

前面说过,身为公主,没有婚姻自由,其实不只是婚姻,在许多方面公主都是没有自由的,但是为什么呢?

《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庆历年间,广州进献了几斛番商没官珍珠,贵妃张氏看了十分喜欢,于是仁宗便将珍珠尽数赐给了她。之后某一天,仁宗带着宫中女眷共赏牡丹,张贵妃迁延许久,姗姗来迟,最后一个进殿,这时大家发现她将之前仁宗所赐的珍珠尽数装饰在头上,意欲艳冠群芳,压倒后宫所有嫔妃。可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仁宗看见之后,不仅没有称赞她,反而以袖掩面,说道:“满头白纷纷,更没些忌讳。”张贵妃一时愣住,半晌之后满面羞惭地去更换了珠冠才又回来入席。

《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某一日后宫之内摆家宴。这类宫中私宴,嫔妃们通常会自出银钱备几道菜肴供仁宗品尝。那日献的主菜是二十八枚江南新运至京城的一品新蟹。岂料仁宗一见之下怫然不悦,问道:“如今这时节,京中怎会有此物?其价几何?”左右内侍答道:“每枚千钱。”仁宗听罢,当即说道:“我几次三番让你们切勿奢侈,如今这一下箸便要费二十八千?我不能接受。”然后搁箸,并不食用,直到左右内侍将蟹撤下,仁宗这才肯进膳。

在这两件事情上,仁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呢?《渔隐丛话》给出了答案:同列有求于上,有司被旨和市,珠价腾涌,上颇知之。意思是说,自从仁宗赐张贵妃珍珠之后,宫里其它嫔妃都托内司的人去外面买,京中豪门贵戚跟风,也都争相抢购,结果短时间内珠价暴涨。而仁宗斥责张贵妃之后,《渔隐丛话》有载:自是禁内不带珍珠,珠价大减。也就是说从那之后这场以珠为美的潮流就偃旗息鼓了,于是市面上珍珠的价格也就随之大减了。那么第二件事也就可以同理推之了,如果仁宗对此新蟹表现出了喜爱和赞美,那么市井之间只怕又会掀起争相食蟹的热潮,那么螃蟹的价格也就会随之暴涨。

由此可见,身在帝王之家,一举一动都会为天下人所关注,有时一点貌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常人做了便做了,但若是帝王及其宫嫔子女做了,结果却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所以,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来说,皇室中人凡事都应当要三思而后行,所作所为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垂范天下。(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昏君暴君,穷奢极欲,恣意妄为,无论是臣子还是百姓都无可奈何,又是另当别论了。)

顺着这个逻辑,再推及到公主身上,就有了这样的结论:身为金枝玉叶,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生不必操劳,富贵无忧,所有衣食用度无不极天下之养,受万民供奉,那么既然享受到了这般得天独厚的福泽,那就要相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入朝为官的大臣们便(自认为)代表了天下万民,对公主提出了他们认为公主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做贤良淑德的完美女子,严守所有对于女子的训诫教导,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绝对不能随心所欲,任性妄为。(同样,这也是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历史上的山阴公主淫乱放荡,太平公主祸国乱政,无论是臣子还是百姓都无可奈何,又是另当别论了。)

具体到徽柔与梁怀吉,也就是公主和内侍这件事上,在言官们眼中,他们并不知道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对于徽柔被困在这场婚姻中所经受的痛苦与无奈,他们无法感同身受,甚至他们没有人会想到要去分析一下徽柔为什么会如此痛苦和无奈。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理解不了,也不认为有必要去理解。他们在意的只是他们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徽柔坚决不愿再与驸马一起生活,并且坚持要将与之有暧昧关系的内侍留在身边,为此不惜以死相逼。要知道,宦官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特殊的群体,在时机合适的情况下,他们不知曾经掀起过多少天翻地覆的政治风波,所以一个备受公主宠信的内侍自然就引起了大臣们异乎寻常的紧张和警惕,要把一切可能的危机全部扼杀在萌芽之中,否则此例一开,日后再也无法服众,宫中内侍有恃无恐,还不知道会生出怎样的祸端。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当谏官们认为本该恪守妇道的徽柔公主不仅没有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反倒随心所欲,任性妄为的时候,他们才如此的愤怒,反应这般激烈,一次又一次上书要求严惩他们,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对于徽柔在婚姻中的表现,笔者并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什么,定性什么,士大夫们只看到了公主夜扣皇城门、与内侍饮酒等表象,认为这种丑闻极大地损害了皇家颜面,所以必须严惩,但却忽视了徽柔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她的想法与感受。我只想说,对于徽柔公主的遭遇,我从心底里表示深深的同情和惋惜,但却还有一点欣赏与羡慕,欣赏和羡慕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肯妥协的刚烈与倔强,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最后,再来说说莅阳长公主吧。对于莅阳长公主,除了同情和惋惜之外,我不得不说我对这位公主抱有深深的敬意。跟徽柔不同,莅阳在成亲之后,却是真真正正尽到了身为公主的义务和责任。二十六年来,莅阳收敛起自己所有的骄傲和锋芒,呈在人前的永远是一副出嫁从夫子女孝顺阖家上下其乐融融的景象,所有的苦楚全部自己吞下,就连孩子们对她心底的伤痛都从来没有过一丝察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得不说实在是令人敬佩。

琅琊榜莅阳公主 琅琊榜人物志之莅阳长公主(4)

只是,在景睿的生日宴上,当宫羽奏出《凤求凰》时,她眉宇幽幽,眼中泪光莹然,之后昔年旧事被揭开时,她对宇文念说过的那句话“当年他(宇文霖)逃走的时候,我们就曾说过,情出自愿,事过无悔,既然拗不过天,又何必怨天尤人呢”,令人不觉想起韦庄的《思帝乡·春日游》:

春日游,

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

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

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

不能羞。

身为女子,其实她们都不曾有太高的奢望,至多不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然而,身为公主,这最简单的愿望却往往最难以实现。想来这一生,如果可以选择,哪怕是箪食瓢饮,荆钗布裙,她们大概也都不愿生在帝王家吧……

琅琊榜莅阳公主 琅琊榜人物志之莅阳长公主(5)

注:1.黑体加粗部分为书中原文;2.徽柔公主生平参考了兖国公主的360百科,致谢;3.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琅琊榜》人物志之祁王萧景禹

《琅琊榜》人物志之誉王萧景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