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教学理念,学而知之与深造自得

#教育听我说#孔子:“学而知之”是他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途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不同的教学理念,学而知之与深造自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不同的教学理念,学而知之与深造自得

不同的教学理念,学而知之与深造自得

#教育听我说#

孔子:“学而知之”是他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1、学、思、行结合。

孔子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学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弗思何以得?”。在论述二者的关系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不主张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就是“君子学以致其道”。这种学、思、行并重的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孔子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因材施教

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孔子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谈话法和观察法,他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和特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72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特殊才能,称为“七十二贤人”。如鼓励平时畏缩不前的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考勇于行动的子路“退之”。施行针对性教学。如同是问仁,对樊迟曰“爱人”;对仲弓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

4、好学与实事求是

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是他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也是求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1、“深造自得”

孟子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求知的主动性、自觉性。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维。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 ,“大体”即“心之官”。因此,人们的学习就应有一个基本要求:“深造自得”。

2、盈科而后进

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逐渐积累的过程,他以流水为例生动地阐明了这个道理。他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

孟子反对学习的时候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他说:“其进锐者,其退速”。急于求成,人为地赶速度,违背学习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反例:揠苗助长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用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

孟轲很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4、专心致志

孟轲以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他以下棋为例生动地说明了“专心致志”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两位大家们的教育教学论断对于当前的教育依然有着启迪作用,以上标注红色的部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在当前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犯的急躁、功利化的思想,真正回归教育的初心,静下心来潜心教学,静下心来认真研读,独立思考,提升自己,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