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

文章来源:戴莉 读道书单·戴你读小说之《伤逝》选读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1)

就在刚刚,我们圆满结束了“戴你读小说”第2期的线上分享会:《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

如果听了戴莉老师刚才的讲述,你就会发现:95年前鲁迅写下的《伤逝》,还有另外一种打开方式——关于爱和被爱,我们除了热情和期待,可能还需要学习。而且这门学问,需要了解的可能不仅仅是年轻人。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还在上演吗?

爱到底是什么?爱情如何保鲜?

关于爱和被爱,我们都懂得、珍惜并感激吗?

我们的婚姻怎么了?

趁热打铁,不如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线上分享会的文字实录,跟戴莉老师再去读一读《伤逝》告诉我们的关于“爱”的启示录。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2)

The Rose

歌手:手嶌葵

所属专辑:I Love Cinemas

The Rose.mp3来自读道书单00:0003:56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有人说,爱,如流水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浸润了柔嫩的芦苇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有人说,爱,似利刃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丢下一个滴血的灵魂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有人说,爱,是无尽的欲望

An endless aching need

煎熬无比,却无法自拔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我却说,爱,是绽放的花朵

And you it's only seed

而你是唯一的种子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g

这是一颗憔悴的心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再也无法忆起那跳动的感觉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这是一个不愿醒来的梦境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再无勇气去尝试

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这是一个不曾离开

Who cannot seem to give

却也不曾给予的人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g

那畏死的灵魂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再无法生存

When the night has been too lonely

太孤寂的夜

And the road has been too long

太漫长的路

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

你说,爱是唯一

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

我们那么幸运,我们矢志不渝

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

只记得冬日里

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s

当天空中雪花飘飞

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

种子沐浴着阳光的爱,

In the spring becomes the rose

冬去春来,一朵玫瑰,娇艳盛开

各位爱读书的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老师,戴莉。很高兴和大家相会在这里!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读的小说是《伤逝》。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我看到群里有人在讨论,说这个标题很好。我需要澄清一下:这句话出自电影《失恋33天》,是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屏幕上闪过的一行字。我用这个标题是因为:我的职业是老师,平时跟大学生交道比较多。一些同学跟我聊天的时候会表达这样的意思:希望在大学,能疯狂地爱一次。我理解他们的“疯狂”,大概是表达一种态度或理想,希望不管不顾、投入全部身心去爱,这是疯狂。然后呢?我问学生。学生说:然后就满足啦,好好过日子,洗手作羹汤。

我是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听到学生说“洗手作羹汤”时候一副岁月静好很向往的样子,我就忍不住想告诉他婚姻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呢?可能是他嫌你做的汤太咸还不如外卖,也可能是你做汤时埋怨他袖手旁观是个猪队友,“洗手作羹汤”的真相还可能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对坐刷手机的寂寞,甚至可能是蜗居地下室买不起猪肉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童话总是告诉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实告诉我们,历经人海茫茫,婚姻的本质是琐屑日常。我选读鲁迅的小说《伤逝》,是希望给我的学生,初尝爱情或者渴望爱情的年轻人一个提醒:关于爱和被爱,我们除了热情和期待,可能还需要学习。不过新冠疫情让我发现,爱和被爱的学问,需要了解的可能不仅仅是年轻人。

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段子是:禁足期间某地,接到的出警电话,其中刑事案件4起,盗窃等民事案件3起,还有88654起是夫妻吵架、打架。这是个段子,不能当真,前两天我又看到一则新闻,说:受新冠疫情影响,日本一个名为“老公去死”的网站热度猛增,一个月内13万人浏览。不少日本主妇前去留言,诅咒自己的丈夫遭遇不测。中国女性当然没这么狠。但是据说随着疫情日趋平静,现在我们国内,民政局已经迎来一拨“报复性离婚潮”。

婚姻到底怎么啦?我觉得《伤逝》是一个很好的小说,小说的主题用王朔的话说是“男女过日子那些事儿”。我们知道,传统的恋爱小说大多看重恋爱的过程: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知、相爱,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阻力推动男主和女主的情感有层次进展,这些阻力在才子佳人小说中是万恶的父母,在韩剧中是妖艳的女二,小说最后一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也有没成眷属的,化蝶了,生死相依。

作为读者,我们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当作者告诉我们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再追问“后来呢”,读者和作者达成了这样的默契,我们知道他们很幸福,故事已经结束了,我们的好奇心到此可以彻底放下,得到彻底满足。

但是故事结束了,生活呢?后来呢?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一起之后会怎么样呢?焦仲卿和刘兰芝如果不化成连理枝,又会怎样呢?当杜丽娘从坟墓中死而复生和柳梦梅终于在一起,当我们感慨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之后,他们“幸福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伤逝》是一个很奇特的文本。我用的标题“爱就疯狂,不爱就坚强”,可能会让大家误以为我的解读前半部是关于相爱,后半部是离开。并不是这样!这个小说从一开始,王子和公主已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后来呢?鲁迅要做的不是续写童话的结局,而是写出被童话隐瞒的真相。

小说的女主角叫子君,是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她在求学的时候认识了涓生,在一起探讨文学、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她被涓生吸引,不顾家人的反对,勇敢地离家出走,和涓生同居。

这个小说发表于1925年,子君是95年前不要名分不要金钱勇敢地为爱离家出走的新青年,是不是很疯狂?95年前一个为爱疯狂的女大学生:她有一张“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一对“苍白的瘦的臂膊”,她穿着“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当她来到涓生住所,涓生看到了窗外半枯的槐树的新叶,还有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苍白的脸”,“玄色的裙”,“紫白的藤花”,我们大概能想象子君的样子:一个受过教育的女大学生,人淡如菊,如诗如画,宜室宜家。当这个女孩走入婚姻,成为妻子,会变成什么样呢?涓生说,婚后的子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也变得“粗糙起来”。

不仅仅是涓生,我也很失落,这是子君吗?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子君的形象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我记得贾宝玉说过一句话,他说女人很奇怪,结婚前是水做的,结婚后就成泥做的了,结婚前是珍珠,结婚后就成了鱼目。从珍珠到鱼目,子君形象的前后反差也印证了贾宝玉这句话。除了外形,子君其他方面也变化很大:

婚前的子君求学上进,和涓生一起探讨文学、人生:

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3)

婚后的子君不再看书,变得家长里短,甚至会因为和邻居官太太之间的一些零碎琐事闹得不开心。涓生不止一次地说到这一点。

第一次: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

第二次: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第三次: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

恋爱时候的子君,听涓生传授新思想、新道德,兴味盎然,眼睛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同居以后呢?她不再读书,把自己沦为一个彻底的家庭主妇。

涓生讲出了婚姻生活的第一个感受:最初的我们,因为爱而结合,“情人眼里出西施”,双方在对方眼里都是最美的。但是当我们走进婚姻,走进鸡零狗碎的琐碎日常,我们发现:他变了,他不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人。

涓生发现了子君的变化,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他试图挽救,试图唤回之前自己喜欢的子君。他故意和子君聊之前的话题,“提到文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结果怎么样呢?子君走神了,她说:涓生,你说实话,你还爱我吗?

我很不想用“对牛弹琴”“鸡同鸭讲”这些词来形容这个时候的子君和涓生,但是小说中这一段描述确实让我觉得触目惊心:婚后的两个人好像是两条平行的直线,找不到交点。涓生希望重拾以往的回忆,我们一起读书吧,谈文学、谈理想、谈人生吧?像我们以前一样好不好?子君却心不在焉,她甚至都不再敷衍涓生的话题,直接问涓生:你跟以前不一样了,你是不爱我了吗?

我的理解是:子君心里很慌,她感受到了涓生的冷淡,所以心心念念想让涓生说出那句肯定的话。涓生呢?涓生希望通过幸福时光的回忆,重塑两人的相处模式:不是做饭吃饭洗碗收拾,而是文学、人生、理想。而子君,完全没有领会涓生的想法,无视涓生的努力,直接将涓生重修旧好的绣球丢了出去。

我还记得子君刚出现时候的样子,言笑晏晏,像紫白的藤花,子君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不读书、不上进、寡言、钝感的人呢?她之前的求学上进、坚定无畏怎么都消失不见了呢?涓生很失望地得出结论,说:“人是多么容易变啊。”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4)

涓生在讲述这段感情的过程中,他有意用一种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子君变了,但是作为读者,我们有作为读者的基本素养,那就是不偏听、不盲信。子君真的变了吗?从相爱到分开,为什么子君的前后形象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我们刚才梳理了一下子君同居前后的形象变化,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为什么子君形象会变。

在涓生的陈述中,子君形象的断裂以同居为界,同居前的子君是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积极上进、坚定无畏的女子;同居后的子君变得安于一室,就想当个家庭主妇,做做饭养养狗,变得庸俗琐碎,不思进取,也不体贴。同居以前的子君让人看见新世界的曙光,同居之后的子君居家、守旧,让人不免腻烦。

以同居为界,子君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间点很重要,有助于我们挖掘事情的真相。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觉得这个话作为结果,对于现象的描述可能部分是正确的,但不是原因,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婚姻会终结爱情呢?

首先,婚姻和恋爱是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在这两个不同阶段里,我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说谈恋爱谈恋爱,所有的恋爱都是从谈话开始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被对方吸引,谈话的内容是什么呢?肯定不是菜市场的大白菜多少钱一斤,超市的酸奶在打折买二赠一我们要不要去团一点,所有的爱情都不是从琐碎的世俗事务开始的。

爱情产生的最初一定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吸引,我们谈人生、谈理想,秉承内心的崇高法则,仰望头顶湛蓝的星空,希望在对方面前呈现自己最美的一面,也愿意朝着最好的方向去改造自己。这个时候的我们,也不能说是不真实的,恋爱中的人最美,因为我们都在仰望星空,在努力地追求真善美。

恋爱里面也有一些是不真实,或者说乔装的部分。比如女孩子,可能根本不喜欢足球、篮球以及任何一种球类运动,但是不妨碍可能在谈恋爱的时候,会和男朋友一起熬夜定闹钟看个世界杯欧洲杯什么的;很多男孩子都讨厌逛街,但是在恋爱的时候,可能偶尔也能陪女朋友逛个街买个衣服什么的,这些都很正常,这不是假装,而是恋爱时候我们因为喜欢对方,所以能勉强我们自己去做一些并不擅长或者并不喜欢的事情,拉近两人的距离。做的时候也是真心的去做,享受做这件事情的,不妨这么说,这是恋爱中的一些小情趣,陪对方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自己心里也是欢喜、愉悦的。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5)

所以当涓生充满了感动的惊喜,觉得从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新希望时,我不得不怀疑,他看到的到底是真相,还是被爱冲昏头脑产生的错觉。所以,当子君结婚后,不再看书,也不再和他散步谈天进行精神交流的时候,涓生苦恼于子君的转变,但是在子君,也许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一直是这样,只是涓生不知道而已。

子君一直是这样的,之前的好学、上进,是真实的,结婚后的甘于一室,忙碌于柴米油盐也是真实的,之前和涓生一起读书,也许是喜欢读书,也许是喜欢和涓生一起读书,这两个喜欢是不一样的。真相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即便子君是因为喜欢涓生所以喜欢和涓生一起读书,也无可厚非。

所有的爱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吃糠咽菜都是美好,何况是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么美好的事情呢?因为爱,所以做什么都好,都愿意。那么为什么涓生认为子君变了呢?婚姻和恋爱是人生的两个不同时期,恋爱中我们会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所以互相吸引,而婚姻却是把我们最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需要互相忍耐。

所以涓生指责子君变了,对子君是不公平的,因为子君并没有变,只是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侧面而已。那么,为什么子君不能一如既往保持在恋爱中的状态,却甘心从一个人淡如菊的知识女性堕落为一个蓬头垢面的家庭主妇呢?她对于婚姻的理解就是茶米油盐酱醋茶吗?

我们看到,子君呈现出新女性的一面,很多的知识启蒙其实来自涓生,涓生和子君在一起的时候,很像一个布道者和导师,而子君像一个学生,接受涓生的启蒙、开导。问题是,涓生的启蒙和开导仅止于婚前,也就是说,涓生接受了五四时期的新思想,把这些新思想如学舌一般传达给子君,比如“爱情神圣”“婚姻自由”,子君囫囵吞枣一样接受了这些新思想,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说出了这句话,勇敢地选择了为爱离家出走,出走之后怎样呢?从父亲的家庭来到丈夫的家庭,从女儿到妻子,她对这样的人生角色的转换有认知吗?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6)

我们所有的人,最初的学习行为都是模仿。模仿也是我们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子君在涓生的启蒙下,说出了石破天惊的那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之后呢?之后涓生并没有告诉子君作为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新女性,应该如何去当一个新妻子,涓生没有告诉他,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主将们也没有告诉这些为爱离家出走的女孩子们,怎么当一个妻子,怎么当一个妈妈。

而这些从旧式家庭里走出来的女孩子们,他们的知识储备里没有这一部分,如何当一个新妻子,新母亲,他们只能寻求经验,这个经验还不是他们自己的。这决定了子君当她成为一个新妻子的时候,她可以模仿和借鉴的对象不是别人,只能是自己的母亲,和跟自己母亲一样成千上万她生活中见到的妻子和母亲。

所以虽然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女性会那么自然地变成一个家庭主妇,变成一个和她的母亲一样的旧女性,因为在她的成长经验里,母亲、妻子就是这样的。她接受涓生的启蒙成为一个为爱出走的新女性是学习的结果,她成为一个旧式的家庭主妇也是学习的结果,只不过老师是自己的母亲,学习方法是模仿,结果就只能是重复,而不是创新。

子君的模仿和经验是来自上一代的母亲、妻子,所以她的行为也表现出传统女性对于家庭的职责和担当。我们可以看一下子君对于这个家庭的担当,经济上的担当。虽然子君没有收入,但是在租房的时候,发现涓生拙荆见肘难以为继时,子君坚持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这不仅仅是同甘共苦的一种爱的表达,在涓生的理解,这种行为也是一种责任的表达,所以涓生说:“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我在上课的时候,有女同学会说,子君爱得没有保留,太没有注意保护自己了,她觉得这注定了子君后来的结局,一个人在爱里没有自我保护意识,难免会受伤。但是我不认可这个意见。爱本身就包含责任,这不是有没有保留要不要保留,而是对于爱的理解。

对于这个家庭,子君有自己的认知,这是两个人的家庭,意味着两个人有同样的责任,她坚持要在家庭里分担这部分经济责任,是她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所以子君拿出自己仅有的财产表示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分担,这不仅仅是表达爱,也说明了子君对于爱的理解:爱是一种能力,也是责任。子君的付出,不仅是对涓生慷慨解囊,也是让自己心安,因为在付出的过程中,有对自我的肯定,有自我实现的满足。

对于这个家庭,子君还有什么认识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模式恐怕也影响了子君对于这个家庭的认识。我们不知道子君结婚后有没有去找工作,这个涓生没有提。但是子君卖完自己的戒指之后,开始醉心于家庭事务。她虽然不擅长做家务,但是把家务完全承担了起来,做饭、洗碗,养小动物。这个是子君在家里所做的事情。子君对涓生的爱和关心在婚后也变了样,她不再是和涓生进行精神交流,而更多表现在吃的层面,做一些吃的,把涓生养好似乎成为她唯一的工作。

我们在涓生的抱怨中可以看到,她仅仅是从吃、喝层面表达对涓生的关心,涓生并不领情,所以他才说,他的构思常常被子君打断,这也是我们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妈妈们、妻子们总是认为按时吃饭很重要,开饭了,不管在做什么都要停下来,一家人坐在餐桌上一起吃饭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不能缺席。所以子君也是如此,用督促涓生吃饭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涓生的关心。

而涓生呢?涓生并不接受子君这种爱的表达,涓生希望子君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继续谈人生、谈文学、谈理想。当两人缔结新的关系成立一个家庭之后,我们发现子君已经往前走了一步,她意识到了两人关系的改变,所以两人的相处模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涓生,他似乎完全没有做好这种准备,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婚姻,他希望自己的妻子仍然像恋爱时候一样,跟他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从精神上给与他足够的支持。

婚后涓生对子君有很多方面的不满,这些不满我们在之前说到的子君的变化里面已经有部分提到了,主要包括三点:子君不能干、不看书、不体贴。比如子君不能干,涓生说到她不会做家务,做菜需要“倾注全力”,家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和煤烟,这让涓生不太高兴;另外,子君变得不再爱看书,这透露出另外一点,就是子君和涓生缺少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也让涓生不高兴;不体贴,涓生在构思文章,子君却叫他吃饭,沟通了几次之后子君才意识涓生工作的重要性,然后自己在一边大快朵颐,好像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催促吃饭、自己的吃饭对涓生是一种打扰。

这些婚姻的琐碎是子君和涓生没有想到的,他们走到一起是因为有共同的见识和追求,当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时候,涓生内心狂喜,觉得看到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希望,涓生以为她和子君的精神是相同的,相通的,但是生活在一起之后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即便大的方面相同,比如对女性解放的追求,方法和目标都一致,也解决不了小小的差异带来的生活的沮丧。涓生喜欢花草,子君喜欢小动物。这只是喜好的问题,无关是非,但是也让涓生心生不满:

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们却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不喜欢子君养小动物,觉得是受“官太太”“传染”,不喜欢这只狗的名字,阿随,我们通过这段描述,隐约有点感觉,恐怕不是不喜欢这个名字,而是这只狗涓生都不喜欢。两个人住到一起之后,性格、喜好的差异也成为生活矛盾的导火索。

看上去这是“伤逝”的全部真相,婚姻和恋爱两个不同阶段导致了两个人对生活的不同期望和追求,导致最后的分崩离析,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就会发现,两人感情的转折点,或者说涓生对于子君感情的转折点,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点的话,恐怕不是同居,而是失业。在同居之后,涓生确实对子君有了一些不满,但是言辞之中对子君还是有一些怜悯和珍惜,可是等到失业,涓生没有了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矛盾非常尖锐,涓生对子君不仅不满,还有一股怨气。

失业是两个人从恋爱到同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当子君得到涓生失业的消息时候,子君慌张而害怕,她慌张、害怕的情绪都被涓生记录了下来:

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我的心因此更缭乱,忽然有安宁的生活的影像——会馆里的破屋的寂静,在眼前一闪,刚刚想定睛凝视,却又看见了昏暗的灯光。

这是同居生活之后的事,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出现了问题,这给本来就没有经济基础的二人之家以毁灭性的打击。对于这个小家而言,经济的压力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这时候可能感受更深,但是两个人还是体贴的、充满希望的。

子君虽然自己感受这个压力,却更心疼涓生,不把这种压力传递给涓生,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子君没有把话说完,她能干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能给涓生的,只能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涓生说子君结婚后变得不再体贴,和自己没有精神交流,但是从涓生所描述的这个晚上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到,子君婚后依然还是体贴的,和涓生依然是精神相通的。这个时候的涓生,对于子君,也是心疼和珍惜的,所以才会说,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给子君以这么大的困扰,会让无畏的子君变得怯弱。

他因此想起了会馆里宁静的时光,这一段宁静时光连带的是子君的美好,能让他想起子君的美好。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涓生虽然感知到未来的压力,但是对于子君,他也是心疼的。如果可以,他也希望成为子君背后的胆量,自己能提供子君无畏面对一切的勇气,而不是现在怯弱的、一脸凄然的子君,让他心疼的子君。

那么涓生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心疼子君呢?在失业之前,两个人已经住到了一起,涓生对于子君的变化有一些不满,但这也很正常,并不是不能调和的矛盾,子君不会做家务,一天到晚“川流不息”地做饭,涓生虽然不高兴,但是也还有心疼,所以他才对子君说不要太操劳,所以他才和子君一起操心家务,算作共甘共苦。也就是说,在涓生失业之前,两人的同居生活虽然有一些不和谐,但是俗世夫妻,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就像一个人喜欢花草还是喜欢动物,这并不是是非的问题,而只是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喜好的人不同的选择,互相尊重就可以了,不存在谁否定谁。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7)

但是失业之后不一样了。我们看到的涓生用词、造句,对子君不仅不满,而且语带埋怨,,说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子君变得颓唐他也不心疼,却冷冷地结论说:“人是多么容易变啊。”等到后面两个人生活不下去,不得不放掉阿随的时候,他对于子君的不忍也无法理解,却说子君不理解他,“现在忍受着这生活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是如此。”涓生不再觉得子君是自己生活的伴侣,不再心疼,却觉得是累赘,想摆脱这段感情、摆脱这个人。

所以很奇怪,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涓生的不满,涓生对子君有很多不满,不能干、不体贴、不上进,这些都是涓生说出来的我们能直接读到的,但是最深处的不满,涓生对子君最大的不满,子君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子君,你为什么不出去工作呢?子君,你为什么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呢?子君,你为什么要成为我的累赘,牵着我的衣角前行呢?

我们说,失业才是两人情感的转折点,也正在于此。当两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还没有感受到生存、活着的压力和残酷时,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些琐碎的、日常的,是可以缓和的,但是当生活的打击到来时,这一对羽翼未丰、没有生存能力的小夫妻,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涓生对于子君最大的不满恐怕不是她不能干,不体贴,而是,子君,你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呢?子君是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主妇,,这才是她的硬伤。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8)

现在的问题是,涓生为什么不说呢?涓生既然都已经说出了他对子君诸多的不满,不能干、不体贴、不上进,为什么唯独这最重要的一点,他却隐瞒不提呢?涓生读了很多书,知道“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知道“男女平等”这些理念,但是落实到生活中,涓生知道如何打破旧习惯,如何落实男女平等的理念吗?再回过头来看涓生的埋怨,他埋怨子君不能干、不体贴、不上进,他为什么没有把最重要的那句话说出来?他希望和子君能有精神的交流,却为什么不主动和子君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呢?

当我们问这些问题的时候,答案似乎也脱口而出,子君固然没有关于新家庭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涓生也同样如此。当他决定走进婚姻和子君一起同居的时候,他其实不知道新式女性在家庭中应该如何作为,所以他对于子君的批评和判断,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用一个传统家庭中妻子的标准来判断的。

我们从涓生的抱怨和不满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他说:子君不够能干,家里总是散乱着煤烟和碗碟,子君不擅长做饭,他用了“川流不息”这个词来表达对于子君操持一日三餐能力的否定。他对于子君的操持家务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认为这理所当然的是子君的分内之责,所以当子君日夜操心家里的一日三餐他也不得不一同操心来表示同甘共苦的意思时,他言语中透露着不满,不满的原因是子君不能干所以才需要他帮忙。他没有用帮忙这个词,但是他的意思大概是如此,因为需要他去一起同甘共苦去家务,所以他觉得子君不够能干,言外之意是这本来应该是子君的分内职责,但是他一起承担了。大概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判定,子君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这个判断来自涓生,标准是传统的、旧式的判断标准。

涓生和子君决定住在一起,他们这个小家采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运行模式。这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决定了涓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传统的,也决定了他对于子君,自己的妻子,他的要求也是传统的。比如结婚之初,他们决定买一些东西装点家庭,涓生喜欢花草,而子君喜欢的是小动物。

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

涓生对于子君连花都养不好是生气的,他潜意识里有这样的认识,子君四天都不给花浇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子君是不合格的。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撇清,自己又加了一句,“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这一句话让我们敏感地意识到,涓生内心的纠结。他一方面不满于子君的不能干,连花都不能照顾好,但是另一方面他其实心里也清楚地知道,他不能这么说子君,所以他给自己找理由,说,“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在这个家里,谁在闲着呢?谁有闲暇呢?照顾花草应该是谁的责任呢?涓生的答案很明显,但是作为读者,如果我们有足够清醒的判断力,我们应该知道这句话不是真的,“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难道连给花浇水的功夫都没有吗?如果有这个功夫却没有去做,除了说明一方面可能涓生对花也不是很放在心上,另一方面呢?涓生认定了“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照顾这些花草是子君的责任,所以他理直气壮地生气,为了让读者相信自己的判断,让读者和自己站在一起,特别说出自己工作辛苦,言下之意是子君一个家庭主妇,她的工作没有做好。

当梦想照进现实毒鸡汤(读道FM爱就疯狂)(9)

涓生认可了传统婚姻模式,对于妻子的认知也并没有超出一个传统男性对于自己妻子的要求和认知,所以他的不满和任何一个传统当家作主的男性,丈夫,父亲对于家庭的不满没有任何的不同。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无法说出那句话,子君,为什么你不出去工作呢?子君,你也需要为这个家庭贡献一份经济责任啊?涓生说不出口,为什么?

因为当他埋怨子君不能干、不体贴的时候,他对于婚姻的认知就决定了他不会说出这样的要求,所以虽然他觉得子君是生活的累赘,但是他还是只能一遍遍地跟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创造,却无法要求子君出去和自己一起工作,养家,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养家”是男人的责任,涓生接受了旧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就要接受传统文化赋予男性的责任:“养家”的责任。所以,不管是出于一个男性的自尊,还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涓生都说不出那句话,让子君出去工作的那句话。而只能变相地说,“我已经不爱你了。”“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去做事了。”

有人说涓生很虚伪,明明是觉得子君累赘,想摆脱子君,却说什么为子君好,还非常没有根据地信口胡说子君离开他可以过得更好。从人性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涓生为什么会这么说,虽然我们不会赞同。每个人都不会让自己的良心难过,都会为自己自私的行为找借口,让自己不那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虽然我们很鄙视。

涓生的问题在于,他对于子君过于苛责,对自己内心的想法却并没有很懂,甚至,对于自己的理想,想要什么样的妻子,什么样的婚姻都没有认识。涓生总说希望和子君说话、聊天,有精神交流,但是他连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脆弱都不肯面对,我们不相信他真的有和子君交流和沟通的需求,这使得他对于子君的埋怨,说子君不读书,精神上不跟自己沟通,这些看起来更类似于虚伪的言辞。说这些话只为了自己占据道德的高点,对子君进行批判,并没有真正地对这段感情进行反省,也无法了解这段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今天我们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梳理涓生和子君婚姻的真相。子君因为爱涓生,勇敢地离家出走,和涓生同居。在捉襟见肘的同居生活中,两人的感情开始慢慢变味。在涓生的讲述中,婚后的子君变了,从一个求学上进、坚定勇敢的时代女性,变成了一个囿于厨房、家长里短的家庭主妇。

不爱的真相真的如同涓生所说:人变了,所以爱没了吗?通过阅读梳理,我们发现,可能从婚姻和恋爱的两个不同阶段来认识这段感情,会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子君同居后迅速地从恋爱状态进入妻子角色,试图建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子君对家庭的定位,对妻子角色的认知,都是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她感情的启蒙导师,告诉她“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的涓生,在进入婚姻之后,也是认同子君的传统家庭理念的,所以才会批评子君,以家庭琐事的失职来责怪子君,作为接受了西方新潮并身体力行践行西方民主、平等观念,对子君启蒙的涓生,在对家庭模式、妻子和丈夫的角色认知上,也并没有超出子君的认知。

那么子君呢?作为这段感情的当事人,子君了解两个人相爱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吗?子君不留一字地离开,到底是是因为不了解涓生还是因为看透了涓生呢?子君离开的时候到底是留恋还是祝福呢?子君是怎么看待这段感情的呢?今天的讲述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接着读《伤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