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清朝摄影师(美华人摄影师50年跟拍海外移民)

【讯】50年来,摄影家刘博智在全球追寻和拍摄一群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影像“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近日在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开展这是摄影家刘博智50年来的影像成果首次全面梳理,精选400余件作品,分为两部分展出:一部分是“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人文”故事,分别按流散的不同地域分为北美、南美(古巴为主)、东南亚与本土中国对比展出,既有历史与空间的宏阔性,又讲述了个体生命故事展览历时两年打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美国清朝摄影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美国清朝摄影师(美华人摄影师50年跟拍海外移民)

美国清朝摄影师

【讯】50年来,摄影家刘博智在全球追寻和拍摄一群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影像。“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近日在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开展。这是摄影家刘博智50年来的影像成果首次全面梳理,精选400余件作品,分为两部分展出:一部分是“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人文”故事,分别按流散的不同地域分为北美、南美(古巴为主)、东南亚与本土中国对比展出,既有历史与空间的宏阔性,又讲述了个体生命故事。展览历时两年打磨。

犹如海外华侨故事集

广州《南方都市报》6日报道,整个展览像两层精心设计的剧场,从刘博智摄影作品中相对突出、独立,而且有力量的“人像”开始,带出摄影师自身的“移民家庭”故事,从而获得他这一生事业的出发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索和“人为何要离乡”的追问,试图解开“金山梦”的真实内涵;二楼布展则超越了视觉层面,进入一个个血肉清晰的人物故事空间,互相关联,从时间到地域,勾勒出一幅宏阔又具体而微的早期移民及其后裔的生存图景。这些人,多是清朝中后期大移民历史背景中的华工后代。十几万华人劳工曾经一船一船地漂洋过海,九死一生登陆彼岸,像奴隶一样讨生活,一边努力营生、努力赚钱供养家乡的亲人,一边靠着顽强的生命力渐渐扎根,开枝散叶。

刘博智走访了他们的公社、工会、宗亲会、洪门等社会组织,拍摄他们的戏院、报社、药店和各式中西合璧的神龛,甚至存放他们无法归根的遗骨的墓地……一切都是关于华人基因流散漂浮的命运与顽强落地生根的生命力。对于自身身份和族群归属的疑问,一些答案就在里面。

据介绍,多幅大型人像大胆采用了灯箱装置呈现方式,给人不得不直视的冲击和震撼。其中关于古巴人像,刘博智请他们和自己华人祖先的相片合影,没有相片的就将手放在胸前或闭上眼睛,然后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怀想瞬间。

展厅二楼可以说是一个海外华侨故事集。有中国人的继子,没有中国血统,将继父破旧的黑白一寸相片放在钱包里二十几年,提起来便忍不住落泪;有中国人的继女,会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能熟练背诵粤剧歌词,珍藏了好几本几十年前的曲本;有老华侨的古巴妻子说起故去的丈夫,仍赞不绝口——当地几乎所有和华人移民相处或生活过的古巴人,都对他们的勤劳、顾家、乐于助人等中国传统美德称赞有加。

拍摄移民家居细节呈现文化身份认同

策展人黄丽平表示,刘博智的镜头对准的正是这个快被忘记的海外“遗”民,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其实是从未真实看见过的群体。19世纪中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恰逢欧洲殖民大潮,美洲对劳动力迫切需求,华工被以非法买卖的手段向世界输出,其人数之众、历时之久,难以想象。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并不只是穷苦与挣扎,更有顽强、乐观,甚至有生机勃勃的文化之花,以致在当地成为强大的华人文化影响和输出。中国人自古良好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让他们坚持了族群性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些体现在刘博智在各个移民后代家庭中拍摄的各种日常家居细节中。彩瓷、塑料花……这些在我们眼中已经视为“乡俗”“土掉渣”的物品,在他们的家中却是珍贵得如同对故乡和祖辈的思念。

他们保留着中华文化特色的家居细节、清明祭祖、关公崇拜等传统,就是展览中所呈现的“文化身份的认同”,而这种中华文化身份的选择,是“文化基因”下意识的自然选择。

这些被记录的事物所呈现出那种种“过时”的面貌,如同我们回乡时找寻的那些儿时的感觉。只是过去比今时,条件太差;去国比离乡,归途更远,在急速流变的时代中抓住故土文化的冲动,和每个人的情感一脉相通。

50年来镜头始终对准普通人

本次展览学术指导、越众历史影像馆学术委员会代表李媚表示,“刘博智从50年前开始,从自我出发,意识明确地拍摄海外华人的生活。50年,半个世纪!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拍摄一步步地深入。难得的是,他的镜头始终对准了普通人。同时,刘博智不仅仅是一个拍摄者,他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他的拍摄对象的同行者。一个人用50年的时间追踪着这群人的生活,他已经成为这群人的代言者,而不只是一个进入者。

刘博智在摄影展开幕式上说道:“多谢这些唐人(华人)50年来对我的信任。这些唐人故事虽然在外国都展出过,但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故事的仍然是中国人。”

刘博智祖籍广东台山,1950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69年高中毕业后到加拿大求学。1971年到美国就读布鲁克斯摄影学院,并于1975年取得学士学位;1977年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堪萨斯大学教摄影至退休。(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