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

小灵通是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一大Bug。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狂飙》,是一部时间跨度二十多年的年度大戏。剧中的小灵通成为主角高启强铤而走险的理由,其弟也因为对小灵通市场的判断失误,而走上贩毒之路。

从让人发家致富的高科技产品,到让无数入局者破产的倒霉玩意,小灵通在我国手机行业发展的历史上,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达到近亿用户后,小灵通又缘何衰落?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疯狂的年代。

穷人的蜂窝,电信的棋子

小灵通应该来说,是一个中国专属艺名。

它真正的名字叫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简称「PHS」。

如果你喜欢读《三体》,应该对《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也不陌生。这是由我国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完成的、改革开放首部科幻小说。

「小灵通」,就是书中眼明手快的小记者名字。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1)

1996年,UT斯达康公司得到叶永烈先生的无偿授权,将「小灵通」命名为一类无线市话产品的称呼,这个名字便由此流传开来。

小灵通的核心技术来自日本运营商NTT公司,属于日本的一种数字无绳电话系统。1995年在日本部分地区投入运营后,被UT斯达康公司看中,于1998年引入中国。

电信和UT斯达康达成协议,UT斯达康负责技术引进和生产「小灵通」,而中国电信则负责「小灵通」的基础运营和收费。浙江余杭则成为了首个可以用小灵通打电话的中国城市。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2)

虽然PHS来自日本,但却不是什么先进技术。

我们在前面介绍移动通信发展历史的时候,说过自从摩托罗拉推出第一款手机以来,和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通信方式不同,移动通信是通过蜂窝网的结构,来进行通信的传输。

所以在PHS技术之前,市场上要么是固定电话,要么是无线电话,界限泾渭分明。

但是,PHS由于采用了WLL技术,打破了这一局面,使得固定电话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说得简单点,你可以把它看着是一个放大版的「无绳电话」。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3)

这玩意就像是如今的折叠屏手机,既有智能手机的方便携带特点,又有了大屏的优势。最关键的是,搭载这个技术的小灵通,因为复用固话线路通信成本低,实现了单项收费,所以话费特别便宜。

怎么个便宜法?

早期的手机通话,是要双向收费的(也就是接电话也得付钱),那个时候,即便你买得起价格昂贵的手机,也会因为话费太高而用不起。

十几年前的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你要用上移动通信,买手机得花两三千,入网费好几百。在那个北京房价两三千一平米的年代,你得花三四千才能用上手机打电话。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4)

那个年代,月租费要二三十块,每打一分钟电话要五六毛,而且接打电话都要付钱。2000年天津移动和摩托罗拉联手推出的优惠套餐话费包干,一个月也要125元。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5)

但是小灵通每分钟话费只需要2毛,而且接电话免费,小灵通用户每个月只要二三十元,就可以满足通信需求。相比当时的移动电话套餐来说,实在是便宜得多。

来自莱曼兄弟投资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小灵通每分钟话费仅为传统手机的1/4~1/5,中国移动庞大的三分之一的用户,同时会买一个电信的小灵通。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6)

PHS在日本被称为「穷人的蜂窝」,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则增加了一层「悲剧英雄」的意味。

在小灵通未引进之前,中国大陆的移动通话费高得离谱,月租费、漫游费、双向通话费,费费相加,吓退了很多国人。但是,小灵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7)

2003年元旦,重庆电信小灵通放号,开卖10天用户数达2万,当地移动公司把网内通话费从4毛/分钟降到2毛/分钟。

当年2月,南京小灵通放号,市话1毛/分钟,南京移动立刻叫停双向收费,对全市70万集团用户实行单向收费;南京联通则推出28元套餐,本地免费接听300分钟来电。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灵通就像一条鲶鱼,搅动着当时死水一潭的移动通信市场进行改革创新,对于我国移动通信费用的降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了,小灵通能发挥作用,大背景也离不开我国的电信分管机制——分业监管。

在第三次电信重组前,我国采用的是分业监管的方式。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经营无线通信,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经营固话和宽带业务,划定边界,各司其职。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8)

这个分管在初期问题不大,但到后期就出问题了。

随着移动基站的建设和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移动通信代替固定电话成为大势所趋。电信和网通这两家只能经营固定电话的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这时候,小灵通的出现,让电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前面我们说小灵通是一种介于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之间的通信方式,你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放大版的「无绳电话」,也可以视其为只是不能长距离漫游的「移动电话」。

移动和联通本身就是做移动通信的,如果上马小灵通就是自砸饭碗。而电信和网通没这个顾虑,小灵通能够让它们巧妙突破政策限制,涉足代表未来的移动通信产业。

2000年6月,原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算是给这个历史产物定了性。

所以你看,小灵通这种技术无论多么落后,作为电信反击联通和移动的「棋子」,都会得到大力扶持。

不过,对于处在快速变化的通信行业来说,技术落后的小灵通,终有消失的一天。

从「棋子」到「弃子」,小灵通的功与过

因为足够便宜,小灵通在本世纪初期,用户量猛增。

2002年8月,用户超600万;

2003年9月,用户达1500万;

2004年3月,用户达4700万;

2006年10月,小灵通用户数达到9341万户,接近1亿。

也是在这一年小灵通的发展来到了巅峰。

小灵通曾经因为廉价的资费取得了可观的增长,但也在移动资费的直线下调中防线崩溃。

关于话费降价的经历,中国经营报报道了一位张女士十年来的移动通信花费。从1999年时,工资月入4000,话费500,到2006年的月工资6000,话费300,再到2008年话费不超过200,张女士的话费和月工资变化十年间成反比。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9)

实际上,自从小灵通在市场上推出后,就彻底搅动了中国电信业,使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两条沙丁鱼,先后推出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大众卡等套餐,大幅下调移动通信费用,使得原来小灵通赖以存在的「便宜」这一杀手锏,失去了效果。

此外,随着移动通信资费的下降,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忍受小灵通的固有缺陷:信号差和无法长距离漫游。

之所以有这两大缺陷,是由于PHS技术发射功率非常小(因此也被叫作「微蜂窝网」),要正常使用每隔200余米,就得设一个基站。基站稍微少点,信号就不稳定,而且穿透能力也差,在室内或者高楼大厦经常没信号。

因此,当年对于小灵通的「破信号」,有这么一句话广为流传:手持小灵通,傲立风雨中,昂首又挺胸,就是打不通。

相当生动。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10)

2008年6月,中国电信宣布出价1100亿元收购中国联通基于CDMA规格的移动通信网络资产和业务。这也就有了我们后面熟悉的专卡专机的电信手机。从此以后,小灵通沦为电信的「弃子」。

从「棋子」到「弃子」,发展了十余年的小灵通在一纸文件中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给3G让路(小灵通使用的1900MHz-1920MHz频段,和3G的频段重叠),2009年2月,工信部发文要求到2011年底前完成小灵通的清频退网工作。

到2014年10月1日时,全国所有的「小灵通」基站被中国电信关闭。

小灵通这一中国通信功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狂飙》中,因为小灵通价格大跌,高启盛囤了几十万台,结果白送人都没人要。为了弥补亏损窟窿,不得不走上卖白粉的犯罪道路。这段情节应该就发生在小灵通发展的后期。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11)

其实被小灵通背刺的不仅高启盛,还有曾经的斯达康和中兴通信。

当年,斯达康因为引进和生产小灵通,大赚特赚,鼎盛时期一度年收入超过213亿。

而小灵通之父吴鹰,在业界也成为了第一代创业家,下图可以说很形象地道出了吴鹰的江湖地位。不过,最终成也小灵通,败也小灵通,因为决策失误,错失3G,吴鹰被迫踢出斯达康管理层,而后者也无奈被并购。

高启盛为什么成功?小灵通如何背刺高启盛和华为(12)

卖小灵通发财的不仅有斯达康,还有中兴。曾经中兴一直想超过华为,所以借助制造小灵通欲弯道超车,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因为战略投入没华为坚定,在3G技术上还是落后。

而华为呢,在小灵通大杀四方的时候,正值凛冬。由于没做小灵通,2002年,华为出现了创业以来的首次亏损。2003年,中兴、斯达康在收入上逐渐赶上华为。

这时候华为「慌」了,也像中兴、斯达康一样拿京瓷的方案来贴牌,开始做小灵通。很快,华为小灵通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就增长到了25%。而也因此,华为不做手机的禁锢,由此解除。

2004年,华为终端公司成立。这才有了后来的华为手机。

做正确的事很难,但那是未来

华为并没有因为小灵通的大卖,而松懈对3G技术的研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小灵通的出现,在中国是一个怪胎。小灵通原本是家庭电话,中国电信把它作为社会电话,是临时性的产品,用来弥补当时没有移动电话的缺陷。他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注定是失败的,方向的正确对华为很重要,只有方向正确,才有可能成功。华为会把战略力量,投入到有希望的领域。

做正确的事情很难,但那是未来。

这点华为做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