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

※湖州名群之二•文化群星

1913年至1917年期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集结地,当时的代理校长是湖州人胡仁源,湖州籍的教授有俞同奎、章鸿钊、崔适、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钱稻孙八位。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后,又有朱家骅、沈迈士、徐森玉进入北大任教授,而当时北大总共只有28位教授。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1)

在北大历史上,曾有“一钱二周三沈”之说。“一钱”是指湖州钱玄同,“二周”是指绍兴的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三沈”则是湖州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沈氏三兄弟。可见湖州人在北大的影响力。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编陈独秀。1917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因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迁往北京,并成立了新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八人中,就有钱玄同和沈尹默二位湖州人。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2)

民国时期的北大教授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是湖州德清人,国学大师俞樾的曾孙。

现代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是湖州南浔人。

第一任故宫博物馆馆长,国务院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博物馆馆长,被周总理称为“国精度”的徐森玉,是湖州菱湖人。

群星璀璨,无法一一点数。在近现代文化界,湖州人才辈出。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3)

湖州城景

【链接之一: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自称“疑古玄同”,湖州南门外鲍山村人,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将,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字音韵学家。

鲍山钱家是名门望族,其叔父钱振常是帝师翁同歙的女婿,也是大教育家蔡元培的老师。其兄长钱恂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外交家之一,还是中国最早全家出国留学的家庭。1909年回国暂借湖州潜园居住,并一度代理湖州中学校长。当时钱玄同也在湖州中学任国文老师。1913年,钱玄同因钱恂就任大总统府顾问而随到北京,继而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猛将。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4)

钱玄同

在钱玄同一生中,有两件事颇为有趣:一是为了使别人对新文化运动引起注意,他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钱化名“王敬轩”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则撰文对之反驳,一时引起社会的关注;二是钱玄同与周树人同时留日,又同在章太炎门下。当时周树人还沉湎于古史钩沉和碑帖研究,钱怂恿他写小说,周因此写成了著名的《狂人日记》,并第一次用了“鲁迅”的笔名。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5)

钱玄同和鲁迅

钱玄同一生都致力于白话文的推广,早在1906年去日本留学前,就编过《湖州白话报》。他所参与和主编的《国音字典》和《国音常用字汇》成了民国时期全国标准读音的根据。他于1934年编写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共2200多字,被采用的有324个字,这是中国第一批被政府公布的简化字。

钱玄同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的父亲。

【链接之二:沈尹默

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学术奇迹,也是我国传统“一门数杰”人才佳话的延续。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6)

沈氏三兄弟

沈氏三兄弟以沈尹默知名度最高。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大家。沈氏一门,祖籍湖州。

沈尹默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抗战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7)

沈尹默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评价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1949年后,沈尹默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8)

沈尹默书法

【链接之三:徐迟

徐迟(1914-1996),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

他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9)

徐迟

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叙写细腻,稍趋明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民国时期北大教授有哪些(北京大学总共有28位教授)(10)

徐迟文集

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

【陈少非作品/《湖州名片》连载之三十四,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