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杀子弃子神话阐释(列子御风而行堪为神迹)

作为道家学派的拥趸。对道家几大思想人物想来不陌生。老子在函谷关外骑牛而去,列子却御风而去,庄子向往“无己、无功、无名”的忘却物我的逍遥境界。我对列子御风而行的神迹尤为好奇,决定详细探究一番列子的思想、贡献以及修行智慧。相信很多人看到关于他神迹的记载,也会很感兴趣。

列子简介

列子.列御寇(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50年,享年75岁),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根据《列子》书中记载:“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眎之,犹众庶也。”

古希腊杀子弃子神话阐释(列子御风而行堪为神迹)(1)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是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其思想主旨近于老庄,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可以说它是一部智慧之书,帮助人们开启心智,给人以启示和智慧。

列子师承:

列子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学射,就是关尹子教的。关尹子(尹喜)函谷关总兵。从老子处首得《道德经》并将其发扬光大。可以说关尹子是老子的徒弟。按照《皇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的划分,壶丘子应该是至人,老子是圣人众所周知,列子当属真人。

列子八篇之遗憾

《列子》八篇,在西汉末年尚存完整。西汉刘向《别录》曾加以录注。现存《列子》是东晋张湛收集残篇合辑而成并为其做注。目前仅存《天端》、《仲尼》、《汤问》、《杨朱》、《说符》、《皇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当今所见到的版本已是断倚残篇。着实可惜。我们熟知的《皇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读来隽永味长,发人深思。百家争鸣时,文化发展最为繁盛。不排除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策略都对古圣贤文化和思想的失传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也值得庆幸的是,一代代文学巨匠还是竭力保存和恢复了一些典籍,我们后世之人才得以高山昂止。

列子神迹:

庄子《逍遥游》记载:“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传说他修道九年之后,能够“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所住“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列子为何能御风而行?作为后世之人对古人这种记载难免疑虑重重。

《列子.皇帝》篇记载,“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意思是列子拜老商氏为师,和伯高子做了朋友,向这两位世外高人学习道术。学成后,乘着风归来。在《述异记》和庄子《逍遥游》里均提到列子御风而行。修炼到那种程度才能达到御风而行?最开始是消除分别心,先是自正其心,用时三年,做到心无杂念,口无是非。然后,继续修行,经过九年达到如下境界:没有是非,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没有任何分别,身心达到完全融为一体。“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身体感官作用都一样了,心神归于虚,身体散于空,四肢百骸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感觉不到身体与外界的差别,身体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用列子自己的话说,尽然不知道到底是我乘着风,还是风乘着我,抑或,我就是风,风即是我。如果此事为真,那么此修炼方法已经失传不为后人所知,另外存在突破地球重力限制的方法。或许还有更多科学所不能解释之事。在空中漂浮,随风而荡的其它物体如鸿毛和树叶。根据空气浮力-自身重力>0的物理公式才可解释。列子能乘风而行,除了有心神控制外,其身体重力显然应该是发生了变化或者克服了重力的影响。当今世界能做到踏水而行,已经是堪称神技了。御风而行,当属神话。

古希腊杀子弃子神话阐释(列子御风而行堪为神迹)(2)

列子的道及世界本源论

列子说:“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它自己产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产生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减衰落,自己生长旺盛。说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着色、产生智慧、产生力量、消减衰落、生长旺盛的事物,那是错误的。即道虽然衍生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推动着整个世界的运行和变化。但是它自己却从来不用经历生与灭的过程,更不曾有过丝毫的改变。

《列子.天端》有段论述,涉及到世界本源的形成,读来颇觉精深,现代物理学才发现质子。然列子时代,就写出“太素者,质之始也”。真的对这位真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翻译过来的意思:【列子说:“过去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御天地万物。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有大易阶段,有太初阶段,有太始阶段,有太素阶段。所谓太易,是指没有出现元气时的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元气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始,是指形状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素,是指质量开始出现时的状态。元气、形状、质量具备但却没有分离开来,所以叫做浑沦】

古希腊杀子弃子神话阐释(列子御风而行堪为神迹)(3)

常说人是集天地精华孕育而成,道家典籍中对人的形成有这样的描述“化虚为神,化神为炁,化炁为精,化精为气”的说法。正好应征了在《列子.天端》中对人的形成的描述:

“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加粗部分的意思是: 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解释人是如何形成的,可以说触到了本质。

《列子》中的哲理和对“移心换性”的先见

《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包含深刻的警世教训和哲学思想。如《列子.说符》中的“列子学射”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列子.汤问》中的“纪昌学射“告诉我们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列子.汤问》中的“薛谭学讴”告诉我们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

另外关于“移心换性”之说,对现代医学来说,给人换个心不是大事。换心之后也发现原来的患者性情和意识有变化之现象。那么在《列子.汤问》中记载的扁鹊给鲁人公扈和赵人齐婴治疗先天之病而换心的故事,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换心后两人彼此走错家门,其妻子们不认识以致争吵。最后经扁鹊辨认两家的争辩才罢休。古人是否早已能实施换心之术还有待考证,但对移心换性的认识已有先见。足见对事物之认识深刻。

列子的生存智慧

列子继承了老子顺应自然的生存观念,但面对生死更为洒脱和旷达。相反老子更注重如何保存生命。列子在书中说“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他认为刻意地保全也不能保全寿命。《力命》篇中有“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践,自富自贫”。这句话点出生死、穷达、贵贱和贫富都是生来就注定的,非他力所能改变。从今天的世界观来看,有点宿命论的味道。从周易的思想来看,人的命其实是在天人博弈的过程中有变化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列子的生死观及对生命真相的参悟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体,都是有生必有灭。生的时候不得不生,灭的时候也不得不灭。包括整片天地以及整个宇宙都是这样,早晚都会有走向毁灭的那一天。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是大道运行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质,都是从虚无中来,最后必然要回到虚无中去。不仅天地是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

列子指着一个死人的骸骨说,”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 意思是人从来未曾死过,也不曾生过,只有我和这个人(指死人)知道其中缘故。死的世界只有死了的人知道。所以,从真正意义上说,人是不死不灭的。

古希腊杀子弃子神话阐释(列子御风而行堪为神迹)(4)

“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意思是说,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则,没人能够强行扭转。世间但凡妄图得长生者,终究只能是如同镜中观花,水中望月。人生在世,应该秉承端正的态度,客观理性地面对生死,以从容的心态接受人生的常态。毕竟天地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地之中的芸芸众生呢?

最后总结:

列子站在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制高点上,立足于整个宇宙的源头,参悟到了整片天地的终极法则。他对道的描述足够客观,而这也正是道这一理念能够横跨数千年,依旧经久不衰。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思想永远都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光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