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

振宇心理方法,打造品质人生。跟随我,创造属于你的高品质人生。

共情的特征

共情(empathy),也称神入、同理心,主要涉及的是对他人想法、情绪的体会和理解,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的能力。

共情的四种特征:

1、接受观点: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或是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

2、不加评论:不去强加自己的观点给他人;

3、体会情绪: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

4、建立连接:与他人的情绪体验连接在一起。

然后我们会发现,这四点中的每一点,想要做到都不容易。

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1)

自我的壁垒

我们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建立“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涉及到我们对自己-他人-世界等的不同认知,伴随而来的各种情绪体验,以及互动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两个互动中的人,因为先天禀赋的差异和后天养育的不同,而拥有完全不同的“自我”,正是对于”自我”的独特性的坚持,使得“我”之成为“我”,而不是“你”。每个人的观点,正是其“自我”的一种呈现,接纳他人的“自我”并不用自己的“自我”去评判,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自我”

对自我的执着,又称“我执”,放不下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放下自我,就很难作到。

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2)

投射的虚幻

一个已经被人说烂了的笑话:佛印说东坡为“我佛如来金身”,而苏东坡笑佛印为“牛屎一堆”,佛印则淡然:“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用心理学的术语,我们称之为“投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一本书,在你的不同阶段去读,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体验。书没变,变的是你的内心。所谓“境由心生”,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在,我们就看到什么样的外在。

同样,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是带着各自的“投射”互动。两个完全不同的主体,因为相同的语词在各自的内心有不同的含义,就已经设置了理解上的第一道屏障。更不要说,因着各自的“未完成情结”而被激发的各种情绪体验以及行为模式的碰撞,而给彼此带来的各种扰动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意义上地去理解一个人,真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3)

情感的断裂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要想被真正地“看到”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是以社会的标准和要求被塑造成适应社会的样子,然后又带着“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心的真实体验被隔绝在外部的“面具”之下,可能会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是有的在挣扎,有的已然麻木罢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实情感的触碰和连接,并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

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4)

知音的难觅

还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话说俞伯牙在汉阳江口的月下弹琴,突然发现边上直直地站了一个人,一惊之下拨断了一根琴弦。原来是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听得琴声美妙而不觉驻足。俞伯牙弹琴多年,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真正能够懂得自己琴韵之人,二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再见。只是很可惜,等到俞伯牙如约而至时,却得知钟子期已染病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将坟墓修在江边,好再听伯牙之琴音。

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自古到今从来如此。就像前文所说,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自我”和“投射”与他人建立关系,两个人内心很深的共鸣,必然是触动到了彼此都有的那份极深的情感体验,所谓“同一个灵魂住在两个身体里”,但这种概率是极低极低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连接是很困难的。

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5)

难道共情,从本质上来说,就只能是一个神话吗?

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人格的三个层次:

一、核心层是生命的本质,是爱与慈悲的温软;

二、中间层是易受伤的脆弱情感,是我们经验的恐惧和羞愧等情感;

三、保护层的防御机制,是一层硬硬的壳将我们与他人隔绝。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我们有勇气放下防御的盔甲、面对痛苦的情绪,并最终进入宇宙里爱的核心。此时的共情,就是对于人性的一种深刻的理解与悲悯。

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但同时,也是一条终其一生的漫长旅程!

共情就是情感共鸣(如何共情共情难不难)(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