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父母一场,就是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孩子终有一天远离父母,在这场“目送”中,父母和孩子是“亲密型”还是“敌对型”,取决于父母在孩子未成年时,有没有当好家长。

这段时间正在热播的家庭教育剧《小欢喜》,相信很多家长都在追看,也可能会对号入座,审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尤其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剧中方一凡、乔英子、季杨杨三个孩子的父母职业不同,身份地位不同,但他们都是高三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搬进同一个小区“书香雅苑”。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他们几乎就是中国式家长类型的缩影。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1)

海清式妈妈——虎妈型家长

海清扮演的方一凡妈妈童文洁强势霸道,她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在乎的就是孩子的分数,能否考上大学,孩子成绩不好就看不到他身上其他的闪光点。尽管孩子的梦想是唱歌跳舞,但她认为高考才是唯一出路。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2)

黄磊式爸爸——猫爸型家长

黄磊扮演的方一凡爸爸方圆性格佛系,乐观,对待生活随遇而安。他在孩子高考誓师大会气球上写的是“考上还是考不上,小小欢喜才是好”,表明了他倡导快乐教育的态度。无奈家庭教育由孩子妈妈童文洁主导,他只能背地里“单方面”支持孩子。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3)

宋倩式妈妈——控制型家长

陶虹扮演的单亲妈妈宋倩是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尤其严格。她把爱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这种失衡的爱也变成带有强烈控制欲的“恋人式关系”,和孩子关系亲密的外人都成了她眼中的“第三者”。尽管懂事的英子一再配合母亲,掩藏了自己的太空梦,向着清华北大的目标努力,但母亲的高压和控制型的爱常常令她“窒息”。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4)

沙溢式爸爸——宠爱型家长

沙溢扮演的英子爸爸乔卫东和前妻宋倩对待孩子的方法完全不同,他尽可能地让孩子放松,让孩子做她喜欢做的事,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弥补平时父爱的缺席。宠爱孩子,孩子自然会喜欢你;严格要求孩子,孩子会讨厌你。选择哪种方式?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矛盾。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5)

咏梅式妈妈——平等型家长

咏梅扮演的季杨杨妈妈刘静堪称理想型的妈妈,支持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即使季杨杨以后想以赛车为事业,她也表示支持,但是会和风细雨地告诉他: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拥有知识,都需要学习。这样温柔处理问题的家长,相信孩子们都愿意和她交流、交心。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6)

王砚辉式爸爸——威严型家长

王砚辉扮演的季胜利是北京某区的区长,长期在外地工作,从小将季杨杨丢给他的舅舅和姥姥带,造成孩子孤僻、冷漠的个性。如何弥补和修复与儿子的关系,季胜利代表的正是那些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和成长的家长。

季胜利在向儿子道歉这件事上,可以说是父母反省自己的典范。“表情包事件”在学校里疯传,季胜利为了平息事态,提出儿子季杨杨和方圆儿子方一凡一起到学校道歉。没想到季杨杨在校长办公室用道歉信侮辱父亲,导致季胜利给了他一巴掌。事后季胜利却能够及时反省,主动向儿子道歉,缓解了父子矛盾。所以孩子和父母沟通出现问题,每个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勇于主动道歉。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7)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8)

小欢喜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小欢喜引发教育反思)(9)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相较于审视孩子,父母更应当审视自身。《小欢喜》中涉及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平时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经常提到的:

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很多家长像宋倩那样为孩子“过度付出”,意思是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你也不能辜负我。但这种绑架式的爱成了孩子的紧箍咒。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做自己。

对孩子严格要求,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成长的方向,想让孩子变得优秀,首先自己要成为优秀的父母。你希望孩子多看书,自己就要多看书;你希望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身教大于言传,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现代社会,“缺席”型家长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那些错过孩子成长期的家长,也就错过了拥有亲密亲子关系的机会,再想进入孩子的内心已经难如登天。

教育最大的智慧,是给予孩子信任。当孩子长大,心智慢慢成熟,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你几岁,我就几岁”指的就是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不要做“直升机式的家长”,唠叨型的家长,不要习惯于以家长的口气教训孩子,导致孩子厌烦家长,不愿意和你交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愿家长们都能营造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真正获得与孩子之间的“小欢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