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与国家安全态势(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与治理)

光明网讯(记者 刘梦甜)10月29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承办的“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线上线下300余名师生与会,并就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变局与国家安全态势(大变局下的国家安全与治理)(1)

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安全”被置于显要位置,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独立撰写,被提升到事关“民族复兴的根基”的高度予以阐述,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判断和对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统筹考量,具有时代性、进步性和世界性意义。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过去十年中国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能否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将是下个阶段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报告关于国家安全的专门论述,为我们的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明确了目标和定位,规定了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搭建了以政治学为基础,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优势学科深度参与的高层次交叉创新科研基地与智库平台,下一步要更加积极培育“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积极投身“国家安全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发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独特优势,研究探索新时代国家安全与治理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原副院长唐永胜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建设发生了巨大变革,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发展迅猛。学科建设、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要为国家安全实践提供充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要避免学科建设破碎化的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教授认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都与经济安全相关。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我国应当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格局,建立保证口粮安全、确保能源供应、防范金融风险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上午的主题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指出,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然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思路,将中国定位为更严峻的竞争对手。2022年中美关系受到众多重大事态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和佩洛西窜访台湾加剧了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外交学院副校长高飞教授认为,如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全球性挑战增加,技术对全球治理影响突显。世界格局呈现出从“后霸权时代”走向“二元态势”,后冷战时代“和平红利”逐渐消失,国际规则体系之间的竞争将成为国际秩序重建核心等三大趋势。百年大变局也为中国提供了机遇,中国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强国,有机会在新的国际秩序重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高程教授指出,在大国竞争中,国家倾向寻求将经济问题安全化,因而需要对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和意义作进一步认识和分析。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陶坚教授认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要认清压力并借鉴经验。美国的国家安全学强调实用主义精神,重视跨学科与交叉性,整合安全部门与高校协调推进,立足学科专业的梯次设置,要求学科建设直接服务于实务部门。中国在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来自美国的压力,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切实推动学科建设取得成果。

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教授指出,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增加了我国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需要针对不同变化趋势做出相应应对策略。

郑州大学国家安全学科带头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教授认为,算法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算法是信息的权力关系,国家实力决定了算法实力。并且算法在虚拟空间中没有边界,霸权国可以借此定向传播虚假信息,通过舆情分析和信息靶向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塑造算法的国际霸权。中国可以通过增强信息技术能力和参与制定国际算法规制削减算法霸权。

在上午主题研讨结束后,本次国家安全与治理研讨会设置了“国家安全与治理系列研究报告”发布会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梁怀新、刘博文、严展宇和李宏洲分别介绍了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报告题目为《数字化时代美国对外“污名化”战略》《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数字时代美国对外意识形态渗透策略》《美国混合战中前沿信息技术应用》。外交学院陈志瑞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李丽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庄俊举副编审对报告作点评。

在下午上半场的主题研讨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认为,国家安全可以从“统筹内外安全,但更加重视内部安全”“统筹各领域安全,以政治安全作为根本”“统筹动态安全,建设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从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建设来看,要对国家安全涉及的重大议题,特别是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聚焦;要对如何培养、怎么开展培养人才工作进行跟进;要加强反思西方理论、针对中国本土问题的创新性研究。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肖晞教授指出,国家安全学的本体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基础理论急需夯实。一方面要发展国家安全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体系。国家安全学作为交叉学科,现阶段要聚焦重大问题,研究范式上注重整体论。在学科体系建设上要做到先找准方向,凝练学科关键性的问题,打破学科壁垒,探索源理论,形成新的学科范式,最终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吴昊教授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的首要考虑,安全利益永远是第一利益。应该深刻理解时代的差异性,既要理解安全概念的外延也要衡量其内核。中国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国家安全的主题和国际局势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因而把安全放在更突出和重要的位置统筹安全与发展。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指出,安全的概念指客观上没有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要把党的安全、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主体。同时避免泛化安全问题,国家安全的内部化问题要依靠制度进行解决,国家安全的外部化问题要依靠国际协调。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明进教授认为,欧盟在技术创新层面存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增强了欧盟的不安全感。欧盟决定提出基于开放性的自主欧盟科技政策,包括辨别关键战略性技术领域、打造闭环价值链和安全链、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性转化等技术民族主义战略布局。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孙震海研究员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是综合安全,不能仅仅把国家当作整体对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人群都应该进行区分。要注意到有关国家内部不同势力态度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昭宇研究员认为,国家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一种状态,是国家层面人的安全,是国际事务稳定性在国内的体现。国家安全是国内各社会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程度,是权力、机会、规范的和谐。安全关切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对安全的追求要规范其限度,并注意安全关切是否符合时代潮流和自身条件。

在上半场的评议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外交学院陈志瑞教授分别作点评发言。

在下午的下半场研讨环节中,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专家、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原司长洪晓东指出,我们要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因此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不能将经济问题过度政治化。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罗英杰教授认为,国际安全问题已经深刻改变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周边安全问题复杂敏感,域外大国试图介入我国周边的安全事务,我国维护国家周边安全的难度增加。周边安全的影响已经不限于政治方面,而是包含了经济、科技、政治等多方面影响。我们要重视安全,但不能变成安全的孤岛。要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副编审指出,国家安全研究应该有全球视野,要加强对国家安全议题的挖掘,对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安全研究进行跟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基础,探索中国的国家安全学理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发展要明确学科内涵,厘清学科边界,确立以政治学为依托的学科、范式和方法融合,将国家安全学打造成突破西方话语的契机,助力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教授认为,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中国应当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大财政统筹、优化支柱结构、理清政府市场关系。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刘丰教授指出,尽管美国和盟友之间长期存在经济层面的纠纷,但是经济领域的争端较少影响到安全联盟的稳定。在对国家安全局势进行判断时,要重点区分联盟关系与一般外交关系,认识到安全问题是稳定联盟关系的核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刘斌研究员认为,全球结构性主导权的变迁伴随着大国格局的演进,不能忽视生产性结构性权力的作用。既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陷入兴替思维、避免情绪化思维,要保持战略定力,重新审视经贸关系这一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地位,秉持发展与斗争结合的方式,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统一战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韩娜副教授指出,大国竞争中的舆论博弈既是国家安全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在理论上要加强国家安全与国际传播的交叉研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完善国家安全学的整体性研究思路。

在下半场的评议环节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卫东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郭敏教授分别作点评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在活动最后作总结发言。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