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

5月22日,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今天(5月23日)起,吴孟超院士生前工作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举行追思活动,在3号楼广场设立灵堂,接受吊唁。

今天14时40分许,记者来到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淅淅沥沥的雨水不能阻挡人们前来吊唁的心情。约半个小时时间内,陆续有数十位市民自发前来,在吴孟超的灵堂前献上一支洁白的鲜花。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1)

两位年轻的女孩专程冒雨赶来,她们是合租的室友,昨天从电视上看到吴孟超逝世的消息,便相约今天一起前来吊唁。“我们和吴院士素不相识,也不是他的病人,只是被他的事迹感动了,就想着来表达一份敬意。”

吴先生也抱着一束百合花前来吊唁。他告诉记者,他的朋友此时正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治疗。“我刚刚结束陪护,就赶紧去买束花。”吴先生说,自己的妻子是闽清人,和吴孟超是老乡,平时就听闻过吴院士的感人事迹。得知设有灵堂后,特意嘱咐他一定要来献上一束花。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2)

“前些年我也曾受到肝胆疾病的困扰,在治病的过程中,听说了吴院士的大名,从此心生敬意。”刚刚上完夜班,顾不上回家,29岁的梁先生买了一束花先赶来来吊唁。在他看来,吴孟超90多岁高龄依旧坚守在手术台一线的感人事迹,对年轻人是巨大的激励,“为了一个目标奋斗一辈子,他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灵堂外,记者见到了曾在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工作的胡先生,今天,他特意带着自己9岁的儿子一同前来,父子两人在吴孟超院士的照片前庄重地鞠躬、献花。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3)

“我看到消息就第一时间带着孩子赶过来了。”接受采访时,胡先生眼中泛着泪花,心情难以平复。胡先生向记者回忆说,1994年,他来到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工作,受到吴老敬业精神的感召,1996年,他带着团队完成了图书信息化的工作,将50万册图书信息录入系统,并因此被评为“学习吴孟超优秀青年”。

“虽然我没有和吴老有过直接接触,但我一直将这份荣誉珍藏在心中,这是我和吴老之间的一份缘。”多年来,胡先生常听闻吴老的事迹,“在我心里,吴老一直是我的偶像,他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是医疗系统的楷模。”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4)

吴孟超的敬业是出了名的,直至97岁高龄,他仍坚持每周做两三台手术,挽救了近1.6万人的生命。他曾说,“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胡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曾经定期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来办事,“我在电梯里碰见过吴老好几次,他身材不高,但他在我们心中非常伟岸,也非常亲切。”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5)

多年来,吴孟超亲手带过四代徒弟,培养出169名博士、博士后。现在,这些医生大都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我来肝胆医院,有时和医生一聊,很多都已经是吴老的学生的学生。”胡先生说。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6)

“他今年上二年级,我特意把他带来,感受医学前辈和楷模的精神。”谈到为什么带着儿子一同前来,胡先生语带哽咽。原来,胡先生的孩子就出生在吴孟超曾工作过的长海医院,孩子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且是早产儿,一度情况危急,医生们紧急做了两次手术才把孩子救回来。“我一有机会就告诉他,是医生们救了你的命,要感谢医护人员,希望他长大也能学医。”

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6日在上海举行

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获悉: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6日上午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身患肝癌晚期的上海老兵:我又活了23年,这是吴孟超给的

“吴老医术高超,对病人非常好,一点架子都没有。”听到吴孟超因病去世的消息后,今年71岁的罗永兴说话声中带着哽咽,“他是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不管病人是什么职业,有钱没钱,都一视同仁。”

这位生活在松江的退伍老兵,23年前被诊断为肝癌晚期,体重暴跌14公斤,甲胎蛋白指标高于1000,多家医院谢绝收治。绝望之际,罗永兴找到吴孟超,当年4月17日,吴孟超通过手术切除了他肝脏内直径13厘米的肿瘤。罗永兴后来做了一面锦旗送过去,吴老不高兴了:“100元钱不是钱?你生病不花钱吗?”锦旗没有收,过年时吴孟超还给罗永兴发贺卡,祝他健康快乐每一天。

罗永兴一直记得吴孟超的话,就连微信昵称都是“健康快乐”。“我又健康快乐地活了23年,这是吴老给的。”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7)

罗永兴与吴孟超

吴孟超几十年从医生涯中,挽救了近1.6万人的生命……许多人还清楚记得,吴孟超用带着南洋口音的普通话,跟他们聊几句家常,才慢慢开始查看病人的检查报告。“他说的话,就给人一种信服的感觉,让自己对治好病有了信心。”一名年轻姑娘曾因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手术。此前因“瘤的部位不好”,多家医院表示“不能开刀”,让她痛苦绝望,“是吴孟超力排众议接受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8)

吴孟超正在做手术

在吴孟超心中,没有什么能取代病人的位置。从医几十年,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冬天查房时,他都要嘱咐学生,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不仅如此,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可能已花光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年轻医生们一直记得吴孟超这句话。平时,吴孟超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他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也从不用专门的器械。“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99岁吴孟超院士生什么病去世的(上海市民冒雨吊唁吴孟超院士)(9)

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

他是一名纯粹的医生

缅怀起恩师吴孟超,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说:“他是一名纯粹的医生。”

“他一直说,只要病人需要我,我就去做。”俞卫锋与吴孟超共事了25年,一直配合吴孟超手术做麻醉工作。“他心里只想着病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身上,我们时时能体会到做医生的初心。”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比天大,任何事都比不了。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谈话。医院考虑到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考核组的同志不解:这是位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第二天下午谈话时,吴孟超解释:“是一位河南的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同事们还记得,2007年冬,吴孟超接诊了从江西专门找来的一名患者。这位身受肝硬化和肝癌双重折磨的患者,因病情复杂,已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当时已年近九旬的吴孟超亲自为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有人好心劝他,这么复杂的手术别亲自上了,万一失败就会晚节不保。吴孟超当时很生气:“我不怕手术失败,更不怕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

还有一次,一位被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找到了吴孟超。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温和地询问病情,仔细检查后安排他住院。病人离开后,协理医生不解地问:“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多大意义了,咱们干吗还收他进来?”“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收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可能会绝望,甚至做出傻事。”吴孟超看着助手说:“记住,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巨星陨落

他依然以另一种形式

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闲乐 顾杰张骏 曹飞

来源: 解放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