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准的数据分析方法(用足遥感大数据)

稳准的数据分析方法(用足遥感大数据)(1)

文内容转载自中国测绘学会,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当下,随着国家在国产遥感卫星建设的布局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工作对卫星遥感、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走出了数据匮乏的“阴霾”,率先迎来了自然资源遥感大数据时代,遥感业务蓬勃发展。

我们初步建立了陆海卫星骨干网,涵盖可见光、高光谱、雷达、激光、红外、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等多种载荷,为自然资源管理和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强的数据保障。同时,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不断创新,我们自主攻关解决了多源卫星数据处理和产品生产、信息提取等应用技术难题。在卫星应用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自然资源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形成了部省协调、双向联动的良好生态。此外,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业务化应用成效显著,既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监测、督察和执法,也支撑着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减灾、审计监察等部门工作。

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将卫星遥感数据从有用、好用推向善用、用足,是摆在自然资源系统面前的新挑战。笔者以为,要认清以下三大发展趋势,在自然资源变化规律认识及趋势研判、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等方面充分激发遥感大数据潜能。

一是从“数据为王”到“信息为上”的发展趋势。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遥感数据大部分采购自国外,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遥感数据基本实现国产化,我们经历了太长的“数据饥渴”,“数据为王”的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存数据、买数据的冲动不减,求精求细、求快求全的呼声不断,不善于直接利用已形成的部省贯通、实时推送的遥感数据及产品,而是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存储扩展、重复加工和采购上。另一方面,信息提取分析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建设规划,从技术、设施到人员素质都还不大适应大数据要求,面向应用的信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建设还没有形成主流。我们亟须从过度重视数据获取或采集向数据分析与挖掘转变,充分发挥遥感观测大面积、快速、低成本的优势,合理确定国家、地方自然资源监管量化目标,促进遥感大数据转化为优质的自然资源信息流。

二是从数据驱动到技术引领的发展趋势。近五年激增的国产遥感数据,使过去奢望的全覆盖、高精度、低成本的动态调查监测成为常态化业务应用。与此同时,以应用牵引为导向的卫星发展布局得到充分验证,数据驱动也催生了许多调查监测新业务。数据量大,但如何将数据用好用足、“吃干榨净”仍是瓶颈。

此外,在数据保障比较充分的条件下,技术创新滞后问题凸显。其一,定量化技术有差距。信息定量化提取仍未摆脱人机交互模式,自动化的提取精度仍未达到原预期,成果精度、效率跟不上应用。其二,应用技术不成熟。雷达、光学遥感全力解决多云多雨地区信息缺口及应急任务快速响应问题仍未破题;继黑土地参量高光谱反演初试见效后,耕地质量评价、矿物填图、生态修复评价的遥感解决方案还在路上,海洋生态、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产品及服务保障还有差距。其三,配套能力未跟上。虽实现了遥感数据网上跑、直达用户,但加工好的信息产品、方便使用的应用工具和软件还受制于信息安全、平台能力、算力等影响,增加了应用的难度和使用者的负担。

三是从业务应用向决策支持演进的发展趋势。目前,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动态监测、执法监管等业务应用,充分发挥了遥感数据的“时空一致”特征在调查取证、拍照存档、查证更新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信息深度挖掘不足、应用同质化等隐忧。随着数据积累,卫星遥感大区域、长周期、多要素重复观测的大数据特质将充分显现。建立遥感信息与国民经济要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加快布局信息深度开发、综合分析能力建设,使遥感大数据在观趋势、测“病症”、预判未来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可能是提升自然资源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可行路径之一。

无论是高效服务自然资源主体业务,还是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用足用好遥感大数据都势在必行。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在稳定国产数据源保障、增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数据产品和信息供给、强化大数据分析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助力自然资源管理效能提升。

初审:张艳玲复审:宋启凡终审:金 君

资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