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上级写材料的请示(供领导参阅的材料怎么写)

给上级写材料的请示(供领导参阅的材料怎么写)(1)

2017年国考(市地级)申论试卷第四题为“材料写作题”,要求考生“以‘L市水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根据试卷中‘给定资料4’,针对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在本题的作答情境中,考生的虚拟身份为市水务局工作人员,限定读者是上级领导,写作载体是“一份材料”,行文目的是为上级建言、供领导参考。

这种类型的考题不仅考核应试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辅助决策水平,还测试其是否具备公务员应具有的读者意识和文章修养。

近年的申论试题中,“写供领导或上级部门参阅的汇报材料”的试题多次出现,已成为一种命题常态。2009年重庆市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考生需以瓮安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从县委、县政府的角度出发,撰写一篇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报告情况的汇报材料。什么人(身份)、向谁、以什么角度、写什么,各写作要素均被明确限定。

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中要求考生以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针对给定资料中关于乡村工作的值得借鉴之处,给领导写一份简要的汇报材料。考生所写的“汇报材料”需提出工作建议,针对性强,有助于领导决策。

此后,2014年多省联考申论试题中,考生的角色是某单位派驻广灵的观察员,需根据“给定材料1”,以《高清红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写一份材料,供有关部门参考,考生所写材料必须“目的明确”且“符合实际”。

这些“材料写作题”,均给定了具体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目的,给定资料丰富,限定条件较多,写作主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都已详细固化,考生其实是在“戴着镣铐”作答,稍有疏忽,就容易在文体形态和写作思路上出现偏颇和错误。那么,申论考场上为领导所写的“材料”是何种文章体式?以“上级领导”为读者对象的写作需注意些什么?下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给上级写材料的请示(供领导参阅的材料怎么写)(2)

一、考生所写的“材料”实质上是内参性文章

申论考场上写给领导或上级机关的“材料”究竟是什么?“材料”这个词所指较宽泛,概念含混,颇令考生费解。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材料”是能直接制成成品的物件,或是供学习、研究、写作等使用的资料(如参考材料、统计材料等),也可用来比喻合适的人。

显然,考生需写作的“材料”不是物件,也不是人。指的是“供……写作等使用的资料么?”也不是,因为在申论语境中,这一义项对应的是试卷中的“给定资料”(或称“给定材料”),是申论写作行为的前置环节,而非最终成果。考生写在卷面的“材料”和试题给定的“材料”是内质迥异的两码事。

可以说,申论中要求应试者写的“材料”已超出了词典的解释范围,需进一步厘清。考生所写的“材料”是一种公文吗?《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二章所规定的15种公文中,并无“材料”这一文种,可见它至少不是属于国家法定公文范畴。梁清诲等编著的《古今公文文种汇释》收录了三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所使用的400余种公文,周全严密,准确详实,其中也并无“材料”这一文种,说明它并未进入公文学的研究视野,未被正式纳入公文文种谱系。

此外,杨霞主编的《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第2版),介绍了各级各类组织中的规范类、领导类、请报类、告知类、洽商类、计划类、契约类等公文,体系完备,数量较多,也未见“材料”这一文种;虽有“信息材料”一章,但属“章”的概括名称,并非具体文种,且此章讲解的简报、大事记、消息等,均与本文所论之“材料”性质各异,并无交集。显然,写给领导看的“材料”在古今公文体系中无显著地位,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行政公文,而是一种内参性文章。

这种内参性文章由机关职员主动写给领导干部,旨在向决策层呈报工作动态、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梳理发展趋向,以便领导了解实情,把握关键,做到科学决策,及时处理问题。内参性文章能够为领导层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基层公务员发挥参谋作用、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渠道,在政务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与普通政论文不同,内参性文章以各级领导为特定的读者对象。领导干部这一读者群不满足于对政务情况的一般性了解,而是要求内容更实在、研判更专业、视角更精细、分析更深透。因此,内参文章的作者要洞察时政全局,做到心中有数,围绕领导层关注的重点和决策的难点,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看问题不止于浅表,作总结不以偏概全,真正帮助领导全面权衡和准确判断。

内参性文章虽用途特殊,但其第一属性仍是书面文章,必然具备普通文章的各项构成要素。

简言之,以假定的公务员角色在申论考场上写应试型的内参性文章,考生需贯彻命题意图,内化虚拟身份,接受写作前提,遵守基本的文章写作规律,不能绕开题目而信笔谋篇。文章的题目不可或缺,应醒目直观,概括本篇主旨,凸显核心力,一般为单行标题。开篇首段应置导语,以三两句概述文章的基本内容,扼要交代,做到言简意明,让参阅者一望即知,迅速形成整体印象。

内文应段落分明,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前后呼应。在具体成文中,不可一气到底,致使文章囫囵一体,条理不清;不可散点杂陈,逐条堆垒,这就使内参无法成章;也不可填充字数,想哪写哪,通篇如泥沙混杂,这会令文章缺乏可读性,失去内参的价值。此外,结尾应回溯文脉,总结观点,指明关键,收束全篇。

给上级写材料的请示(供领导参阅的材料怎么写)(3)

二、供领导参阅的“材料”需有供领导参考的科学决策

考生所写“材料”专呈领导或上级机关,宜专题专文,要点显豁,以便领导者掌握动态情报,洞悉发展走向。怎样才能让参阅者对文章“一见钟情”?一方面,应试者需具备在考场上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在考场上能迅速通晓申论给定资料,找到要害,辨析关系,在芜杂的信息里迅速理出头绪,使文章观点中肯、脉络清晰;

另一方面,供领导参阅的“材料”还需内化领导视角,彰显读者意识,考生应从领导的实际需要出发,去粗取精,有的放矢,做到深刻而不肤浅、系统但不零碎,有效服务于领导者的综合统筹与科学决策。

在申论考场“写供领导或上级参阅的汇报材料”,应试者首先应让自己的内参文章“辞约旨丰”,在有限篇幅内为领导提供尽量多的决策依据。申论写作有字数限定,多一点空话的内容,就少一点实话的篇幅。事实上,只有那些耗费心力、精细加工的信息才能体现“材料”的功用,领导者不会因为看了文章中填塞的空话而得到实质性信息。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摒除空话套话,不说“正确的废话”,而是直陈要点。

以前述2017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第四题为例,如果考生抛开“L市构建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这样的主旨不谈,只是盲目填塞一些“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素质”以及“健全法规、形成机制”“依法监管、全面落实”之类的陈词滥调,那么写成的文章自然缺少参考价值。可见,考生不能避重就轻,而应言之有物,多做同类归纳和横向比较,少做空洞的号召和无力的强调。

再者,内参性文章应文脉显豁,思路通透,让领导一目了然,易于把握,便于决策。尽量做到逻辑清晰严密,推证过程严谨有序,不可杂乱堆积给定资料,也不能突兀地嵌入无关主旨细枝末节,干扰正常的论述节奏。例如在论述构建L市城市生态水系的可行性时,考生要注意可行性针对的是未实施的、尚在讨论中的计划,不是已推行的各项措施的合理性,更不是指构建生态水系的方针与对策。

可行性不等于可行性对策,只有做到概念不混淆,思路才会清楚,文章脉络才不至于茫然无序。一般在论证可行性时需要阐明:项目开展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实施者的资质合格且优势突出,各项风险均已评估且良性可控,预期的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均较显著。在本题中,考生则可从自然资源、人文积淀、政策优势三方面对水系构建的可行性进行论述,这样才能框架明晰、脉络清楚。

但是有的考生作答,自叙开篇就交代了L市黄河段西起西固区的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的起讫位置,接着突兀地说明了L市黄河段的地理概况:东西长约45公里,东西落差近200米,河道宽约300米,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约每秒1011立方米,每年流经L市的水资源量为300亿立方米……这样的作答文脉混乱、避重就轻,不得申论要领,令人不知所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写“材料”应“真实可信”,情况要经得起核实,推证要经得起检验,不能将甄别信息的工作留给领导,不能让内参文章对领导者的行政决策构成干扰和误导。考生要以敏锐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的“领导”视角,对给定材料中的原始信息进行鉴别、比较、判断、筛选,去伪存真,留下信息价值高的有效内容,确保供领导参阅的文章真实可信。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强调来源可靠、理据充分、归纳明晰,应自觉抵制主观臆断、以偏概全,以服务于领导的决策活动。2017年国考申论给定材料中有“按照世界眼光、西北一流、本省特色的要求,以路网和水系并重的理念,把L市打造为山水美丽城市”的表述,可是写进文章则易错误写成“西北特色、全国一流”“国际视角、西北特色”等,足见临场写作中材料准确、表述严密的重要性。

综上,申论考场上供领导或上级机关参阅的“材料”是种内参文章,考生不仅需要文笔通达,更需要见识深刻。讲真话、写实情,抓苗头、挖趋势,考生写“材料”不能停留在事实表象、摘抄原始事例,而应挖到根柢、看出门道,摆明事实要害,阐明内在规律。从给定资料到申论文章,考生须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加工过程,只有做到疏而不遗、俭而无阙,才能有效服务于领导的科学决策。

文|袁宝宇,来源:申论荟公众号,侵删


欢迎关注@申论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张申论定乾坤。申论荟,会申论,让申论考试不再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