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1)

薛蟠作为《红楼梦》中的边缘化人物,读者对他普遍的认识是凶狠蛮横、好色至极,他为了抢夺香菱,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并毫无悔意,自认为花几个钱就能解决问题;将香菱占为己有后,没多久便厌烦了她,又续娶夏金桂,并与其联手折磨香菱,最终让香菱落得一个“致使香魂返故乡”的悲惨结局。

这种看法固然是正确的,但却过于片面,曹公塑造的薛蟠,绝不是脸谱化的坏人形象,他是有立体感的。薛蟠虽然身为贵族阶层,他向往贾宝玉、冯紫英那般“风花雪月”的高雅生活,但自身素质却难以企及;贾珍、贾琏等人庸俗好色,城府深沉,他们又看不上薛蟠的“呆劲儿”,故而导致薛蟠沦为《红楼梦》中的多余人,我们今天就站在一个薛蟠“真性情”的角度来分析薛蟠这个人物。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2)

薛蟠潜意识里崇尚高雅,却无人规引入正

大多读者只能看到薛蟠的庸俗,却看不到薛蟠的“高雅”。

从出身环境来看,薛蟠出身“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皇商薛家,他骨子里继承了商人庸俗市侩的一面,可恰恰因为如此,薛蟠对贵族文化阶层“风花雪月”的生活以及行事方式产生了崇拜和爱慕,这一点也表现在薛蟠的审美上。

《红楼梦》中直言薛蟠心生爱慕的女孩有两个,第一个是香菱,第二个便是林黛玉。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薛蟠执意要买甄英莲就是因为“生得不俗”,薛蟠的审美由此可见一斑,真因为自己太俗,所以对“高雅”的追求才如此强烈,连脂砚斋都忍不住评价:阿呆兄亦知不俗,英莲人品可知矣。

而到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敝遇双真”,因为马道婆暗中施法,贾宝玉和王熙凤言行变得疯疯傻傻,大病一场,贾府上下一片混乱,而就是在这混乱中,薛蟠看见了林黛玉,身体瞬间酥倒,书中如是记载:

薛蟠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下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第二十五回

薛蟠为何看见林黛玉便“酥倒在那里”,黛玉丰神若仙子的外貌自然是一方面,而更为关键的是林黛玉的气质。黛玉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文化修养已融入她的气质之中,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薛蟠见了如何不爱?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3)

当然,薛蟠对高雅的追求只存在潜意识中,对此他并不自知,这也注定他无法融入贾宝玉等人的“高雅圈”中。

为了追求跟这些高雅之人近距离接触,薛蟠曾费尽心机,第二十八回“蒋雨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薛蟠生日,特意邀请贾宝玉、冯紫英、蒋雨菡前来,席间贾宝玉提出“滥饮无趣,不如行令”,当即遭到了薛蟠的拒绝。

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尽,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都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的原故......”薛蟠未等说完,先站起来,拦住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捉弄我呢!”——第二十八回

在这场行令中,贾宝玉、冯紫英、蒋雨菡皆信手拈来,唯独薛蟠胡编乱造,勉强应付,众人虽然表面欢笑,但心里都跟明镜一样清楚——薛蟠并非我类!

就好比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陪着她游玩几天,好不开心,刘姥姥此间的“庸俗”反而成为园中众人的笑料,可要众人跟刘姥姥朝夕相处,恐怕就没几个人能受得了了。薛蟠也是如此,虽然他真心请贾宝玉等人前来庆祝生日宴,想要融入他们之中,但在座的人却没有一个拿他当知心好友,薛蟠的气质庸俗、学识低下注定了他无法融入贾府“高雅圈”中,他的努力注定只是一场徒劳。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4)

薛蟠性情有“璞玉之真”,豪爽烂漫

而要论起《红楼梦》中的真性情,薛蟠首当其冲,清人涂瀛曾在《红楼梦论赞》中这样评价薛蟠:

薛蟠粗枝大叶,风流自喜......然天真浪漫,纯任自然,伦类中复时时有可歌可泣之处,血性中人也。

薛蟠对人对事从来不耍心机,他保持了生而为人最重要的“真实”,纵观全书,薛蟠的所有作为都简单纯粹,无任何深沉的心机存在。秦可卿去世后,贾珍为寻棺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薛蟠雪中送炭,将价值千金的“樯木”送给贾珍;薛蟠生日宴请宝玉,想让他一同享用生日宴上的鲜藕、大西瓜、鲟鱼,暹猪,还称“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此番话让读者哭笑不得,却实实在在是薛蟠的真心话。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钗误以为宝玉被笞挞之事乃是薛蟠告状,故与薛姨妈一同“审问”薛蟠,性子直率的薛蟠反应着实可爱,他眼见母亲、妹妹都不相信自己,着急忙慌之下喊出“既拉上,我也不怕,索性进去把宝玉打死了,我也替他偿了命,大家干净”,一边说,一边还拿起门闩就跑。曹雪芹用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将薛蟠的直率与简单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此可以看出,薛蟠虽处于贵族阶级,身上却颇有几分豪气,这豪气经由薛家长辈的溺爱之后,变成了蛮横霸道。薛蟠自我意识觉醒,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与贾宝玉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贾宝玉读书识字,加上天生的“痴性”,让他对万事万物能给予深沉的思考,继而悟道;薛蟠却大字不识一个,他的自我觉醒仅仅是围绕自己的“欲望”,一切行为随心所欲,也不论对错,凭借贵族阶级的特权不可一世,最终酿成杀人入狱的大错。

但薛蟠的劣根性并非不可救治。因为父亲去世的早,且薛姨妈和薛宝钗都是女眷,不能以男人雷霆之威严对薛蟠做正面的教导,导致薛蟠放任自我,蛮横霸道,他只是缺乏人教导而已,甚至可以说,薛蟠身边缺少一个男性朋友,来对他产生正面的影响,于是柳湘莲便应运出现。

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柳二郎一冷入空门”中,薛蟠在运货路上遭遇劫匪,被柳湘莲所救,两人冰释前嫌(柳湘莲曾设计殴打薛蟠),结拜为兄弟,至此,薛蟠终于有了一个知心兄弟。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5)

柳湘莲乃是游侠,性情豪爽,乃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优秀男子,薛蟠与其结为兄弟之后,耳濡目染之间,竟变得稳重、老道起来。薛蟠、柳湘莲在平安州大道遇到了贾琏时,薛蟠说话的语气已不似之前那般纨绔:

薛蟠笑道:“谁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放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我先进京,去安置了我的事,然后给他寻一所宅子,寻一门好亲事,大家过起来。”——第六十六回

薛蟠一句“大家过起来”足可见其不再追求已往的潇洒生活,转而要稳重过日子,这不能不说是结拜兄弟柳湘莲性情的感染。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后来又发生了尤三姐自刎而死,柳湘莲遁入空门这一桩事。

柳湘莲出家这件事情被小厮们当做笑料,唯独薛蟠得知柳湘莲之事后,大哭一场,多方寻找柳湘莲,皆无果。原本计划好的“大家过起来”,还未开始,便已结束,这不仅是柳湘莲的悲剧,也是薛蟠的悲剧,他一生再也没有遇到真心对待自己的朋友,他继续破罐子破摔,最终再次因打死人,被关进大牢,迎接自己悲剧的结局。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6)

薛蟠敬母爱妹,堪称红楼“真性情”之人

对比贾府内部的各种勾心斗角,薛家却始终能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稳定地生活,这其中有薛蟠的功劳。

薛蟠虽然在行为方面展现出皇商子弟的纨绔,但思想方面始终秉承传统孝道,对母亲薛姨妈,妹妹薛宝钗,一向粗枝大叶的薛蟠每次外出运货归来都不忘给母亲和妹妹带几大箱礼物,参看整本《红楼梦》,能有如此孝心的子孙,恐怕只有薛蟠一人了。

薛蟠一面说,一面又见两个小厮搬进了两个夹板来夹的大棕箱。薛蟠一见,说:“嗳呦!可是我今天就怎么糊涂到这田地了!特特给妈和妹妹带来的东西都忘了,没拿了家里来,还是伙计送了来了。”——第六十七回

仅此一点,薛蟠就已赛过贾府众男子。薛蟠在外面是“呆霸王”,回到家中变成了薛姨妈的孝顺儿子,薛宝钗的好哥哥。不说别的,光是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材料难寻至极,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还要雨水节气的雨十二钱、白露节气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节气的霜十二钱,小雪节气的雪十二钱,用周瑞家的话说:“真巧死了人!等十年都未必这样巧呢”,可偏偏薛蟠就替妹妹宝钗将这些材料全部搜集齐,制成冷香丸,以压制体内热毒!怪不得就连林黛玉都羡慕薛宝钗,称:“我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7)

薛蟠跟宝钗并非没有争吵,第三十四回贾宝玉被贾政笞挞,薛宝钗疑心是哥哥薛蟠背后捣的鬼,薛蟠辩解无果,便向宝钗发起了人身攻击:

薛蟠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第三十四回

薛蟠的话刺痛了宝钗的心,宝钗在贾府生活,一直是“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唯恐沾染上闲言碎语,尤其“金玉良缘”四字乃是她的底线,如今却被哥哥随意说出来,登时气得哭起来。薛蟠见妹妹都哭了,便只能闭嘴回房,第二天早上看见宝钗便“左一个揖,右一个揖”,向宝钗道歉,说自己昨夜喝酒喝多了,说的都是胡话,薛宝钗看着哥哥虔诚的道歉,也只能破涕为笑。

评价薛蟠的真实故事(曹公笔下无坏人)(8)

可见,薛蟠对维持薛家内部的和谐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反观贾府,内部各种势力盘根节错,虽然表面上都是亲人,背地里却恨不得整死对方,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结束后,贾探春万念俱灰之际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一正一反,凸显出薛蟠的“齐家”功绩。

综上所述,薛蟠这个人物虽然不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却是曹雪芹费心刻画的立体人物,如果仅仅用“蛮横霸道”来指代薛蟠,未免不公。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就曾对某些戏曲中将薛蟠刻画成丑角表示不满,认为对薛蟠“不宜作一杠子打死的论断”,只有同时看到正反两面,才能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看《红楼梦》。

实际上,何止是对待薛蟠这个人物形象,世人世事,莫不如此。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