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的石族(唐代的靺鞨和明代的鞑靼)

作者|吴若愚

在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和蒙古高原曾生活着被中原汉人称为靺鞨和鞑靼的两个少数民族。靺鞨生活在唐代的东北地区,鞑靼则是明代中原人对蒙古高原东部诸部落的贬称。有意思的是,靺鞨鞑靼四个字汉字都是以革字做偏旁,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名称用汉字写出来都用革字做偏旁呢?作者吴若愚以为这是造字者对两个少数民族民族性的理解,使人一看这四个字,就知道这两个少数民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且还能想象到他们的着装。

十六国时期的石族(唐代的靺鞨和明代的鞑靼)(1)

红圈是靺鞨在唐代版图上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因为四个字的革字旁,我们都知道,革就是皮革,是兽皮的意思。在古代,东北和蒙古高原都是极寒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了御寒,多穿兽皮,因此,在中原人看来,这些穿着兽皮的人与中原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从而发明了及其怪异的汉字来代表他们。

古代靺鞨人

如果不翻字典,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靺鞨二字怎么读,翻完字典才知道靺鞨mò hé的汉语拼音写成mò hé,这就让人想起黑龙江省的一个地名漠河,巧合的是靺鞨这个古代部落就生活在这一地区。据相关资料介绍,靺鞨(mò hé),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照此说来,宋代的金人,清代的满人都是靺鞨的后裔。

鞑靼是蒙古族的祖先

十六国时期的石族(唐代的靺鞨和明代的鞑靼)(2)

鞑靼-古代蒙古人

如果按欧洲人的说法鞑靼人应该是北高加索及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说突厥语的白色人种,现今的俄罗斯还存在着一个鞑靼共和国,而这个国家的人在中国称为塔塔尔族。然而,由于中国历史文献的误差,到了明代,中原汉人便把逃到漠北的北元政权统治下的北方少数民族称为鞑靼,甚至贬称为鞑子。也就是说,明代后中原人所说的鞑靼,其主体民族就是蒙古人。明末以后,由于满人入关,中原汉人也把满人称为鞑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