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愚公移山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学解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愚公移山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学解读(1)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愚公移山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学解读(2)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愚公移山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学解读(3)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愚公移山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学解读(4)

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愚公移山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教学解读(5)

一、选文特点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全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便率领几人立即行动,这是情节的开端。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为此段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文章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愚公移山》之所以能一直受到教材编者的青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与其深刻内涵、艺术特色息息相关。

1.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愚公移山》的故事简单,但通过山人关系的比较,愚公和智叟的辩论产生矛盾,从而显示情节复杂性,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盾的情节并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方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2.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一是用对比塑造人物。作者把故事的主角取名为愚公,配角取名为智叟,“愚”和“智”在字面上的意思就形成了对比。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再用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来突出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一愚一智,对比鲜明,在对比中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二是用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全文愚公语言仅有两处,一处是与家人商量移山的时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愚公移山的目标明确。第二处是他与智叟进行辩论的时候,字字如撞击出的火星,句句似利剑,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展现出了一个有魅力、有决心而又和蔼可亲的愚公。

3.深刻内涵给人启迪。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既要胸怀大志,又要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另外,愚公在批驳山人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换的道理。

二、单元定位

本文安排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说都与人的品格、意志、情趣、情怀、抱负有关。本文讲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展现的聪明、智慧、坚韧、执着精神历来被传颂,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本文在人物对话的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的使用,重点实虚词的辨析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好材料。

三、学习目标

正如前文所述,本文巧妙地先从人力与两山对比展示愚公之愚,再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有力驳斥情节,由表及里的塑造了愚公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另外,鲜明的对比,传神的语言,让人物跃然纸上。这些独特之处蕴含着极大的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本文的学习目标也由此产生和确定。

1.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本单元导读明确提出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本文的故事情节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学习重点应该是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句,积累文言词汇。同时教师和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大意。

2.能结合诵读加深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本文的人物语言非常生动,反映了人物的态度、心理、性格,可通过反复诵读加以揣摩,在揣摩语气的朗读中,引导学生读出词意,读出情意,读出深意。学生通过文字感受情感,通过朗读加深对情感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3.能结合文本内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判断力。本文是一则寓言,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其寓意。学生质疑探究可以自由,但要合情合理,不能盲目求新,言必有据,这既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是语文思维、语文训练的要求。

四、学习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式。结合学习目标,本文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愚公移山》故事广为流传,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学生可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自能力。寓意理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利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五、学习过程

结合本文的文本特点、学习目标、课型特点等,本文的学习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调动学生积累,感受预言魅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文学题材。从小到大,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寓言故事,教师可以从回顾此前学过或学生课外可能读过的其他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引出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回顾。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太准确,教师不必过多讲解,为下面对寓言故事特点的学习埋下伏笔。随后,教师导入课文的学习。

2.读准课文,疏通文本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注释与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读音问题,然后采用指读、男女生分开读等方式读课文,师生交流,从而进一步读准字音。由于这个故事的大致的情节学生一般都比较熟悉,教师通过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适时讲解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所提问题如下

(1)北山愚公多少岁?

(2)所宜何山,其大小如何?

(3)有多少人参加移山?

(4)对愚公移山,有人反对吗?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找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倍感枯燥。

3.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教师让学生围绕“愚”字组词,明确愚公从字面上理解为愚蠢的老人。然后老师泛读课文,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其 “愚蠢”的语句。学生交流,教师顺势归纳出愚公移山的困难:山高、年迈、路遥等。教师由文中还有一位老人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到智叟,结合文中至叟的语言,引导学生咀嚼语言分析,作者用倒装、反问、夸张等方法表现出自叟对愚公移山的嘲笑。个性化的语言是进行朗读指导的好素材。于是,老师围绕智叟的语言,通过指读、互评、再读等形式,让学生不仅品出人物,更要读出人物。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品味出智叟的智体现在能认清自我,着眼眼前。

4.分析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教师围绕作者对两位老人的称呼,让学生发现作者对愚公的尊敬,于是设置悬念,为什么作者对愚公更加尊敬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男女生分开朗读,点燃了学生对愚公形象的分析。文中的愚公的形象是丰满的、立体的,教师发起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全面概括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发现愚公是一个造福大众、不畏困难、敢于实践、坚持不懈、具有发展眼光的形象。如何将“愚”转换到“不愚”?教师利用讲解智的内涵,让学生发现智慧与美德密不可分。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写下对愚公是一位智者的理解。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度解读,最后将愚公的智与智叟的智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愚公放眼未来,敢于实践,是大智慧,智叟着眼自我,认清现实,是小聪明,引导学生对智的理解从表及理层层推进。

5.课外拓展。最后结合本文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根据积累,结合上一个教学环节对质的深刻理解,全班交流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你还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在交流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文本的价值。

六、评价总结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评价,梳理本课所得。作为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既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又有生刻的多元寓意。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寓言的特点做一个总体梳理。

1.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2.运用了对比,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3.深刻寓意,给人启迪。

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列子中的寓言故事,感受中国传统经典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