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

上海人几个聚在一起,要是说到外地人,说不了几句话,多半会有那么一句出现:XXX,真的是拎不清!

首先,“拎不清”是个贬义词,这个没什么好隐瞒的,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还有不同的具体意义,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个褒义词。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上海人和外地人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认识分歧,对相同的事件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而在相对小范围的上海人圈子(没错,在上海,上海人属于小圈子,我没写错),就会形成这样的同质感觉,继而形成这样上海人内部才有的交流……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1)

上海

先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单位在封控之前来了一个江西籍的实习生,上海交大毕业,理论知识扎实,笔头也算过硬,妥妥的高材生,但是这种女孩子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不太会打扮自己。咱们办公室里的姐姐妹妹都踩着刀子一样的高跟鞋,她却只穿了双平底鞋,看上去特别突兀。这里说下,单位是没有硬性的着装要求的,但一定需要是商务打扮,我个人倒没觉得什么,可是很快总经办的人就找我谈话,意思叫我好好管管她,让她不要那么与众不同,记得临走的时候丢下了这么一句话:她也太拎不清了!真以为自己还是在大学里啊!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2)

多少要有一点跟

我后来和小姑娘说了这个事情,我说这其实也不是我们一家公司的要求,更不是上海独特的要求,而是整个商务世界的要求,你总得去适应这个规则,而不是等待规则来适应你。每个人的能力虽然不是体现在踩了多高的高跟鞋上,但是不要刻意保持特殊状态始终是职场生存的关键之处,因为“枪打出头鸟”是不需要瞄准的——目标总会自己待在枪口,只是等待开枪的那一刻……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3)

枪打出头鸟

小姑娘之后的表现,就是上海话里的“拎得清”了:买了双高跟鞋,不高不低的那种,每天穿着西装,也开始画一些淡妆,环境舒适了,她的能力也有了展现的空间,最终虽然没有留在本部,至少还是去了下属的一家公司,算是为留在上海走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4)

留在上海是很多外地学生的梦

着装这件事情,和地域文化确实有比较大的关系。我也发现在上海的一些外地人,着装有时候是把握不住那个度的,要么过于正式,要么过于随意。但是这其中大多数人并无恶意,过于正式往往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重视,过于随意往往是因为觉得关系比较亲密。我觉得虽然有些奇怪,却不太影响我对于这些人的认识。特别是来自北方的男性,性格豪爽的比比皆是,签合同的时候运动装打扮的我也见过好几次,这丝毫不会妨碍我们成为商务伙伴或朋友。事实上,这样的朋友交得也比较让人放心……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5)

签合同时候还是要正式着装比较好

相比工作,生活中“拎不清”的情况更容易造成问题。比如几个女孩子在那里密切私语,你若是长得不像王一博就不要轻易去凑热闹,因为这样就是自找没趣,标准的“拎不清”。再比如,一般轻易不要让同事帮忙工作以外的事情,毕竟大家的关系如果只是同事的话,工作以外的就不是义务范围之内的事情,让别人这么做欠下的就是人情,但是上海人是不太愿意欠人情的,再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是求助他人。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6)

求助

此外,最让上海人觉得外地人“拎不清”的地方在于,很多外地人没有一个“私人空间”这个概念。比如在公共地域手机声外放,比如如入无人之境大声讲电话,比如经常未经同意使用别人的私人物件觉得理所当然,比如夏天满身大汉不知擦洗异味扑鼻却浑然不知……可能我说的这些他们都没觉得什么,可是上海人觉得……至少有些尴尬吧……

上海人对本地人的评价(何为上海人嘴里的)(7)

尴尬

什么事情都是能量守恒的。平时我们对别人说了多少句“拎不清”,现在就会被反射多少句“假精致”和“利己主义”,所以我对此丝毫不以为忤。但是城市的封控总会过去,社会舆论也会有太平下来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外地同事,还真的是一个该去好好琢磨一下的问题:是还是换位思考一下他们的处境,容忍他们的“拎不清”?还是继续把自己的标准放在制高点判断是非?我反正还没有找到答案……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