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第四篇国学经典(重读菜根谭二四)

重读《菜根谭》二四、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菜根谭第四篇国学经典(重读菜根谭二四)(1)

注释

秽:有三层意思,一是肮脏,二是丑恶的,三是田中多杂草、荒芜。文中指肮脏。

粪虫:这里的粪虫显然是指的蝉的幼虫,蝉的幼虫叫蝉蛹。古人没见过蝉的幼虫是如何到达地下的,便认定蝉是由蜣螂或金龟子的幼虫变化而来。便有“蜣螂化蝉”的传说, 《论衡》中说:“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为蝉。”“蛴螬”就是金龟子幼虫,“复育”是刚刚钻出土的蝉。据《本草》上说:“蛴螬,生河内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可见,古人把蝉蛹说成粪虫是错误的。

蝉:也叫知了,蝉的幼虫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这期间,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变成蝉蛹从地下爬出,再蜕皮成蝉。成年雄蝉交尾后就会死掉,雌蝉产卵后也要死,生命不过二、三周。

饮露于秋风:蝉以喝树上的露水为生,虞世南的《咏蝉》诗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淮南子.坠形训》篇:“蝉饮而不食”。陆士龙《寒蝉化赋》说“蝉含气而饮露是清”。

化为萤:腐草化为萤火虫是古人一种错误的说法。《礼论.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广东新语》中说:“萤之类初如蛹,腹下有火。数日能飞者,茅根所化,为萤……”其实,萤火虫是在水边的草根产卵,幼虫像蛆,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菜根谭第四篇国学经典(重读菜根谭二四)(2)

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旦蜕化成蝉以后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水,腐败的野草本来不会发光,可是一旦孕育成萤火虫以后,却能在夏天的夜空中发出耀眼的光彩。由此可以知道,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产生,而明亮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现。

评论

“好汉不怕出身低”、“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等谚语说得好,一个人不必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自卑,也不要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好或家庭贫困而苦恼。反过来想,有许多人生活条件虽然很好,但却走上了懒惰与奢侈腐化的道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往往经不起风雨,受不了委屈,更容易被困难和失败所击倒。

菜根谭第四篇国学经典(重读菜根谭二四)(3)

人性往往是与物质条件成反比的,越是温暖、暑热的地方,东西越容易酸臭腐败,反之,越是寒冷的地方,东西越能长久保持新鲜。人性也是如此,清苦的环境更容易激发人的斗志。古今中外很多伟人,他们青少年时代就有过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经历。其实,从修炼的角度来讲,环境的清洁与污秽并没有什么区别,“清净即污秽,污秽即清净”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看你如何对待了。

农村里有句老话叫作“男孩要贱养”,贱养,就是不要娇生惯养的意思,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就是要经得起挫折、受得了批评、听得进不好的话;从物质条件上来说,就是不要在吃穿玩方面有过分的追求;从行为习惯上来说,就是不要把孩子弄得像有洁癖一样,这摸不得那吃不得,这不卫生那不干净的。贱养孩子,其实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对外界的免疫力,因为外界的清洁与污秽往往是不由我们所控制的,除了适应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菜根谭第四篇国学经典(重读菜根谭二四)(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社稷在这里是代表国家,和“天下”是同一个意思。一个能成为国家之主的人或者说能够天下称王的人,必须受过国之垢或国之不祥。垢乃污秽、脏东西也;不祥指自然灾害、战乱动乱等。南非总统曼德拉坐了27年的监牢,终于在76岁那年成为南非的一国之主。邓老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最后成就了“天下为王”的结果。这都是“净从秽生,明从暗出”的经典故事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