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

每年深秋,全世界有迁徙习惯的鸟类都开始迁徙,有的甚至要飞行两万公里,它们迁徙的历史甚至早过地中海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产生的时间。因为它们的脑海里有一种关于老家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种本能,鸟类无法逃脱,无论它要多艰难才能飞过喜马拉雅山。对于在外撕咬拼搏的人来说,家乡的味道就像那个记忆,你无法抗拒和逃脱。

初白丨文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

和手机号一样,

很多吃食都有专属地

前几天,我们在豫记好物上架胡辣汤,喝过的人纷纷给了好评:还原度高、地道。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2)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条朋友圈:

从此家乡不再是远方的广告语,真是戳中了我的心。这碗汤,我喝着是不赖,就是把我闺女给辣哭了。闺女的味觉记忆里,估计不会有胡辣汤的一席之地了。

那碗在庙会上端起的胡辣汤,那个撒泼打滚也要买的糖糕,就是人生底色的起点。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一个有故乡味觉记忆的人,是多么幸福啊!”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3)

就像美食博主汪曾祺先生一篇文章的题目——你的味觉就是你的乡愁。

团队的小伙伴以及分散在各地的豫记成员,大多有体会,想在外地吃上地道的河南饭太难了。

我在闽上学那会,曾经坐了俩小时公交车去找烧鸡。在某个节点,屁可以憋回去,但馋是忍不住的。

在南方七拐八拐、仅容一人的小巷子里,终于看到了一间超级无敌破的门头,油腻腻的红布上贴着“河南烧鸡”仨字,“河”字还掉了三点水。

老板娘自称滑县的,绝对正宗。

我捧着烧鸡在公交车上撕掉一只鸡腿,换来的并不是绿皮火车上欣羡的目光,而是司机操着闽普制止我吃鸡。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4)

只咬了一口,我也有点索然无味。烧鸡味道偏甜,跟老板娘小儿子说话发音一样,已然彻底闽化。

我很难过,不是为了那五六十块钱,而是那颗思乡的心被锤得稀烂。

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只要拿着手机,想在外地找一两处河南馆子并不是难事。

但,找到并不意味着能被满足。

且不说出省,就算没出省,你可能也吃不到地道的家乡味道。

杨桐是滑县人,滑县扛把子的是道口烧鸡。即便郑州满大街都是道口烧鸡店,每家都标榜自己的正宗,但没有一只能安抚杨桐的滑县胃。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5)

最好的菜肴一定在它的发源地,原生态饮食一旦离开故土,原料、作料的供应都不可能有以前充足地道。

另一方面,在陌生的环境,面对全新的客人,下手时不免要多看看顾客的脸色,做很多让步。

众口难调,菜不免中庸起来,原先支撑做菜的某种理念也开始动摇,在城市餐饮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大厨的脸色,很难像在本帮一样自信。

所以,和手机号一样,很多吃食都有专属地,离开原产地,很难保持原来的味道。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6)

除了大枣和茶叶,

河南就真的没啥特产吗?

我在贴吧上刷到过这样一个贴子:

要过年了,你们那里串门送礼都送什么啊?方便面?砂糖?鸡蛋?果子?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7)

这条来自9012年的问题让我有点懵,这都啥年代了,串门送的东西咋还跟二三十年前差不多呢?

但回过神想想,每年过年,我爸都要拎着花生油、饮料、鸡蛋、牛奶在老家各亲戚之间蹦跶。

同事也讲过,他们老家串亲戚,火腿肠和方面便是标配,送来的火腿肠,当天就是一道辣椒炒火腿肠。这个习惯从她小时候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8)

送这些东西和生活条件无关,很可能只是因为大家并不知道要送什么。副食品家家都有,但一定不会出错。

但这个套路并不是到哪都行得通,比如给外地朋友送伴手礼。

我相信很多河南人都有过这样的痛点,想给外地朋友送点家乡特产的时候,绞尽脑汁,把百度挖了个底朝天,还是找不到合适的。

早几年,我爷的战友来郑州,临走,给每人准备了牡丹饼、花生糕之类的点心。说实话,牡丹饼是啥,我在洛阳的表妹自己都说不清楚。

我的同事小米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小米是95后的姑娘,她认为超市、机场、高铁站里那些包装大红大绿印着“河南特产”的酥、糕、饼,太难吃了。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9)

是河南特产不假,但那种齁甜的味道年轻人接受不了。更让小米费解的是一种糕,好像全国各地的景区都能见到,又凭啥说是河南特产?

高端一点的也有,信阳毛尖总没错吧,可是她又不是“喝家儿”,毛尖的价格让人捉摸不透。

有一位在沪的河南读者曾给我们留言吐槽,他说:

咱们河南给人家送礼,最有人情味的肯定是送河南特产,但是咱们那吧,特产做的种类太少,太无聊。以前都是送新郑大枣,现在新郑都没枣树了,你说尴尬不尴尬。

与其这样,不如不送。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0)

我们为什么要做豫记好物?

大张旗鼓卖胡辣汤那天,有读者在后台发私信说,你们咋开始卖东西了?

是的,我们卖东西了。但也不是,我们想要尝试着给精神文化找到物质载体。

作为新媒体的豫记推出豫记好物计划之前,什么样的河南好物可以使游子们锁住乡愁,寄情故乡,我们也一直在思考。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1)

方言文化衫

去年秋天,我们推出了一款方言文化衫。挟邩、不瓤、得劲儿……每个字都咱河南人的精气神儿,每件文化衫也代表了河南人隐忍的乡愁。

推出方言文化衫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把乡音穿在身上,让乡愁有迹可寻。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挑选标准,并不是谁家给的价格低、利润大就挑谁。

首先,我们看中原产地。

比如,铁棍山药一定得是从焦作垆土地里长出来的。“焦作垆土地”,这五个字错一个都不行。河阴石榴,除了荥阳高村乡、广武镇、王村镇、汜水镇一带,其他地方的,长得再美,也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2)

所以,如果你在豫记好物上下单,你收到的包裹,发货地一定就是原产地。不信你可以下一单试试。

其次,考察合作伙伴。

豫记与文元裕合作,除了其百年老号的品牌保证,秦家父子的坚守也非常打动我们。卖老周的酒、郑知味胡辣汤,首先肯定的是必须是老周和老郑的人品。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3)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这些地方我们不止一次实地考察过。所以,你看到的每一篇好物稿子,都会有豫记小姐姐真人出镜。(没图我说个xx)

截止到你看到这篇稿子的时候,豫记已经发布原创文章3160余篇、1000余万字。涉及到了河南乡村、城市;自然、人文;历史、当下。

就像豫记的slogan一样,我们一直在挖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但是,也就是从这篇稿子开始,我们要撕掉原来的标签。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4)

我们决定,从1000万字文字里,甄选每个河南人都知道的河南好物,以调查新闻的方式,用媒体人的良知深入田间地头,为大家寻找,真正的能代表河南的风物。

我们要以“文化食粮”的姿态再启程。

河南人已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各行各业耕耘着自己的故事,也在默默树立着河南人的形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远离家乡的游子们最思念的是故乡的黄土香,最怀恋的就是家乡味道。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5)

既让乡愁得以流动,也帮助家乡的父老卖货挣钱,我们保证以调查新闻的方式、用前职业记者的良知,深入田间地头寻找河南的风物代表,挖掘原产地的文化内涵,为货真价实的河南特产赋能。

胡辣汤只是好物平台的首批产品,接下来,我们会持续为大家甄选地道河南好物,传递家乡记忆。

同时,我们也邀请正在看文章的你,来当一回好物推荐者,把你的乡味写在留言区,为家乡代言。

从农村走出来的河南人(都应该把老家拎在手上)(16)

豫记写给河南人的一封信

把老家拎在手上,从精神食粮到文化食粮

——豫记再出发、新启航

5年坚持,1800天推送,3600篇长文,1000万字书写,1500名家人,400名作者,30余万用户,10亿级点击——构成了豫记——全球河南人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在时间的长河中,五年不过沧海一粟。五年豫记之于河南,亦不过一粟之于沧海。

如同一个五岁的孩童,在呵护中成长起来的豫记,需要告别懵懂,满怀感恩,再启征程。

过去的五年中,无数同样热爱家乡的河南人,在豫记平台上激扬文字、抒怀乡愁,构成一张巨大而营养丰富的精神餐桌,自发传颂并在更为广阔的人群中传颂——中原积累的厚度、河南发生的美好。

每一次用文字丈量河南的过程,都会加深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当热爱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自动转化成一种责任。

把责任扛在肩上,一定很沉重,但也一定要有人扛。我们不能指望外省人扛、外国人扛,我们需要和更多从骨子里热爱河南的人,一起尽河南人对这片厚土以及厚土上父老乡亲该尽的本份和义务。

我们不忘初心,所以我们不断生产精神食粮。但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础,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前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厚重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会。

文化,毫无疑问是河南最为优质的资产,最为宝贵的财富。

关键的问题是,文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又寄附在什么样的载体上?

精神从来不是空洞的,如同文化从来不是虚无的。它们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都是精神的底色,文化的底色。

每一个人的底色都是从出生时开始种下的,所以我们才会对自己的出生地,对自己的童年,对家乡的味道,对乡音,对故乡故人,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

九年前,一群在北京的河南籍媒体人,满大街去寻找河南的烩面、胡辣汤、开封包子和信阳炖菜,这群有乡愁的吃货,最终组建了国内首个以乡情为纽带的媒体人社群——豫记。

五年前,400余名在各自供职的媒体上铁肩担道义的河南人,基于对故土的热爱,把豫记两个字的字面含义从河南记者向河南记忆转变,以打捞中原文化为己任,把乡土人文植入移动移动互联网,自觉扛起了“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这杆大旗。

回望来路,作为新媒体的豫记,决定在重新启航的路口,从1000万文字里甄选每个河南人都该知道的河南好物,以调查新闻的方式、用前职业记者的良知深入田间地头寻找河南的风物代表,挖掘原产地的文化内涵,为货真价实的河南特产赋能。让乡愁得以流动,从豫记好物里学习河南文化。

把老家拎在手上,把精神食粮变为文化食粮。这是豫记的初心,也是使命。

但任何文化产品都需要具有其时代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河南作为人口、文化和粮食大省,在这样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理应有一席之地。

豫记作为一个耕文种字的河南文化传播平台,也有责任为河南、为中国、为世界挑选一种代表河南文化、河南品质、河南触感的现实产品,因为这里是中国的老家。

我们提出豫记好物概念,因为我们了解河南的每一片山水,每一种渊源,我们坚信河南有好物,应该让更多消费者知道。

如今短视频平台风起云涌,商业逻辑和消费方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新媒体领域的先行者和联结者,我们有更大的信心和野心,力图联合快手,抖音等新的平台和渠道,团结河南的产品主义者,构造有内涵,有品质的河南产品消费生态,打通河南好物的生产消费渠道,让每一个河南的产品像我们的每一篇文字一样,有生命和品味,让每一个河南人都因老家的好物而骄傲。

豫记编辑部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记好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salome12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