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我国有40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每月收入仅3000多元”,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公众对博士群体经济压力的高度关注,刘校长据此建议增加投入,使博士生每个月收入达到1万元,以实现培养顶级人才的目标。

让博士不为“五斗米”犯难,是博士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事

整体上,博士群体长期以来面临着已到适婚年龄、需要为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父母考虑的尴尬年龄。学术科研与而立之年需要肩负的责任或多或少存在着冲突。另外,国家对于博士的标准并未随着博士的扩招降低,而是在发文章、出科研成果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补贴,执行的是2017年的标准。

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财科教〔2017〕5号),将博士生助学金标准由原本1.2万元/年提高到1.5万元,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博士生助学金不低于1.3万元。充分考虑了博士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改善了博士生待遇。按照标准计算,博士生的基本补贴每月不到1500元,低于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

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问题在于对博士生这一群体的定位,仍然还是学生,或者介于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之间,无法完全将研究项目等同于营收,导致不少博士三十岁无法经济独立。

对于博士群体来说,由无法完全经济独立而造成的精神压力对部分博士生的束缚,可能还要高于直接经济压力本身。

除了补贴工资水平不高,不少博士还面临着高学历群体下沉,择业时不能“才尽其用”的局面。

近几年来西方对中国实行包括科技封锁在内的种种限制,这强调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创新硬实力的重要。对于解决当前国内面临的多重就业难题,实际上本质也是在于发展工业、高端制造业。目前出现的学历高消费,不少硕博生从事无法发挥所学知识的工作,也是由于当前客观上产业体系仍无法完全吸纳全部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导致高学历群体下沉。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鼓励央企国企带头吸纳毕业生等促就业政策外,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建设,强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给科技企业和科研突破带来了直接动力,只有我国的工业体系、科技硬实力发展起来,高端制造业强大起来,才能够真正有效解决每年超过1000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问题不在于能否就业,在于人才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发挥对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的最大效益。

因此,博士作为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型科研成果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工业体系、社会经济结构的升级作用不言而喻。如何保障博士群体的生活条件,让博士专心做科研,安心做学问,专注于学术科研的“冷板凳”,不为“五斗米”犯难,是博士培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Nature全球调查:45%研究生因经济压力想弃学

然而单就博士培养本身来说,中国博士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学业压力,其实是世界范围内的通病。

10月,Nature公布了2022年全球研究生调查,涉及世界各地3253名自愿参与的受访者,其中仅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目前的学习感到满意,与2019年的71%相比下降了接近10%。

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1)

Stress and uncertainty drag down graduate students’ satisfaction (nature.com)

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2)

‘Not even enough money for food’: graduate students face cash crunch (nature.com)

在《自然》杂志2022年对研究生的调查中,85%的受访者担心是否有足够的钱购买食物、支付房租和其他费用,这说明了经济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最紧迫的问题。同时,45%的受访者认为,生活成本的上涨可能会促使他们放弃研究生课程。76%的北美受访者认为生活成本是完成学业的最大挑战。有22%的研究生有第二份工作。此外,职业前景、学习压力、心理问题也在困扰着研究生群体。70%的受访者每周学习时间超过40小时,1/3受访者接受过心理援助来缓解学业造成的焦虑。

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3)

调查显示,研究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无法平衡生活工作(68%)、毕业后的经济压力(65%)、职业前途不确定性(65%)、学业压力之下的心理健康(57%)。

可见,国内教育工作者普遍担忧的硕博士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现象。

学术和科研向来是甘坐冷板凳的事,取得突破性成需要长期专注、积累。不倡导学业之余消费过高,但底线是不能让博士挣扎在低保线上,不能低于平均工资标准太多。正是由于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使得不少博士的学术信念动摇。

上海财经大学刘元春校长所说的3000元,实际上对于很多地方高校博士或大部分人文社科专业博士来说,往往达不到。对于很多理工科博士,在实验室和导师的科研项目下,每个月不止3000元,甚至更多。当一个博士生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吃饭都要精打细算的时候,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开展科研工作、写论文、申请研究项目。在一众批判博士教育质量不够高的言论下,首先应保障的是,让博士在而立之年生活得有尊严,不一定要宽裕,但也不能每天为了柴米油盐困扰,牺牲应该全身心投入学术的时间兼职。

“经济原因影响博士教育是隐形的不公平”

一直以来,不断有教科研界专家学者呼吁提高博士待遇。最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提出,国内博士生的生活过得“不体面”,建议提高博士待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杨玉良院士介绍,当时博士生的月收入大约在1000元至1200元左右,与法国的每人每月800欧元、德国的每人每月1200欧元差距很远,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众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优秀学生不得不在硕士毕业后及早就业,或申请奖学金出国留学。

“许多优秀人才无法留在中国的科研第一线,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影响了博士生的生源,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不公平。”杨院士当时说。

这种由于国内待遇低,硕士毕业就直接就业或者申请奖学金出国留学的情况现在也很多。虽然随着教育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硕士实际上已经满足了国内绝大多数的岗位需求。这也切断了一部分有科研能力硕士生的升学道路。

博士一直处于贫困阶层,提高博士工资一直以来是高教界的命题。2017年未实行《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财科教〔2017〕5号)政策前,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地方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政策实行后提高到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15000元,地方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13000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无论怎么样计算,博士的工资的确是要因时而动,适当上涨了。此外,还要考虑到具有博士培养点的高校大多数都在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收入和消费远高于城镇平均水平。

然而是否要提高到如刘校长所说的1万元,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胡咏梅教授和元静博士在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工资的研究中,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采集高校教师薪酬及从业状况数据,得出的普通青年教师的月均工资为10876元。如果将在读博士的工资标准提高到一万元,显然并不符合现下学术科研的实际情况。

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5《我国高校普通青年教师与“帽子”人才工资差距有多大》

参照国外的做法,相对合理是定为博士毕业后工资水平的一半。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调研2021年博士月起薪算数平均值为14823元,因此是否以平均值的一半在每月7500元上下浮动,在现今的工资水平下较为合理,本文提供给各位读者参考。

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5)

此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近些年持续增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奖助经费投入,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研究生“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科研助理岗位工资等一系列集合教育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在内的多元奖助学金体系。

博士十大忠告(让博士不为五斗米)(6)

然而国家奖学金3万元覆盖博士1万名,2021年全国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奖助学金体系、“三助”博士助教制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在导师责任制上建立完善的导师资助制,在导师资助制问题上需要有健全的导师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博士任务规划。尽管政策适当向人文社科专业倾斜,在导师资助制上难以解决问题的还是人文社科博士。全国政协委员刘昌俊曾建议,调整、完善博士生奖励资助体系,逐步取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适当普遍提高博士生待遇。这是针对硕士研究生群体规模大,在总体上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多而博士群体受到的资金相对少的问题。

虽然博士面临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但在社会范围内由受教育程度而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合理存在的。在疫情波动经济的当下,学历有效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成为难就业当下的金钥匙,这也是现今“考博热”的根源所在。

参考资料:胡咏梅 元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5《我国高校普通青年教师与“帽子”人才工资差距有多大》

本文版权归中国教育在线所有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李璐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