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

如今,伫立于街头的公共设施都可冠以“城市家具”的雅称。在上海街头,有一种城市家具已陪伴了我们近百年之久。它就是公用电话亭。

随着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电话亭的数量开始减少,也让一些电话亭变得少人问津,与其鼎盛时期的星罗棋布形成鲜明反差。

作为上海街头一处连接过很多情感与回忆的公共空间,公用电话亭如何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街头,拥抱技术更迭、保持活力、造福于民?记者走访了上海街头三十余处电话亭,搜罗那些业已发生的电话亭“变身”故事,试图为拓展公用电话亭的新可能找到一些启示。

静候街头的守望者

上海公用电话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此后近四分之三个世纪,它始终是上海街头最重要的通信工具。

投币式公用电话亭、有人值守的公用电话亭、磁卡公用电话亭、传呼式公用电话……伴随着通信技术的更迭、市民通话需求的日渐增长,公用电话亭的面貌时有变化。不变的是,它锚定在市民的日常生活里,成了上海街头一道别样的风景。

2006年,上海公用电话亭的数量达到历史峰值——10000座。但随着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电话亭的数量开始减少。

截至2020年,上海市区存有公用电话亭约5000座。这些公用电话亭主要布设于市中心主干道、次主干道、老牌商业街沿线。一旦相关路段的路面面临重建、管网需要重布,电话亭的存续便成了变数。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

市民在豫园上海印象海派文化庙会现场体验昔日公用电话亭。

事实上,全球公用电话亭的命运同此凉热。英国早在2001年就宣布将停止发展公用电话亭,理由是“公众愈来愈多地使用移动电话,公用电话亭的使用率越来越低”。2004年5月,英国公用电话亭从2001年的141000座减少至75000座,并计划在此后的一年半内拆除1万座公用电话亭。

2014年,美国纽约市存留路边公用电话近万部,使用率低且多已损坏。为此,纽约市政府面向社会征集“升级方案”,计划将市内的公用付费电话亭改建为能够提供免费无线网络信号的信息亭,同时利用展示广告的方式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2)

一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的传统红色电话亭在英国伦敦金斯顿街头展示。这件名为《无序》的作品由英国艺术家大卫·马克制作。 新华社/路透

与记者说起自己在国外的公用电话亭见闻时,市民林小姐马上联想到了上海公用电话亭的“命运”。在她的心目中,公用电话亭是上海烟火气的一部分,也是摩登生活风尚的象征。“有段时间,在上海题材的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一进一出,一来一往,故事就有了变化。”

铜像“电话少女”成为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铁口的明星时,林小姐和家人专程跑去和铜像合影留念。为什么市民会喜欢这座街头雕塑?林小姐认为,是“少女”在公共空间打电话的优雅身姿,勾起了人们的一些美好回忆,心生温暖。无独有偶。“在英国伦敦金斯顿的街头,有一排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的传统红色电话亭模型。大概是因为这一艺术化的表达颇具视觉冲击力,又激发起了公众对电话亭往昔美好的追忆,这处雕塑于2008年亮相后被长期保留了下来。”林小姐说。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3)

一位路过的市民正好奇地打量“电话少女”。

市民王先生一度倾向于站在通信技术更迭的角度看待公用电话亭的去留。“公共设施自有生命周期。即便没有遇到技术迭代,很多设施也会面临老化和更替。”然而,有一件事让王先生动摇了看法。

在日本岩手县大槌町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白色电话亭。电话亭内有一部打不通任何号码的电话机和一个记事本。起初,它是一位艺术家为抚慰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自家花园中建造的。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艺术家随即决定,把这一私密的空间向所有需要的人开放。后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走进电话亭,通过那部打不通的电话呼唤海啸遇难者或失踪者的姓名,倾诉自己的思念和痛苦。

这个故事让王先生陷入沉思。“这座电话亭虽由艺术家私人需求而起,却因联结起更多人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一处深受敬重的所在。人们甚至不介意这是一处没有通信功能的电话亭。”

如果说,没有通信功能的电话亭都能牵动人心,有通信功能的电话亭可否更进一步,突破静候街头的现状,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来,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察觉到了电话亭在公共空间中的角色转变。作为公用电话亭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者、运营者和管理者,他们一方面担负着所有公用电话亭的日常维护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不时择机而动,探索公用电话亭基本功能之外的新可能。

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电话亭,推出针对下车乘客设计的“免费通话三分钟”功能;推出100个加装了5G微小基站的“5G电话亭”,承担城市无线网络微基站的作用;突破传统配色方案,推出视觉形象令人耳目一新,集休憩、充电、叫车等功能于一体的半封闭式“数字电话亭”;与徐汇区天平街道和多家文化单位合作,打造沿途居民家门口的共享“悦读亭”……

这些探索大致可以分为新技术应用、新场景开发、新服务拓展三大类,也体现出与时俱进、服务公众的姿态。略有遗憾的是,这些举措总量有限且布点分散,市民想要前往体验并不容易。要使这些新型公用电话亭成为大众通信生活的一部分似乎就更难了。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4)

淮海中路上的“5G电话亭”保留了原本的红色外貌。

重访“悦读亭”

在前述的“新可能”中,市民可参与度最高的是徐汇“悦读亭”。

2018年3月,历经6个多月沟通、设计与改造,首批6个“悦读亭”正式亮相徐汇街头。“悦读亭”由公用电话亭改造而成,分为“漂流亭”“名人亭”“一本亭”三个主题,均位于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内。

其中,“漂流亭”以书籍的借阅、传递、共享为理念。亭内在不改动既有的通话设备的基础上,在电话机一侧安装了一个四层书架,摆放数十本书供读者取阅。书架下端设有红色捐书箱,采用了大口径,满足各种尺寸书的投入。设计者希望通过上述环节的设置,鼓励市民在取阅书的同时捐出自己的读物,让书漂流起来。

“名人亭”以介绍一位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作品为主。亭内设置了陈列式书桌,用来放置与名人相关的著作、手稿和物件等,同时配以电子屏,滚动播放介绍名人故事的视频。

“一本亭”的初衷是定期向读者推荐一本书。亭内,一个小型书柜摆放在电话机下方,一侧是电子屏和固定的阅读书架,集听书、读书、借书功能于一体。

所有“悦读亭”均推门可入且24小时免费开放,还曾在现场安排志愿者做引导。相关的主题活动启动后挺受欢迎,在沪上爱书人中传为一段佳话。

时隔4年,这些“悦读亭”现状如何?原址的电话亭还在吗?阅读活动的举办和内部改装,有没有给电话亭留下书香余味?记者循着活动主办方曾经公布在网络上的“悦读亭地图”,踏上了重访之路。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5)

徐汇首批“悦读亭”主要分布在淮海中路沿线。

到访的第一个“悦读亭”位于淮海中路1008号门口沿街处。亭子内外提示“漂流亭”主题的装饰未改,书已悉数收走。先前为共享图书活动设计的书架和书箱、提醒书友们“及时归还”的温馨贴士维持着原状。书架上亮着指示灯的共享充电宝虽是新物,却足以提示人们,这个电话亭已复归常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记者沿着淮海中路由东往西,在近华亭路路口处抵达了第二个“悦读亭”。这也是一个“漂流亭”,状态与上一个“悦读亭”近似。除新增共享充电宝外,门上的贴纸提示该亭“5G网络已覆盖”。

继续向西步行数百米,位于淮海中路1414号门前的“悦读亭”是一个“一本亭”。书架上尚有七八本书遗留。活动期间设置的电子屏、便民手机充电口、笔架还保留着。此后,记者决定拐入复兴西路,拜访位于复兴西路82号、以柯灵先生生平事迹为主题的“名人亭”。

名人亭内有照明。墙上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介绍柯灵先生的视频,音量不响,却够路人静心聆听。电话机周围的墙板上展示着先生手稿的仿制品和后人为他编辑的作品集。

回到淮海中路,记者找到了毗邻徐汇区美术馆的一处“悦读亭”。这也是一个“一本亭”。墙上的电子屏里持续播放着介绍图书的视频。书架上有四五本书,小桌上有笔。墙上笔筒里还留有几张为“悦读亭”活动设计的书签。

“悦读亭之旅”在淮海中路1680号门前的电话亭画上句号。该亭已经改装成一个全新的智能叫车电话亭。估计是为了方便市民出入,该亭没有保留原来的门和与门相对的玻璃墙,处于半围合的开放状态。电话亭10米开外处正好是一个公交车站,叫了车的市民可以去那里等候。

事实上,“悦读亭”只占淮海中路沿线电话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2米高的红色封闭式电话亭与带一个小型屋檐的红色开放式电话亭。相比后者的简洁利落,“悦读亭”恐怕会牵涉更多的人力、物力,需有专人定时、定点维护。但来到现场的记者确实可以感受到一股有别于普通电话亭的气息——书香在宁静地流淌,公益性阅读活动与梧桐掩映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在气质上相融,主办方与设计者在内部装置、装饰细节等方面颇为用心。

可以想见的是,在成本控制合理、内部装置可多次利用的前提下,类似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激活公用电话亭所在的空间,也可拓展公用电话亭的文化功能。若策划得当,连点成线的“悦读亭之旅”有潜力打造成一条“经典路线”,成就一段市民和游客皆乐于前往的文化之旅。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6)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7)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8)

公益性阅读活动与梧桐掩映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在气质上相融。

是公用电话也是“窗口”

2019年,南京路步行街上公用电话的去留曾引发市民关注。

当时的南京路步行街正酝酿新一轮的商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此轮改造提升的核心任务除了要有序开展南京路步行街东拓,还包括进一步挖掘南京路步行街的品牌特色和价值,对标世界一流商业街区,优化街区空间设计、交通组织及市政设施等。

寸土寸金的南京路步行街该如何对待公用电话的去留问题?民建会员钱韬就此展开了一番实地调研。

钱韬发现,那时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尚存公用电话8处16部。这些公用电话保存相对较完好,暂无破坏受损现象,但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社会效益低。尽管如此,这些公用电话作为应急、报警、救援等急救设施的需求仍然存在。

在钱韬看来,此轮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亟须解决的,不是公用电话的去留问题,而是如何通过更新升级使这些公用电话焕发新生。对于步行街上的公用电话,钱韬建议,可以根据不同的区段、位置,让相应的电话亭拥有不同的功能,展现不一样的风景;在人流较密集、游客应急需求较多的点位,可将部分公用电话设施改造成志愿者服务亭,为游客提供人工问询、答疑解惑、应急需要的物品和药品,为公安、城管、环卫等人员提供临时休息点,体现步行街的人文关怀。这些想法有没有得到步行街的采纳?记者准备去实地看看。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9)

傍晚时分,南京路步行街上的游客来来往往。

南京路步行街西起南京东路、西藏中路路口。一路往东走,记者依次在亨达利南东店、上海时装商店、世纪广场、张小泉剪刀店、周大福、王开照相、恒基名人购物中心等商店门口见到了沿途的公用电话。有别于中心城区最常见的红色开放式公用电话基座、红色封闭式电话亭(分单机位、双机位两种),南京路步行街沿途公用电话只有浅绿色开放式双机位公用电话基座一种。估计是步行街东拓时整修了路面,过了南京东路河南中路口至步行街与外滩交会处,记者就没有再在路面上看到公用电话。

毕竟是全天候在露天环境下伫立、饱经风吹雨淋,这些公用电话基座的漆色略显黯淡、部分漆面出现轻微损伤,但它们形象统一,沿一条直线伫立在南京路步行街上。尽管并未根据所在点位的环境予以个性化设计,但基本上每一处公用电话皆与一组供游客歇脚的大理石长条石凳毗邻。一眼望去,记者可以感受出来,公用电话和长凳所在的区域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的。走访期间,记者没有看到路人使用公用电话,但公用电话附近的长条石凳始终有游客在使用。

相比前几年,如今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各式服务设施显然是变多了。一路上,信息服务亭、无线信号基座、中国电信专属服务点、出售上海经典国货的亭子渐次排开,大都进行过专门的设计,让路人游客于走走停停中多了不少看点。但相比步行街上璀璨的灯光、各大商场为吸引顾客使出的浑身解数,这些公用电话从整体上来看略显平淡。

提升步行街环境品质,一定要令包括公用电话在内的所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吗?城市更新一定要把更新对象变得更精致、更新鲜、更令人印象深刻吗?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却能启发思考。提升与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的问题很多。但如果我们把这一处处公用电话视作步行街面向世界的窗口,似乎在日常维护之外,它们的品质值得被更好地打磨,体现出一条商业街的历史厚度、品格风范和主动向前一步的服务意识。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0)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1)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2)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3)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4)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5)

记者沿南京西路一路向东走访公用电话亭,发现这些公用电话亭的选址极佳,若维护管理得当,可以成为体现上海城市文化与服务品质的“窗口”。

对 话

用创意滋养一座城

2017年,如今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的周洪涛刚回国任教。作为“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为了帮助四平社区更新风貌、激发活力,周洪涛先是在社区里住下,紧接着就把社区的角角落落逛了个遍。

他发现街道辖区内“老新村”多、学校多、老人多、小孩多。尽管社区里有些基础设施渐趋老化,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居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如何把这种热爱转化为令街区焕发新生的活力之源,周洪涛和他的团队不断走访居民,试图从中寻找破题的办法。

后来,周洪涛无意中发现每日必经之路上邂逅公用电话亭不下十处。灵感来了。

上观新闻:您是怎么会想到把这些公用电话亭改成美术馆的?

周洪涛:2017年,我到同济大学工作以后就开始和同事、学生们一起推动“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这是我们设计创意学院和四平社区深度联动的一个连续性项目,一期一期地做,希望能够用设计更新、改善居民生活,用艺术提升社区品质。

我们利用社区提供的一些闲置空间做临时展览,居民楼道里的楼梯和便民设施也成了我们展开创意的对象。我们还做了很多工作坊,跟居民聊天,想看看社区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可否用共创的方式引导社区微更新。

一路聊下来,我发现,美术馆和画廊是四平社区相对薄弱的社区资源。由于美术馆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的美育至关重要,当我看到那些处于半闲置状态的公用电话亭时,脑海里就冒出来一个想法:要不就把这些电话亭改成“电话亭美术馆”吧?

我立马给社区做了一个提案,希望能把这个美术馆项目作为当年“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的一个板块。社区方面觉得这个方案不错,响应得也比较积极。在他们的促成下,我们很快就跟中国电信接上头,三方一起坐下来商讨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上观新闻:这个项目后来进展如何?

周洪涛:2017年时,使用IC卡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市民还是有的,比现在多。所以,三方协商时,电信方面就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如果我们用掉了这个空间,会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他们后来做了流量测算,发现其实总量不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也愿意对这块影响作出补偿。第二,电话亭存在的另一个必要性就是供市民拨打紧急电话。一旦做成美术馆项目,影响人们在紧急情况时的使用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妥协了。经过进一步的考察,我发现在我们设计的活动路线上,除了电话单亭,有一部分电话亭属于全封闭的双亭式电话亭。要不就选双亭中的一个来做项目?这样一来,另外一个亭还是可以使用的。这个方案得到了电信方面的认可。

电信方面关心的问题还包括:电话亭做展览,人员过多聚集怎么办;亭子外侧的广告栏要不要用;办展过程中是否要用电,要用多少,每天哪些时段要用电;放了展品以后,亭子是否要上锁;内部装修装饰会不会给亭子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复原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事实上,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大量细节需要考虑。幸运的是,大家来来回回讨论了好几轮,最终大部分疑虑都找到了妥善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方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上观新闻:你们选用的公用电话亭都是1米×1米×2米的标准立方体,实际可以使用的有效空间大概是多少?

周洪涛:实际的使用空间可以仅限于电话亭内部,也可以延展到电话亭外围。比如,“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开幕时,我们选了一处双亭电话亭做行为艺术表演。从这两个亭子辐射开去,演员的表演空间可以拓展到8平方米,形成一个以电话亭为中心的“小舞台”。

有的展览是给半个亭子贴上图形,有的是在内部设置透明的亚克力隔架放展品,有的是利用电话亭内部的三面墙做小型个展。有一次,我们的学生干脆把一把自己设计的、尺寸刚好的创意椅子放到了电话亭里展示。可以说,这个空间虽然不大,但可塑性挺强,只要我们敢想、敢试,总能找到让创意和电话亭空间较好结合的办法。

刚开始和电信方面签署合作备忘录时,我们预计整个“电话亭美术馆”活动大概可以为时1年到1.5年。没想到,这个系列展览一做就运行了好几年,后期整个流程上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安全问题,大家的反馈都还不错。

一路走来,我们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希望我们的创意能够走出象牙塔、走出艺术殿堂、走出高端场所,以某种“小而精”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看见,为整个社区、为来自更广阔地域的观众带去滋养。

上观新闻:你们现在走通的这条路可以复制吗?如果做此类策划的人多了,会不会跟您所说的“小而精”相悖,反而给不了大家太多的惊喜?

周洪涛:其实不会。一方面,电话亭属于一个比较标准的模块化空间。在当下这个参数化设计盛行的时代,在一个模块化的空间里做设计,依然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等着我们不断地去突破和实现。

另一方面,每个社区的需求都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设计人员需要做的是立足本社区的特点和需求,把电话亭所在的空间打造成为一个可以关切人的情感需求,进而可以沟通人、联结人的节点。

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有人情味的界面。我们的社区需要保留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我们的市民们渴望自己所生活的街区更可爱、更有活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围绕着公用电话亭发生的故事和创意,还可以有很多很多。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6)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7)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8)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19)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20)

这位流浪者的诉说让人沉默(这位守望者在上海街头静候近百年)(21)

公用电话亭虽然不大,但完成布展后别有洞天。 受访者供图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雍凯

除特别标明外均解放日报社资料图片。 视频说明:记者走访的大部分公用电话亭选址极佳,若维护管理得当,有望成为体现上海城市文化与服务品质的“窗口”。

来源:作者:柳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