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稽是有名的水码头,水陆通达,四方商贾云集,是古时的茶马盐道。盐商多用牛车运输,牛老后送附近周村宰杀,人称“杀牛周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过去人们不食牛肚腹,称之为“下水”而弃之。相传周村屠夫周天顺将遗弃的牛杂收集洗净捣碎用大锅熬制,为了除腥臊加入香料去味,用当地辣椒、花椒作佐料拌之,以低廉价格卖给当地码头的苦力脚夫食用。另有一种传说,当时苏稽有位擅长中草药的罗姓老中医,怀着济世救人之心,将抛弃的牛杂洗净配以中草药在峨眉河边悬锅烹煮,供脚夫食用。由于没有凳子,很多脚夫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跷在条桌的横条上,吃得满头大汗,大家戏称“吃跷脚儿”。由于“跷脚儿”味道鲜美爽口,肉质脆嫩,也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前来一饱口福,生意越来越好。后来越来越多的苏稽人便在峨眉河两岸的河滩上埋锅煮牛杂,摆起汤锅摊,我们称之为“跷脚牛肉”。“跷脚牛肉”作为苏稽特有的美食在民间流传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跷脚牛肉制作工序非常考究,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和发扬,食材已由过去的牛杂发展为“全牛席”,辅料增加了二十多种,形成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脆嫩的特色。同时它散寒止咳的药膳功能和“以脏补脏”的中医原理,也成为一道有名的药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口口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苏稽跷脚牛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乐山特有的一张文化名片,先后登上了央视四台“走遍中国”----古镇“苏稽跷脚牛肉”、 央视七台“乡土”栏目“走进乐山----之辣的味道”以及“远方的家”“生活早知道”“生财有道”等栏目,蜚声海内外,很多跷脚牛肉店已经成为外地客人到乐山的网红打卡店,也是很多美食爱好者来乐山旅游的目的。吃在四川,味在乐山。吃跷脚儿味在苏稽。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参考《嘉州非遗》

(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