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有哪三个层次 王忠明读懂三个敬畏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畏理念,古圣先贤洞识人心,留下了诸多警世名言例如,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又如,孔夫子亦云:“君子敬畏有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类四大轴心文明,何以仅存中华一脉,且生生不息?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助于有所“敬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有哪三个层次 王忠明读懂三个敬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有哪三个层次 王忠明读懂三个敬畏

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有哪三个层次 王忠明读懂三个敬畏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畏理念,古圣先贤洞识人心,留下了诸多警世名言。例如,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又如,孔夫子亦云:“君子敬畏有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人类四大轴心文明,何以仅存中华一脉,且生生不息?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助于有所“敬畏”。

  2019年,即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有部献礼片叫《中国机长》。影片末尾,一架千疮百孔的民航客机终于穿越皑皑雪山与翻卷气流,突破人类身心极限,满载着119名乘客和9名乘务人员,平稳地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全体人员安然无恙。这样的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事件,在全球民航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它从“根本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呢?扮演机长的演员张涵予用极富磁性的声音道出其中的奥秘,竟然也是“三个敬畏”,即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这符合机长刘传健(即“中国机长”)的成长经历,同时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切奇迹的创造,其实都离不开“敬畏”二字。而无论敬畏什么,只要是基于自律,或强化自律,就自有价值,就能绽放出生命之光。

  有意思的是,2021年春节前笔者参加央视《对话》栏目的迎新会,听有位商界才俊发言,其中他将自己的创业感悟也概括为“三个敬畏”,即“敬畏时间、敬畏边界、敬畏企业家”。他曾任国内一家知名大企业的高管,年薪不菲,后毅然自主创办孵化工场,几年栉风沐雨,发现自己原本存在着往常未觉但亟待补齐的不少短板,深知时间不饶人、边界约制人,深知企业家是一种高门槛的市场分工,决不是什么人想当就可以当的。他的切身体会,深得在场企业家们的共鸣。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2021年岁末年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这“三个敬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提出来的,其意义和分量尤为不同寻常,故在与会全体领导干部中及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何以“敬畏历史”?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试金石。赫胥黎有句名言:“人们并不会从历史上得到很多教训,这是历史给我们的重要教训。”历史是一种过往,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历史也是记录、也是痕迹,谁都抹杀不了、掩饰不住。因此,追求“历史正确”,应是许多历史人物给予我们现代人的重要启示及教训。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因握有权力,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少数”,其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社会安定,故更要有历史观念、历史意识,更要本着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时间的检验,“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自觉躬行谆谆告诫的“慎重决策、慎重用权”,绝不可搞一时光鲜、搞“有权任性”、搞短期行为(或简单化、乱作为,或不担当、不作为),以致最终被时代和历史所抛弃、所淘汰。

  何以“敬畏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能使人开阔视野、平心静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多次指出,“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和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惊叹中国的墨家文化“具有奇特的现代气味”;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也坦言“到达良知的境界,将良知付诸实践,就是我所有事业成功的最大原因。这是我从中国的典籍中最早学到的智慧”。世人认同如此,国人更应自信。而文化自信,只能来自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前,领导干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低下身段、高山仰止,如饥似渴地汲取其精华,绝不可漫不经心,侮慢复冷落,使决策事项等流于浅薄、失之粗陋,见不着中华文化深蕴的天理大道精气神而落败。

  何以“敬畏生态”?因为生态是人类在地球家园赖以生存的重要有机构成。正如2021年6月8日考察青海时所强调的那样,“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生态”一词源自古希腊,本意即指“家”“家园”或“生存环境”。从全球看,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国,也警示人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对生态环境不可有任何轻侮态度。而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仅要顺应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新潮流,还必须始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谓生态文明,其本质就是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国之大者”!为此,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确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之理念,将山山水水乃至一草一木都视若生命,致力实现“双碳”目标不打折,精心建设“美丽中国”,绝不可继续以搞建设、保增长为名而罔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任由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或恶化态势,造成“国土之伤、民生之痛”,既损害当代,又遗祸后世。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固然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也掩盖或留下了诸多至今仍未遏止或者尚未根除的问题——实质上都与缺乏敬畏心有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乱铺摊子、滥上项目、花了财政花银行(将银行当作提款机)、累积地方债务风险、“新官不理旧账”、不善待民企(包括任意拖欠、乱收费),以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习惯作表面数字文章,甚至高压反腐下仍不收手、小官大贪等等……。没有敬畏,就没有自律(节制),就难保良知清澈,如此岂可当得上利民为民之好官?因此,无论是对治先前的“野蛮生长”,还是缓解当下的“三重压力”,各级领导干部都应主动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纳入“三个敬畏”的意识轨道上,正确处理好与历史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生态的关系,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人民之心为心,谦逊好德,居安思危,以无负于新时代新要求!

  还应高度重视的是,《求是》杂志最近发表重要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其中特别强调年轻干部“首先要有敬畏心”,指出“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又是“三个敬畏”!今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又谆谆嘱咐“要守住权力关,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可见,“敬畏”二字的分量有多重!而广义地说,不仅领导干部要知敬畏,民营企业也要知敬畏,全社会都要知敬畏。因为,知敬畏,就是知人生、知规律、知长治久安、知行稳致远……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