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蜜腹剑油腔滑调(撇腔拉调)

口蜜腹剑油腔滑调(撇腔拉调)(1)

撇腔拉调

作者 | 于淑红

原来生活在农村,一直说的是方言,对普通话从来没想过要去学要去说,说的普通话仅限于学的课本上的文字。

后来北上去工作,一开始说普通话是不适应的,更是羞涩的,感觉说不出口一样,更主要的是说得不标准,所以尽量少的说话,但总归不能不说话,于是就在别别扭扭中慢慢放开了胆,不知道什么时候竟也普通话说的顺溜了。

等到逢年过节,或是节假日,休息可以回老家了时,又不自觉地说成了普通话,于是被笑话,你看这孩子,才出去几天就撇腔拉调,他们充满了排斥的不喜欢,自己又很着急,于是每每说话都努力想着这个话方言是怎么表达的,以尽量合群。

开始时,还是没那么快的转变,虽然自己在努力,但经常会有出错的时候,出错的时候也不申诉了,就任由别人说算了,确实有时候忘了怎么变回去。

经过三两个年头,终于,语言的转换自如了些,跟别人说话也流畅了好多。有几年不见的亲戚,偶然遇到,被表扬说嗯样你看这个孩子出去几年也没变,还是说咱们这里的话,真是个典实孩子(大概就是个本分的孩子的意思)。

在家乡亲友的眼里,好像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变了腔调,变了腔调貌似就是人变了,就是脱离了组织,就是自行从群体中断裂了出去……

我不敢,我不能,我也不会去断裂关系啊,修补还来不及,怎么会自行断裂出去,所以我得努力把自己恢复成出厂前的设置……

后来遇到也有类似情形的同事,交流完,竟然不约而同的哈哈哈。人在囧途,哈哈哈,相同也可曾共事……

后来读到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竟是低调又有才华的语言大家,不但把自己家乡的方言说得好,通33种汉语方言,还精通8种外国语言,不但被好多国人误以为是当地的老乡,有时候竟然被外国人也误以为是老乡!关键这还不算,赵元任先生不仅文科好,理科竟然也有很精通的,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全才型学者。

比上不足,比下也没有富余……

现在城市化的演变,很多人成为城市的新居民,为了交流方便也是逐渐放下了自己的方言。有的学者又开始提倡,在说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方言,不然有些方言消失了也就不好恢复了。嗯,尽力吧。

于淑红,女,文学爱好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