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本义和内涵(仁的哲学解释)


仁的本义和内涵(仁的哲学解释)(1)


现时代研究中国哲学,首先要透彻地理解中国哲学核心的“道、德、仁”的哲理概念范畴及其中国古哲人最初思考的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和西方“Philosophy”一词,是近代学者研究人类古思想家针对宇宙本原进行理性的追问及学说,在其近代学科上归类的称谓。

中国“哲学”和西方“Philosophy”学说,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在借鉴前思想家的思想,在解释宇宙世界、把握宇宙世界过程中加以吸收与思辨,进而再次展现出超越经验的智慧理性成果。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对“宇宙的本原”与“宇宙本原的行为原则”这“第一哲学命题”在形而上的一种“爱智之学”的追问。

中国“哲学”和西方“Philosophy”学说,在其学说范式及其学说所给出的核心概念范畴是不同的。虽然,人类哲学中西方“Philosophy”学说,至今也无法解释“宇宙的本原”与“宇宙本原的行为原则”这“第一哲学命题”。但是,中华民族中的古哲人老子、孔子,其哲理学说就是追问、揭示“宇宙的本原”与“宇宙本原的行为原则”,以及依据绝对性的“第一哲学命题”的理论,解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的关系问题,即“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人类思想家会不断地针对“第一哲学命题”进行追问,其原因是,“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人类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及其规定性。这就是说,宇宙的本原生化宇宙万物的生命机制中,宇宙本原之性与宇宙本原的行为原则,都会遗传给宇宙万物,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宇宙本原的行为原则之行,即宇宙万物内在与外在都存在行为原则与理性。正因为,宇宙万物内在与外在客观存在行为原则与理性,所以,人类认识主体所认知的物理化学规律、生物生理规律、万物与人类伦理,都要遵循服从于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宇宙万物内在与外在客观存在的行为原则与理性,就源自于宇宙本原的行为原则与理性的规定性。那么,宇宙本原生化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与理性,就称之为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原则性与理性,统称为规律性)。

中国古哲人就是通过“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学说,来展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学说。这就是说,中国哲学是揭示宇宙万物客观存在本原的“”生化宇宙万物的“”,以及宇宙万物客观存在普遍之“”与“普遍行为原则”之“”,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哲理学说。那么,我也可以用高度概括的一句哲理的话说,中国古哲人的哲理学说,是真理性的用“一个绝对的‘’”来解释“世界的统一‘’”的哲学命题。

现时代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时,脱离古哲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没有全面理解古哲人的思想,以现时的观念、理念,好“形而下”通过甲骨文的主观猜测的解字,来解释中国古哲人所给出的哲理概念。而且是在没有透彻地理解初创的古文字存在局限性、多义性、替代性,以及没有透彻地理解中国古哲人所给出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语意及其哲理概念,主观解释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哲理概念范畴。尤其是,针对“道”、“德”、“仁”的主观猜测解字的含义不是中国古哲人的哲理本义。进而这种解字乱象的学说,脱离了中国古哲人的哲理基本问题及学说,扰乱了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哲理概念,也影响了后学。

中国古哲人孔子称谓的“仁”,其本义在当下哲学范畴进行翻译,是指万物本性中的自然行为原则之德或阴阳行为原则之德 。孔子的哲理思想来自于《易经》,而《易传》,反映出孔子对“天与人”的宇宙观,以及解释“天人合一”相统一的关系问题。孔子通过《易经》的研究,建构“道—德—仁”理论道德伦理学框架。尤其是,《易传》中的《系辞》,展现出孔子对《易经》天地阴阳极变之道理的解释,充分反映出孔子具有很高的智慧。

那么,孔子对《易经》如何评价呢?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传·系辞上》第七章)。

圣人:是孔子专指老祖宗创作《易经》之人。成性存存:是指阴阳是万物之本性。道义:是指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

孔子说:《易经》言说的是“天、地、人”的道理,是至善至美的,是至高无上的。《易经》是老祖宗圣人遵循服从于崇高的道之德、从事广而伟大的人道之德业。崇高贵在认知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礼节贵在谦卑的遵从道之德之行,崇高效法天,谦卑效法地。天尊地卑之道自然以设其位,而天地阴阳极变之道理已通行在《易经》之中。阴阳是万物之本性,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的道义就是人道的义理之门户。

《易传·系辞上》第七章,是孔子对《易经》总体上一个概括的解释。其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集中的反映孔子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存在“阴阳之性”与“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的道义。即孔子解答了“道之性”存在“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的道义,亦即“道之德之行”就是“道之善”或“道德理性”,也简称:道理。

孔子研究《易经》不是为了占筮,而是为了研究《易经》的天地阴阳极变中存在“阴阳行为尽性于命”的道义。并且,孔子认为“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 的道义,乃是人类必须遵循服从的道德普遍行为原则而行之的道理。

在公元前6世纪孔子的世界观,是孔子以理性的思维在认真研究由上古进化而来的奇书《易经》,并解释说明《易经》是探索宇宙万物之性与宇宙万物之生的奥秘所在。并且说,懂得《易经》的天地阴阳极变之道理,就可窥视人生与人世,以及人世在天地间的法则。


子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传·系辞上》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弥纶:是指准确的通达、完全准确无误。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意为《易经》这部书是效法天地法则而作,故能完全准确解释天地生化的道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以:是指“根据”、“用”。幽明:是指“幽隐和明察”。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意为用《易》的法则仰观天上日月星辰之文采,俯察山川江河事物之地理,就能知晓幽隐不明和明显可察的事物之道理。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气为物”中的“为”,是作为的“为”。游魂:是指“精”内在的“阴气”与“阳气”之间的“阴阳之气”之魂的行为精神;游魂是对应鬼神而言,而且游魂是在鬼与神之间,即“鬼—魂—神”。鬼神:是指“精”内在的“阴气之为鬼”,“阳气之为神”。

注:孔子称谓的“鬼”、“神”,是针对当时愚昧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宗教鬼神的迷信而言的。特别指出:孔子称谓的“鬼”、“神”在他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意,我们要正确去理解孔子思辨中的奥妙之真理,我们不能仅仅以“形而下”在“字”的现象之义中去解释。如:孔子的“鬼神之为德”、“阴阳不测之谓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气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神无方而《易》无体”;以及“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为天下万物从哪里来,万物有始有终,追溯“初始”为何物,便知“终”为何物。追溯原始如何“生”,即知终如何“死”。天下万物本原的精气,是由精气中的气之游魂之行为之势,推动精内在的“阴气之鬼”与“阳气之神”的双方,生化万物,从中就能知晓精内在的“鬼神”双方的行为精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道济:是指能成大业。旁行:是指旁门左道。知周:全面得知,没有不知的。安土敦乎仁:是指效仿土地的自然仁性,大地是非常仁爱的,是无私的,大地提供给人类一切,而从无怨言。孔子认为万物存在自然仁性,即万物内在的自然德性。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意为《易经》天地之道理的法则与天地法则相似,所以人世间任何的问题及学问都不会违反《易经》天地之道理的法则;通《易经》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的道理无所不知,达到此境界便是“知周乎万物”的智慧之圣人。圣人遵从道之德之行便可救济天下为民做出贡献,虽有很多困难,但不会过错;有时候遇到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时,虽然有迫不得已也会用些旁门左道的手段,但不会违背道的行为原则,更不会失去原则做不正当之流,并且圣人的乐天,就是知道天地的法则,而知命就是顺应道的生命机制的行为规律,永远是乐观的人生,无所忧虑;通《易经》者,能依据道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修养自身的仁性,就有像“大地的自然仁性”的博爱之德,施行道之德,故能泛爱天下。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曲成:是指圆满。昼夜:是孔子采用“昼夜”的变化来强化理解所指的“阴阳”变化。神无方:是指天主宰万物生命机制的法则是无所不在,或宇宙的本原生化宇宙万物的生命机制的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无方无位。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意为《易经》的范围包括了天下万物的生化法则,是没有任何其他的法则能超过《易经》法则之外的;而《易经》的天下万物的生化之道理是圆满的,是不会有丝毫遗漏的;通《易经》阴阳之道,进而无所不知;故道之本之精的阴阳行为之德行之神是没有形象,没有方位,《易经》的阴阳行为法则也就不定于一体。

《易传·系辞上》第四章,反映出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认识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并追溯到“精气”就是道之本(宇宙的本原)。而且,孔子说明了“精气成物,游魂为变”。这就是说,道之本的精气,是由“气”的游魂之行为精神,推动“精”中的“阴阳之鬼神”的双方生化万物的道之体。所以,孔子的“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反映的是“一”与“多”的哲学关系。


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上》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孔子在解释“道”的意义,也就是一句最高的概括“道”的“特殊意义”与“普遍意义”的话。

根据孔子的“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道之本”是指宇宙本原之“一”,宇宙本原的“一”是“精气”的阴阳双方共同存在。“精气”的阴阳之性,决定“道”存在“性”,而且“性”的存在,决定“德”的存在,即“德”是阴阳行为原则。

道的特殊意义是指:道之本的“一阴一阳”就是宇宙万物本原的“精”。“精”内在存在一阴一阳的双方,而“精”内在的阴阳双方共制产生相互作用的“阴阳之气”,简称“气”。即,“精”是“气”的本体,“气”依存在“精”之中而共同的存在,并且是由“气”推动“精”内在阴阳双方的行为。那么“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之“气”,就是道的特殊意义。这里的“气”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概念属精神范畴,不是科学范畴中狭义物理学“气”的概念。

道的普遍意义是指:道之本的精气生化道之体的万物,万物遗传有精气的阴阳之性,使得万物内在的有阴阳之性,以及万物外在的有阴阳属性。万物内在的阴阳之性,决定万物内在的存在自然德性之仁性;以及万物外在的阴阳属性,决定万物外在的存在行为伦理或德性,即为道的普遍意义。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中庸》,第十六章)

这里的“鬼神”是指:阴之为“鬼”,阳之为“神”。“鬼神”是孔子在当时历史时期对信宗教鬼神的人,形象地强调“鬼神”的行为就是阴阳的行为之精神,而且它是无形无体无声。

孔子说:阴阳之合的行为原则称之为“德”;而“德之行之神”的行为精神可真是普遍而盛行!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内与之外的行为之中。

因此,中国古哲人孔子就是用了一句最高哲理的话,概括的表达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道存在道之性与道之德。而且“道之德”依存在“道之性”中。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是指阴阳者之道之行,也就是道之本的阴阳者之精气,继续不断地生化,生生不已的生化道之体。继之者善也:就是道之本的阴阳者之精气之德行之谓善,即道之善,也就是,道存在道德理性。成之者:是指道之本的“精气”生化成的万物。成之者性也:是指道之本的精气生化万物都遗传有精气的阴阳之性,即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为道之本的阴阳者之精气,遵从“阴阳合德”的行为原则,继续不断地生化方式,生生不已的在生化道之体,而且道之本的精气生化万物都遗传有精气的阴阳之性。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孔子说:仁者与智者在认识解释《易经》的阴阳极变之道理时,各自从不同角度去解释,并有各自的观点。而且,仁者是从道的“显诸仁”的角度说明道中的万物存在自然德性之仁性;智者是从道的“藏诸用”的角度说明道生化万物存在道之理。而寻常百姓天天与自然法则的道打交道,却根本不知“道的行为法则”。所以,懂得“乾元坤元之精气生化万物,存在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的君子之道”的人,那就实在太少了,甚至没有。

乾元坤元是指天下万物的本原。乾元坤元之精气的德性之行,也就是道之德之行的道德理性。孔子将乾元坤元之精气的德性之行,称之为“君子之道”。而“鲜”在古文中是很少、几乎没有的意思。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诸:是指万物。显诸仁的“仁”:是指万物的自然德性之仁性。藏诸用:是指“道之德之行”的道德理性作用在万物之中,就藏在道中。鼓:是指推动、鼓动膨胀、鼓满天地。

显诸仁,藏诸用。

孔子的“显诸仁”是说:道生化万物过程中,道施展德行之善或道德理性,使得道生化的万物都显现出各自的仁性。万物内在的仁性就是万物的自然德性。

在哲学范畴,万物内在的自然德性或仁性的称谓,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在科学范畴,万物内在的自然品质功能特性的称谓,具有相对的针对性。

如:在哲学范畴,物质元素内在的阳性原子核与阴性电子的阴阳双方和阴阳双方之间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的共同存在,统称为:物质元素的自然德性或仁性。在科学范畴,针对不同物质元素内在的阳性质子与阴性电子的量子数和阴阳双方之间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势的共同存在,进而反映出不同物质元素的自然品质功能特性。

孔子的“藏诸用”是说:道生化万物的过程中施展有用的道之德之行的道之善或道德理性(简称“道理”),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当“道理”未被人们察觉时,道理就藏在道中。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孔子的“鼓万物”是说:道之本的精气在生化万物过程中,由“气”的鼓动而发生,并推动“精”生化万物于天下。而且,道之本的精气鼓万物于天下,体现出道是自然的无为,即道之德之行的自然价值取向行为,即是“无为”。那么,圣人作《易经》是为人所用,体现出是有为而忧患。所以,道之德之行的无为,与圣人的有为,故“不同”。这里的“无为”与老子的“无为”相同,属精神范畴。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孔子说:道生化万物,体现出自然的、绝对的无私与公道的最高德性,道的盛大德行和宏大功业,可以算是至极无比!道生化万物而不占有,生化万物而为万物所用,这才是自然最富有的宏大功业,道生化万物而日日新、又日新地不断养育万物,就是日日新的道之善,即为盛大的德行。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生生之谓易。

古圣人作《易经》是反映天地之理的阴阳之道,也是反映阴阳属性的“精气”本身就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万物本来就是“阴阳”生“阴阳”再生“阴阳”的方式,反映在《易经》中是以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而不断地“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生生之谓易”。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成象之谓乾”:在《易传·系辞上》第一章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那么,“成象”与“效法”是一过程的两个阶段,“成象”在前,“效法”在后。成象是指天体中“属阳之天体”、“属阴之天体”,以及“属阳之天体”与“属阴之天体”之间的阴阳之气,构成天体气象之谓乾。

“效法之谓坤”:是指随着乾阳天体的法则而形成坤阴之体,也就是说,按照乾阳天体的法则,派生坤阴之体。如:行星是恒星的派生物。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不测:是指“阴阳合德”的行为原则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孔子说:《易经》中,用属阳的天数与属阴的地数之合的极数来占,即占卜(预测);通达阴阳极变的道理称谓事态;而道之本的阴阳行为精神不可测称谓神。

孔子称谓的“神”,在他的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神无方”的“神”、“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都是指宇宙本原的行为法则,或道之本的德行之理性之神。

《易传·系辞上》第四章、第五章中反映出孔子的最高智慧。孔子通过理性的思维与思辨,揭示了“道之本之一的”生化“道之体之多的”,并且揭示了宇宙万物内在与外在都存在阴阳的普遍性与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行的特殊性。

性,是儒家伦理学说的理论根基。儒家的“性”是指最高的“道之性”。所以,儒家的“性—德—仁”理论道德伦理框架,就是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伦理框架。

孔子的“德”,是指道之德,也就是道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孔子的“仁”,就是万物本性的仁性之仁,也就是万物的自然德性之德。孔子为了区别万物内在与外在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孔子将万物内在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称之为仁。

针对人而言,道之德,就是人类伦理之上的道德普遍行为原则。孔子的“仁”,就是人本性的仁性之仁,也就是人的自然德性之德。儒家的四书中,《论语》的仁学思想,《孟子》的人性善及四端说理论,《大学》的修身原则和方法,《中庸》的中庸之道和诚的意义,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实践道德伦理学说的思想。也就是说,儒家通过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伦理学框架为依据,建构了“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伦理学框架。

人的仁性,是指人性里有着一个天然的善之根基。这就是人性内在的客观存在阴阳性之亲和之基的自然德性。也就是说,人性中有内在的“阴阳行为原则”的“仁性”活动之功能。而且,人的“仁性”能选择、接受外在的“阴阳行为原则”为行为的对象。那么,为什么人的“仁性”就能够选择、接受外在的“阴阳行为原则”为行为的对象呢?我在这里打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

道创造人类,就像人创造出“合格”的电脑。当电脑内在的没有安装外在的“操作系统”软件(道德)时,电脑内在的客观存在理性的“操作系统”运行之仁之基。也就是说,电脑生出来客观存在仁性。亦即,电脑内在的“阴阳之性”客观决定了电脑内在的存在“阴阳行为原则”的“仁性”之基。而且,这部电脑内在的“仁性”就是外在“操作系统”的本体,“操作系统”依存在电脑的“仁性”之中。也是说,电脑内在的“阴阳行为原则”的“仁性”,能承载、认同外在的“操作系统”的“阴阳行为原则”。

那么,电脑内在的“阴阳行为原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电脑生出来内在的“阴阳行为原则”的“仁性”,唯一的只认(0、1)二进制的“阴阳行为原则”编写的“操作系统”,其它的什么10进制、16进制原则编写的“操作系统”,电脑内在的“仁性”都不认。所以,电脑的“阴阳之性”客观决定了它内在的“阴阳行为原则”的“仁性”之基。而外在的“操作系统”根据二进制的“阴阳行为原则”编写的程序,才可以兼容地安装在这部电脑内在的客观理性的“仁性”之基中。而且,电脑的“仁性”与“操作系统”是兼容的相互依存。并通过“操作系统”中“阴阳行为原则”的理性命令,指挥电脑内在的“仁性”,进行“和谐的运行”体现出电脑外在的德行之善。那么,这部电脑就能外在地体现出电脑的品质功能及特性,也就是这部电脑反映出的“德性”。

这部电脑,即使关机睡觉也同样的存在德性,因为电脑内在的仁性已经修身、涵养安装了外在之道德的“操作系统”。(注:孔子的人的仁性修养了道德的德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称谓人的德性,是反映人外在的活动而体现的优势品质;而不反映人睡觉时内在的德性)

这就说明,电脑内在的仁性没有通过修身,涵养外在的道德(操作系统),这部电脑不会有德行的善。若电脑内在的“仁性”与“操作系统”的道德,是兼容的相互依存,而不能“和谐的运行”,这说明,操作系统的德性,中了病毒。那么,就是这部“合格”的电脑身躯虽然没有变,同样也会反映出“无德”之性。所以,需要外在的找一个杀毒软件来清除电脑慧根操作系统的病毒,电脑的德性可以恢复。不过人脑的慧根中了邪说的病毒而迷信,那可不容易清除。

这个简单形象的比喻,也能说明,人内在的仁性与外在的道之德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人的“仁性”必须遵从“道之德”。这是因为,万物与人类是被创造,而且“自然之性”就是道的阴阳之性,“自然的目的”存在阴阳原则之行为,并且,“自然的目的”决定“人类的目的”,而绝对不是反过来说,是由“人类的目的”来决定“自然的目的”。

中国哲学是研究“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哲理学说,进而展现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研究的“目的”是“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

因此,中国哲学有其自我特有的概念和范式,其给出的哲理概念都具有普遍性与抽象性,其哲理思想基因就来自于《易经》之中。

正因为,古哲人老子、孔子、医家精通《易经》的阴阳极变的弥纶天地之道理,进而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确立,就反映在老子的《老子》、孔子的《易传》、医家的《黄帝内经》的学说中。并且是由老子、孔子、古医家这三家,最初建构了“宇宙论”、“伦理学”、“生命医学”三大哲学的基本类型,也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

古哲人老子、孔子、医家的学说中,所确立的普遍性哲学概念及思想都是一致相通的。而且,他们的学说中的“阴阳之说”、“精气之说”、“道之说”、“道德之说”、“仁之说”、“性之说”、“中庸之说”、“心性之说”、“阴阳五行之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后学各学派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根基。

中国古哲人老子(Lao zi 约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

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势”宇宙论框架的理论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哲学的诞生。

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道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并且,老子解释了是“无限无体的阴阳者之本之一”创造了“有限有体的“阴阳者之体之多”的宇宙世界,解释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的阴阳行为原则之德之势,以及解释了宇宙万物都遵循服从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在生化万物的活动中始终遵从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因此说,古哲人老子建构“道”的学说,代表着中国古哲人主体从“有神”的思维向“无神”的哲学思维跃迁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哲人孔子(Kong zi 公元前551年至479年)是中国伦理哲学的奠基人。

古哲人孔子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与“仁—义—礼—智—诚”实践道德框架的伦理学说,代表着中国最高的伦理形而上学,也代表着中国“天人合一”伦理哲学的诞生。

古哲人孔子建构的“道—德—仁”理论道德框架,就是在探寻、解释宇宙万物的伦理问题。而且,迄今为止是孔子率先提出:“天道”存在“阴阳行为原则”的道之德,就是“人道”之上的道德行为准则,也就是人类世界的道德普遍原则;并且,孔子解释了人的本性之仁性的自然德性,其伦理道德价值的终极依据,就是遵从“道之德”这唯一人类之上的无时间、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即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

因此说,古哲人孔子解释了“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就是人类伦理道德价值的最终目的;即“天人合一”的本义。

中国古哲人医家(公元前100年至公元90年)创作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她代表着哲学辩证医疗模式的中医学理论元典。

中国古哲人医家,同样从“道”的观念解释“道”中的“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属性,而且认为“阴阳五行”就是宇宙的生命机制,也是解释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哲理方法,进而中国古哲人医家将这一哲理模型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古代医学。这反映出人类还没有产生科学实验医疗模式之前,中国古哲人医家在世界生命医学领域就建构了哲学辩证医疗模式。所以,中国古哲人医家是中医学最早的哲理医学的奠基人。

因此说,“阴阳五行”生命机制医学框架的哲理医学,是中国古哲人医家解释宇宙精气生化物质机制与人体精气生理病理机制辩证统一的学说;也就是“宇宙生命机制与人体生命机制”辩证统一,或者说,是道之性之中的“精、气、神”与人之性之中的“精、气、神”相统一的哲理生命学说。

中国古哲人老子、孔子是人类哲学的古圣人,其针对“第一哲学命题”的解答和哲学思想在人类哲学思想中是唯一的、及其可贵的。并且这“第一哲学命题”的解答和哲学思想代表着中国哲学理论自信的根基。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哲学命题”是统摄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及其规定性。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教师;主要内容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