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碏和石介关系(我都大义灭亲了)

“大义灭亲”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不徇私情,使犯罪的亲属受到应有的惩处。

“大义灭亲”出自《左传》,誉扬了卫国大夫石碏。“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鲁隐公四年(即公元前719年),石碏杀死了弑君自立的州吁,同时将追随州吁的儿子石厚一并杀死了。

不同于《左传》高度誉扬,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记叙石碏大义灭亲之举,也没有给石碏列传扬名,这是为何?

州吁武力篡权夺位

关于石碏,多数人了解他是因为《石碏谏宠州吁》一文。石碏劝谏卫庄公约束宠庶子州吁,其中经典话语为,“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那么,州吁又是谁?

“庄公有宠妾,生子州吁”,州吁是卫庄公的庶子,为受宠的嫔妾所生。州吁才是故事的主角。

“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卫桓公姬完上任第二年,州吁就暴露了本性,骄横奢侈。州吁是卫桓公的弟弟。“桓公绌之,州吁出奔”,作为哥哥卫桓公斥责了州吁,岂料州吁不堪忍受便跑到了国外。

石碏和石介关系(我都大义灭亲了)(1)

“桓公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卫桓公十三年,即郑庄公二十二年,姬段武力造反攻打郑庄公,惨遭失败而逃亡。“而州吁求与之友”,州吁、姬段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惺惺相惜,结为朋友。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告诉我们,郑庄公姬寤生乃是姬段一母同胞的哥哥。其实,姬段才是春秋时期庶子造反夺权的第一人,只不过没有成功。州吁作为庶子,自然也被排除了继承王位资格。

然而,州吁也不甘心命运的安排。

“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聚集了一帮子卫国的亡命逃犯,他带领这帮流窜犯突然袭击并杀害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州吁造反是为了抢占了王座,于是就自立为王了。州吁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成功篡权夺位的人。

这一年为卫桓公十六年,即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姬完是卫庄公姬扬太子,而卫庄公在位二十三年。

州吁王座上受挑战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论。打江山也不容易,而相对于坐稳江山,似乎更难。

打下江山坐上宝座,只要孔武有力,一股子蛮劲就有可能。州吁自幼“好兵”——喜欢舞枪弄棒,而“庄公使将”——卫庄公又安排他带兵锻炼过。所以,州吁流亡在外十四年里,带着一帮子流窜犯就能够篡权夺位。

但是,要坐稳宝座巩固江山,就不能单纯依靠蛮力了。

石碏和石介关系(我都大义灭亲了)(2)

“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坐上王座的州吁感觉卫国人都不太顺服于他。他看别人不太顺眼,别人也用异样的眼神看他。当然,司马迁给州吁列举出了三条理由:新上任,崇尚武力,弑君。

所以,石厚给州吁出了主意说:君王坐上王位,按说应该杀人立威,趁机清理王室内不忠诚的大臣,只是现在缺少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简单四个字,就是杀鸡骇猴。

石厚是一直追随州吁的好基友。“(石碏)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虽屡次劝阻,却是屡禁不止。

卫庄公过分溺爱州吁,石碏劝谏无果。从此来看,石碏连自己儿子都没有教导好,更无法管束。如此,怎么可能劝服卫庄公呢?

州吁纠结四国伐郑

“为郑伯弟段欲伐郑”,恰在此时郑庄公的弟弟姬段设想再次攻打郑国。

这正是:想睡觉,有人递过来了枕头。石厚与州吁商量并取得了一致意见。石厚说,对郑国开战,对外既可以展示一下军事实力,对内又可震慑王公大臣,还能转移民众“弑桓公”矛盾焦点。

州吁原本就“好兵”,又是武力篡夺王位,自认为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欣然同意对郑用兵。“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州吁联络了宋国、陈国、蔡国,四国组建“国际联军”一起攻打郑国,宋、陈、蔡均答应了州吁。

石碏和石介关系(我都大义灭亲了)(3)

那么,宋国、陈国、蔡国为何要听从州吁呢?

当时卫国还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大概是卫国历史上唯一的高光时刻。卫国爵位由此提升了一个档次,原来国君称“侯”,现在可以称“公”了。

卫武公“佐周平戎”展示了较强的军事实力,而“内修德政,百姓和集”,综合国力也非常强悍。卫武公乃是州吁的爷爷。

其次,郑国处于宋、卫、陈、蔡四国的半包围之中,齐心协力说不定有成功的可能。一旦对郑用兵取得成功对四国来讲都是有利可图的。

四国伐郑无疾而终

然而,州吁组织四国联军对郑开战,就像一场闹剧,无疾而终了。后续战况如何?司马迁根本没有记录。

(陈桓公)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 ——《史记·陈杞世家》

(郑庄公)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与宋伐郑,以冯故也。 ——《史记·郑世家》

尽管《陈杞世家》记录了州吁之死,但并未涉及攻打郑国之事。《郑世家》提到了卫、宋联合伐郑,宋国只是为追缉逃亡的公子冯。而《管蔡世家》却只字未提。

(宋)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于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史记·宋世家》

郑国好像根本不在意这次战争。对比《郑世家》、《宋世家》的记录发现:

其一,此时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强悍,敢于犯上作难——“侵周地,取禾”,不仅侵占周王朝土地,且偷取了稻种。后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五国报复性攻伐郑国,竟然被郑国挫败。

其二,卫国组织的“国际联军”像一盘散沙,根本没有战斗力。所以,“至东门而还”,“国际联军”仅仅是到郑国东大门转了一圈,然后各自打道回府了。

石碏设计杀害州吁

那么,“国际联军”伐郑无疾而终,究竟为何?

“国际联军”总司令州吁被石碏阴了!司马迁在《卫世家》揭密了——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佯为善州吁。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史记·卫世家》

人物关系需要理顺:石碏,石厚之父,卫庄公的近臣。桓公即卫桓公姬完,卫庄公的太子,州吁的弟弟。陈侯即陈国国君陈桓公,“桓公二十三年,鲁隐公初立。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陈杞世家》)。

石碏和石介关系(我都大义灭亲了)(4)

在《卫世家》中,司马迁介绍了卫庄公的婚史。“庄公五年,取齐女为夫人,好而无子”,卫庄公五年,娶了齐国公主为夫人,齐女虽貌美但并未生育。

“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早死”,于是,卫庄公又娶了陈国公主做夫人,生了孩子,不幸又夭折了。“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而生子完”,陈国公主的妹妹也受卫庄公宠幸,生下了姬完。

卫桓公姬完是陈侯的外甥。有了这层关系,也就明白石碏是如何设计杀害州吁了。

所以,石碏跟陈桓公商量,给州吁设了一个局。州吁带领“国际联军”攻打郑国时,石碏和陈桓公暗中指使“右宰丑”在上饭时,趁机刺杀了州吁。

“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是为宣公。”石碏将流亡在外的姬晋(姬完之弟)接回来,扶持登上王位,这就是卫宣公。

司马迁并未赞扬石碏

州吁为稳坐王位,真是无可奈何了。为了争取“国际”诸侯认可,连卫桓公姬完的亲舅舅陈桓公都敢相信。

“卫人皆不爱”,卫国人不喜欢州吁。然而,让州吁没想到的是,好基友石厚家老爷子——石碏也不喜欢他,而且还阴狠地设计杀害他。

其实,让州吁更没有料到的是,石碏会狠心把亲生儿子石厚也给杀了。

《左传》对此高度赞扬,“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和石厚,所以一并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石碏和石介关系(我都大义灭亲了)(5)

大义灭亲,固然是值得称颂的一种高尚美德。在道德、理性法则面前,为了公平正义,忍痛割舍亲情令人敬仰。

然而,石碏作为人父亲,是否更应该反省呢?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石碏能够劝谏卫庄公加强对州吁的管教和约束,却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石碏意识到州吁将是卫国祸乱之源,所以警戒卫庄公“乱自此起”。殊不知,石碏迎立的卫宣公则是一个德不配位的君王,不仅与父亲小妾通奸(“烝于夷姜”),还强抢儿媳妇(“悦而自取太子妇”)。

所以,《史记》既没有记录杀害儿子的大义灭亲之举,也没有让识人不明的石碏进入列传扬名。或许,司马迁认为石碏还不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