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形成七大块板的(地球是怎么来的)

▼【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创造行星的最快方式可能是通过小石块不断堆积,而非大体量天体的对撞合并。这种理论被称之为“砾石吸积”。】

地球是怎么形成七大块板的(地球是怎么来的)(1)

​ ▲原行星盘环绕恒星

吵闹的“婴儿室”

地球是怎么形成七大块板的(地球是怎么来的)(2)

​ ▲行星形成艺术概念图

让我们想象一下45亿年前的太阳系。

那就像是一个婴儿室,到处都是“行星胚子”的身影。太阳系诞生时留下的气体和尘埃盘环绕年轻的太阳。尘埃盘内布满星子——也就是直径1到100公里的多岩天体——以及宽度1000公里左右的原行星。这就好像一群体型各异的孩子挤进了同一个房间。

与任何托儿所一样,此时的太阳系也是一个“吵闹”的所在。星子在系内疾驰,偶尔撞到一起。尘埃和岩石碎片穿过事故地点。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太阳系结束了这种混乱状态,孕育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行星。

​ ▲有理论认为原始地球随着无数星子的对撞而不断生长

研究论文合著者、瑞典隆德大学天文学家米歇尔·拉姆布莱切特表示:“这些天体能够轻易并且快速形成。砾石吸积论为很多问题提供了答案。”

例如,在尘盘耗光制造行星所需的原材料前,行星如何形成?模型显示尘盘将在100万年到1000万年耗尽。在此过程中,尘盘内的气体蒸发,尘埃螺旋坠入新诞生的太阳的引力陷阱。

尘盘消失前,木星和土星等最大的系内行星已经拥有十倍于地球质量的核心。利用星子制造行星需要耗费相当长时间,因为星子通常会与婴儿行星擦肩而过,而不是被它们的引力俘获。相比之下,砾石很容易被原行星的引力捕获,它们的不断积聚只需大约100万年就能造就一颗行星。天文学家意识到砾石的存在,因为他们在婴儿恒星周围观测到砾石的身影。通过观测物质的射电波长,甚大阵列等望远镜对原行星盘内的颗粒尺寸进行测算。原行星盘通常含有大量砾石,朝着恒星缓慢移动,总质量有时可达到数百个地球。

摩擦:为何砾石能快速依附上原行星

地球是怎么形成七大块板的(地球是怎么来的)(3)

​ ▲砾石吸积艺术概念图

研究指出砾石乃通过尘埃颗粒撞击合并形成。论文合著者、隆德大学天文学家安德斯·约翰森表示:“原行星盘内的绝大多数尘埃凝聚成砾石。”他将原行星盘形象地称之为“砾石工厂”。2010年,约翰森和拉姆布莱切特开始思索砾石与行星诞生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揭示砾石如何与漂浮在原行星盘内的大块碎石状碎片发生交互。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发现砾石能够快速依附到原行星身上。

摩擦成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想象一下,砾石流穿过一个100公里宽的原行星。在原行星盘内移动时,砾石与气体发生摩擦,摩擦减缓它们的速度,导致砾石被原行星的引力场俘获。随后,它们开始环绕原行星移动,不久后坠落原行星表面。每次撞击都会增加原行星的质量,如果发生足够多的撞击,原行星便可迅速生长,直径增至1000公里以上。拉姆布莱切特说:“从很大程度上说,砾石吸积是天体增大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拉姆布莱切特指出如果原行星盘内的星子和砾石质量相等,砾石吸积的效率可达到星子的1000倍。2012年,他和约翰森在一系列论文中阐述他们的初步想法。2017年,他们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年度评论》综述了这一理论。

天王星海王星为何最终演化成冰巨星?

地球是怎么形成七大块板的(地球是怎么来的)(4)

​ ▲据信,原始地球与另一颗行星对撞,最终孕育了地球和月球

砾石吸积论能够帮助科学家解释太阳系的诸多特征。比如,美国宇航局的“朱诺”号飞船发现,木星拥有一个超出科学家预计的更大更分散的核心。约翰森指出这意味着曾发生砾石吸积,因为这是在尘盘消散前的可用时间内形成巨大核心的唯一途径。

又比如,长久以来,天王星和海王星如何形成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而砾石吸积论也有助于揭开这个谜团。这两颗冰巨星虽也有巨大核心,但并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样拥有大量气体。婴儿木星和婴儿土星最终达到所谓的“砾石隔绝质量”。这意味着它们拥有足够的体量,让周围气体产生一个压力泵,驱逐任何靠近的砾石。一旦停止吸食砾石,木星和土星开始积聚气体。相比之下,天王星和海王星从未达到砾石隔绝质量(随着轨道距离不断增大),最终演化成冰巨星,而不是气态巨星。

在太阳系外,砾石吸积论也能解释一系列谜团,例如大体积行星如何在距母星很远的区域形成。年轻恒星HR 8799座落于飞马星座,距地球大约129光年,周围存在4颗体积超过木星的行星。这些行星与母星间的距离是地日距离的68倍,相比之下,木日距离只有地日距离的5倍左右。约翰森和拉姆布莱切特进行的电脑模拟显示,行星能够在距母星更远的区域形成,通过吸食周围的砾石而不断生长。整个过程可以在原行星盘的寿命内完成。相比之下,“星子说”并不会出现这个过程,因为距母星很远的区域并不存在足够的星子。

原行星在何处诞生

地球是怎么形成七大块板的(地球是怎么来的)(5)

​ ▲TRAPPIST-1系统艺术概念图

不过,仍有一大疑问仍没有找到答案,那就是原行星在何处诞生?一种可能性是,原行星在恒星周围的雪线形成,即液态水冻结的区域。由于环境从潮湿变成干燥,尘埃和砾石的物理属性发生改变。它们开始凝聚,体积不断增大,充当“行星种子”。其它砾石随后依附种子,最终孕育出原行星。

苏黎世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乔安娜·德拉科维斯卡指出雪线是孕育首批原行星的理想所在。诞生之后,原行星开始吸食盘内的砾石。在最近刊登于《天文与天体物理》的论文中,德拉科维斯卡阐述了这一想法。TRAPPIST-1系统可能便是这种情况。座落于宝瓶座的TRAPPIST-1距地球39光年,是名气最大的行星系统之一,共有7颗类地行星。

根据阿姆斯特丹大学天文学家克里斯·奥梅尔和同事最近进行的计算,原行星在恒星雪线形成,而后通过吸食砾石,迅速生长。在达到与地球相当的质量时,羽翼未丰的行星停止“进食”,原因在于它们的引力影响了周围的尘盘。奥梅尔说:“我们很难用经典理论解释这个独特系统,但砾石吸积能够做到这一点。”

拉姆布莱切特指出随着天文学家发现更多系外行星,砾石吸积理论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行星的演化。“这一理论意味着所有行星的形成都是一个充满动态的过程。”

(本文章来源于漫步宇宙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