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

一、收购双辽工厂、始知市场乱象

2003年5月,曹德旺在当地政府的三番五次请求下,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以破产重组的方式,用一亿元买下了位于东北吉林省四平市的国有企业双辽玻璃厂。

买下厂子后,碰到的难题就是:东北地区的平板玻璃市场价格长期低于生产成本,这也是导致东北地区的玻璃厂家长时间亏损的主要原因。双辽厂想盈利很难、很难。

俗话说:杀头买卖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干。可那段时间,在东北的玻璃市场上,各生产厂家就是这么干的,亏本赚吆喝,你低我更低。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1)

于是,曹德旺派人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发现:

这些国有厂家,管理混乱,冗员过多,举债经营,亏损严重,极度缺钱。

东北地区每年进入11月份后,气温骤降,建筑工地无法施工,因此玻璃销售市场也随之进入冬季,销量急剧减少;而浮法玻璃厂因高温窑炉不能停,还得24小时照常生产。若停了窑炉,再重新启动,时间得需近月,耗费的人工、电费、燃料等成本比不停产更大。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2)

于是,不断生产出来的玻璃却卖不出去,只能先屯着。而另一头,厂家需要不断地购买原料,支付工资,以维持生产。极度缺钱的玻璃厂只好用生产出来的玻璃以便宜卖给经销商,以回笼急需的资金。实在卖不动的话,就用玻璃去换换硅砂、纯碱、重油等原料。这时,有实力的经销商和原料供应商拿到大量玻璃,因没市场,也只能屯着,到开春后再卖。他们担心囤货风险,所以趁机压价,于是出厂价越弄越低。

开春后,屯了大量玻璃的众多商家,因进价低,稍微有点利润,就往外甩货,回笼资金,卖价远低于厂家的成本价,这样反过来又影响到了厂家的市场定价权。于是,一轮一轮的低价后,厂家、经销商、原料商们似乎陷入了死循环,大家都没钱赚,苦不堪言。

知道了具体原因后,曹德旺决心打开这个死结,破解这多年来形成的畸形市场,于是一场精彩绝伦、堪称市场销售经典案例的大戏上演。

二、第一出招,小试身手

由于收购的双辽玻璃厂因整合、整顿、更新设备费了些时间,到当年7月份才正式出产玻璃,没有啥库存,属轻装上阵。

就在这时,曹德旺对外宣布:从8月份起,福耀双辽的浮法玻璃出厂价降为800元/吨。这下,东北的其他4家玻璃厂顿时傻眼了,感到好似世界末日来了。

要知道,当时他们的生产成本都要1200左右,这下着急了。

一方面私下威胁曹德旺,一方面向北京打报告,称产能过剩下,福耀双辽这种行为纯属扰乱市场的流氓行为,应给予制裁。

三、会上真敢说

北京方面召集各相关方开会,会上曹德旺做了发言,发言内容大概为:在座的东北玻璃厂家,每吨生产成本差不多都在1200元上下,而你们却只卖1000元,什么意思?你们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出来,苦苦支撑,还敢亏着卖,谁给你们的权利和胆子;我作为私企,为啥不能亏着卖,反正这是亏我自己的钱。我还怀疑你们内外勾结诈骗国家的资金呢?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3)

不愧是曹德旺,曹大胆,这话都敢讲,这下怼得大家哑口无言。

曹德旺然后接着说:大家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好办,那就公开各自成本,咱们一起定个协议,必须保证只能在成本线上卖,否则自动出局,别搞玻璃了。

这下,各怀心思的厂家面面相觑,无人作声。

参会的管理机构提出:你曹德旺,必须停止在市场上卖800元/吨的这种错误行为。

曹德旺也是痛快,说:我虽不是什么人物,但好歹名声在外,福耀作为知名企业,吐出去的口水能马上收回吗?大家有困难,可以协商,现在我做出让步,800元这个价格只坚持卖到月底,然后再说。

这场由主管部门召集的会议,大家不欢而散。回去后,还是老样子,依旧亏本着各卖各的。

四、大胆囤货

曹德旺这边也没闲着,他正下着大棋呢。按照计划,他迅速筹集资金,确保双辽厂过冬所需,并出人意料地放出风声,这个冬天双辽玻璃厂不卖一片玻璃,将整个冬季市场完全让给其他的那些企业。

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喜忧参半,不知曹德旺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前头讲了,北方冬季的玻璃市场很差,但不是不用玻璃,只是少用玻璃,像家居,装修业等室内作业依然在用。曹德旺在那个冬季把这块市场让给其他厂家,他们当然开心了,虽然还是亏本卖,但毕竟可以熬过这个冬天。保证窑炉不停,工资照发。

曹德旺履行诺言,果然整个冬天没卖一片玻璃,但生产依然不能停,眼看着成品玻璃越积越多,仓库装不下,双辽工厂的负责人周杰急了,赶紧报告曹德旺,追问如何是好?能否卖出一部分,腾些库容出来,装后面生产的玻璃。否则只能堆在室外,一旦被雨雪淋湿了,玻璃可是会发霉的。该怎么办呢?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4)

曹德旺不急不慢,胸有成竹,告诉周杰说:没事,继续开足马力生产,不赚钱绝对不卖出一片玻璃;库容不够,就堆在室外,发霉问题好解决,用枕木像铁轨一样排列开,把玻璃一箱一箱堆垛上去,码好后,顶部用上人字铁架,然后盖上帆布,把玻璃严严实实包好,这样雨雪就不会淋湿到玻璃,可确保不会发霉。要记住,用枕木垫高,必须至少20公分以上。

毕竟是老玻璃人,库存、发霉的问题竟如此被曹德旺轻易化解。

五、不顾众人反对,高价收购通辽工厂

同年12月,曹德旺又收购了离远双辽100多公里的内蒙古通辽浮法玻璃厂,原因、理由跟双辽一样,也是经营不下去,政府邀请的。这回支付了3亿收购款。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5)

对于这个出价,曹德旺的手下纷纷表示不理解。

有双辽了,又何必再收购近在眼前的通辽厂,毕竟市场就这么大,而且俩厂的客户还重叠,这不是自家搞自己吗?实在要收购,完全可以压低价格,一亿元拿下。

企业家毕竟是企业家,魄力、眼光就是不寻常。看曹德旺当时是如何跟他部下解释的:

1、在通辽厂最困难时,帮助他们,他们会记住我们的仁义,若以低价收购,则有敲竹杠、乘人之危嫌疑,这有可能会招致他们日后的报复,那以后办这厂子麻烦就多了,所以稍高点的价钱不是问题

2、通辽厂我们不收购,迟早会被别人收购,甚至是零价格。若这样落入了别人手上,通辽、双辽距离这么近,难免收购人会捣乱,跟我们抢市场,造成恶性竞争,这样的话,双辽厂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

3、通辽、双辽一起拿下来后,可以利用我们的管理、生产、技术优势,近距离互相协作,有规模优势,也许可以垄断东北的浮法玻璃市场。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6)

这样一说,大家都豁然开朗,不禁为老板的高明、远见所折服。

六、一战定江山

现在有了两个玻璃厂,日夜生产个不停,且一片玻璃都没卖。到了2004年的4月,两个厂已堆放着16万吨的玻璃。此时已开春了,建筑市场陆续开工,玻璃销售转旺,但市场价格依然只有1100元。

双辽厂的负责人周杰,按接近成本价1200元/吨,开始卖玻璃,,虽质量好,但根本卖不动。眼看着堆积如山的玻璃,厂里都快没空地可堆放了,周杰忐忑不安,又向老板曹德旺报告。

曹德旺倒是很沉得住气,他自有打算,过了两天,才给周杰回话,说:周杰,你把东北片区的玻璃经销商尽可能都请到通辽,我要和他们开个会议,由我这个老推销员来亲自推销玻璃。

周杰听了,也满腹狐疑,东北市场就这个屌样,老板亲自出马,管用吗?估计要翻车,但老板的话就是圣旨,不能不听,他只有执行这个份。

曹德旺在会议的前一天就出发了,先到双辽工厂,查看了室外、室内到处堆放的玻璃。很好,如他预料的一样,没有发霉,估计照这样码放,再过两三年也不会发霉,很是开心。

曹德旺简介哪里人(曹德旺最经典的1次商战)(7)

到了通辽,曹德旺首先安慰了厂里的销售人员,毕竟他们这段时间来,压力太大了,市场没做起来,愧对老板啊。

第二天,会议如期开始,鉴于曹德旺的名气,来开会的经销商不少,但大家都是抱着看热闹来的,想瞧瞧曹德旺到底能折腾出什么戏码来,毕竟屯了近20万吨的玻璃,不可能一直不卖。

会上曹德旺开诚布公,声情并茂做了讲话,主要内容有:

1、摆明立场,明确经销商与厂家是利益共同体,一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是一家人,不能搞对立。

2、您们这些经销商辛辛苦苦,不就是图个钱吗,市场做坏了,大家都有责任。我曹德旺和福耀玻璃有钱,几千万、几亿都亏得起,您们亏得起吗?不要再利用过去的落后手段,利用冬储存玻璃,夏秋两季放入市场捣乱。利用时间差扰乱市场正常价格,倒逼工厂无法提价赢利,连年亏损,这样恶性循环,以至于工厂倒闭破产清算,最后大家都没法吃玻璃这口饭。

3、定价权要还给市场,还给企业。企业会根据成本,根据需求来定价。经销商最大利润在于制造商每天涨价,因为制造商涨价,经销商的库存价值就涨了,最怕的事情是跌价。大家要统一战线。工厂负责提高质量生产,经销商负责卖,只有大家做到共赢,这门生意方能持久,方有前途。

4、感谢大家来开会,这次没有礼品发,就开出2万吨玻璃,按1400元/吨卖给大家,算是福利,剩余的库存要涨价后再卖,且实行一周一个报价,保证价格只有上涨没有下跌。希望大家能跟上。

曹德旺刚话音未落,会场就走了一大半人。东北人,直性子,应该理解。

你曹德旺你这不是胡闹吗,才不稀罕你家玻璃呢,你自己屯着等发霉吧。有一部分人立马赶到沈阳玻璃厂预定玻璃,可是他们傻眼了,沈阳这边没多少库存,根本订不到货。

继续开会的人不多,其中有长春的李义军、赵科、延吉的包喜才等人,他们这些人浸淫玻璃行业多年,知道按现下规矩卖玻璃,不是长久之计,觉得曹德旺讲的颇有道理。

但他们怀疑曹德旺屯了几个月的玻璃是否发霉了,然后卖给他们,曹德旺说了绝对保质保量没问题。有人不信,特意跑到会场外的堆场看,的确没有想象中的发霉,包装整齐完好。

但他们依然半信半疑,担心曹德旺以后会不会降价甩卖20万吨的库存。

曹德旺给他们打包票说:绝对放心,只会涨价,绝不降价,毕竟生成成本摆在那里,大家都是生意人,都是想赚钱。

李忆军、赵科、包喜才等人想,那就信曹德旺这一回吧,带头下了订单,陆续有人跟上,但量都不大。

那波跑到沈阳没订到货的人,又跑回通辽找曹德旺,商量便宜点卖一部分玻璃给他们,曹德旺就是不松口,坚持要卖1400元,并且告诉他们,接下来,肯定要涨价。

这些经销商迫于自家快没玻璃卖了,也看到李忆军、赵科、包喜才这些实力派下订单了,于是纷纷下单。就这样,在这场会后的3天内,2万吨玻璃卖个精光。

接下来,曹德旺以防万一,将玻璃的定价权收归他个人,要求下属必须严格执行他制定的价格政策。

随着曹德旺的玻璃出厂价格慢慢上调,其他厂家也乐于跟进,他们按低于曹德旺价格的10%卖货,毕竟质量、售后不如人家。

到了当年生意最红火的秋季,玻璃每吨涨到了1950元,曹德旺的双辽、通辽两个厂不仅清掉了库存,还赚得盆满钵满,而其他厂家、经销商也获利不小。

经此一役,曹德旺名利双收,荣誉东北,至此之后,东北玻璃市场得以良性发展,受到了全国玻璃协会的高度评价。

曹德旺之所以能够漂亮地打赢这场东北战役,您认为靠的是什么招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