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

1“上古神兽”与便携耳放回顶部

【PConline 资讯】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耳机更加需要好的耳放。相信很多耳机发烧友都知道耳放这个东西,没有耳放,就算给你一个天价的耳机也是白搭。耳放,其实就是耳机放大器,是用于驱动耳机工作的一类特殊放大器。随着越来越多驱动大阻抗耳机的需要,耳放成为了目前众多音频厂商都在挖掘潜力市场。经过近80年的发展,耳放到现在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耳放的前世与今生吧!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1)

耳放(Headphone Amplifier) 连接在耳机与音源之间,起到发挥耳机实力作用。耳机放大器是为耳机专门设计的功率放大器,主要用于推动中高端的高阻抗耳机。比较常见的耳放,存在于手机、MP3、MP4播放器、便携式CD、MD唱机中,甚至是计算机板载声卡的各类简易音频驱动电路,可以看作是通用类型的耳放,其基本用途以驱动耳机发声或连接下一级的音频设备为目的。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2)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3)

传统耳放老大粗

说起世界上第一个耳放,不得不提历史上第一只高保真耳机。时间回到1937年的8月,人类历史上第一只真正意义的高保真耳机——拜亚动力的DT48,耳放就伴随着耳机的出现而诞生了,但耳放在当时却是那么的鲜为人知。直到20世纪末,由德国森海塞尔研发的奥菲斯静电耳机系统,江湖人称“大奥”(售价近20万的“怪物”),其用于驱动HE 90的HEV90电子管耳机放大器可谓是耳放中“一鸣惊人”的大作。据说很多人听了“大奥”声音之后,都纷纷表示今生也“不枉此行”了。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4)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5)

便携耳放体积“大缩水”

在过去,由于耳放体积太大,无法满足便携化的需要。于是便携耳放就出现了,不得不提就是RA-1耳放了,它由美国大名鼎鼎的GRADO歌德设计,秉持“简为佳”这种音响设计思想的精髓。事实上,这个RA-1耳放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装置,整个电路板只有十三个元件。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6)

Sound Blaster E 系列

随着iphone等移动音源的出现,便携化的潮流更是越演越烈。或许是看到了越来越多驱动高阻抗耳机的需要,作为PC多媒体声卡类的巨头,新加坡厂商创新在去年开辟了新的Sound Blaster产品线 Sound Blaster E 系列。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7)

E1重量仅为22克

其中入门级便携耳放E1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造型设计上变得更加合理,体积小巧,重量仅有22克,机身的播放控制按钮更是优化了操作体验。最重要的是它驱动力强,最高能推动600欧的耳机,可谓是“小身材,大能量”。

耳放小知识:一般来说,便携式耳放比较功耗和小体积,往往是配合移动音源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性能大多会有一定的折扣。高端耳放一般为台式结构,因为元器件和电路结构的选用比较自由,相应能获得更加好的性能。当然,体积大,性能强并非是必然。某些小块头的耳放,性能也不错,跟大块头相比也不处下风。

2回顶部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8)

在去年,越来越多的音频厂商也开始在耳放领域发力,便携耳放不仅质量上有相应的提升,而且也加入了更加多的功能,连蓝牙的便携耳放也相继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是,创新推出的3款耳放中的2款都是无线便携耳放:包括进阶蓝牙版本的是E3和最高发烧级别的E5。E3的重量只有44克,体积只有手掌的一半,它更是将便携化的革命进行到底。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9)

耳放用MicroUSB数据线连接到电脑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10)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便携耳放除了有耳放功能外,还有外置声卡功能。市场中不少的耳放可以通过MicroUSB接口连接到电脑,作为电脑的外置声卡使用,取代笔记本或者某些声卡使用,提升笔记本电脑音频输出的质量,而且USB外置声卡的基本功能一般免驱,即插即用。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11)

控制软件

当然,如果拿耳放来作为一款声卡使用,也需要有相响应的调教功能。很多厂商也定制了相应的调音设置软件,让消费者可以对均衡器、混音器等进行设置,获得更加个性化的需要。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12)

NFC连接Sound Blaster E3

在易用性和使用的广泛性上,创新等厂商的便携耳放都做得不错。相信在以后,无线、耳放声卡两用的情况将会是一种发展趋势。

耳机有必要耳放么(回顾那些年我们忽略的耳放)(13)

总结:回看耳放这么多年的发展,耳放都是一直扮演着耳机助手的角色出现的,在如今移动音源大行其道的今天,耳放也被赋予的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使命。但毫无疑问的,音频厂商还应该更加努力地提升便携耳放的品质,让我们耳朵获得更好的听音效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