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

微妙玄达的商先生

镇江的商灵虚先生给我发来私信说:你有一个缺点知道吗?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说得难听点,就是太把自己当“人”看了。我问何以见得?她说你的性格如此,你的文风如此。难道你没读过庄子的《田子方》?还记得孔子见老聃那段话吗?孔子见老子刚洗完头,披头散发地站在门前晾干,木然而立毫无生气。孔子施礼并问其“形同槁木”的缘故,老子说:我之所以形同槁木,是刚才的确在神游万物初始萌生之浑沌虚无之境——形同槁木还是人吗?

我问商先生:这跟我所谓的“自我意识太重”有什么关系呢?商先生说,你就总把自己当“自己看”,不知道“吾丧我”的道理。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1)

孔子见老子

商先生30多岁开始研习《道德经》,如今年过七旬,我们是在湖南常德“隐士林”做义工时认识的。那时候我觉得她深藏若虚,微妙玄达,在我心中,她就是一个“善为道者”,不过,我总感觉他们都有神化老子的倾向。

那些深研《道德经》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日美韩、新马泰的都有,他们白天围坐在一起,写写画画,常常畅谈到深夜,我是做文字的,有自己的工作,所以除非老监院有约,通常我很少参加他们的“晚课”,更不喜欢练功。

但他们都很平和,商先生有着老大姐一般的情怀,总是润物无声,行止端庄,“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从不固执己见,哪怕对方态度过火,她也一如既往地和颜悦色,十分难得。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2)

固执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

有一次,襄阳日报的林先生说:你们黑板上写着“重为轻根,为躁君”明显写错了嘛,“轻”与“重”,“”与“躁”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才符合文法和逻辑,这是老子的原话,老子说“归根曰”,“致虚极,守笃”“不欲以”,“我好而民自富”,“浊以之徐清”,“牝常以胜牡,以为下”等等,“”正是柔弱的体现,也是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并且跟“玄牝”“谷神”的奥妙相匹配,老子强调的就是一个“”字。你们写成“”不是误人吗?

商先生耐着性子等林先生说完,微笑着问道:林兄弟可知道帛书《老子》吗?我们把帛书和传世本放在一起探讨,孰优孰劣,且不管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总是有道理的,存在的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不正是“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道理吗?我们对于新的文献总不能视之不见,那不就把学问做死了吗?我们探讨的是:哪一种版本更容易接受,是否应该兼顾诸版本。而不是版本优劣的问题。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3)

道德经

并且,您所说的“静”字,在帛书里大部分分别是“静”“情”“靓”,出现这些不同,作为道学爱好者,我们不能妄下结论,我们通过比较,会加深我们对老子思想的领悟。这是我们目的。

后来因出版问题,我去襄阳,再次见到林先生。林先生说,那位老大姐太令人佩服了,那天那么攻击她,她都笑脸相迎。他们分明在探讨优劣问题,却说在比较学习,她是怕引起争执啊!林先生说,回家看了帛书,深有感触,认为“清为躁君”的确更容易理解,因为“君王”的确应当保持醒的头脑,所以说“清为躁君”也是对的。并让我转达对老大姐的敬意。

老子本来就不是人,还用得着神化吗?

商先生和浙江萧山的钟先生在《道德经》方面的研究,都是我佩服的人,他们常常跟我说:老子本来就不是人,用得着神化吗?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4)

万物混而为一

佩服归佩服,但一直不敢苟同,尤其是钟先生认为老子是高纬度的智人,至少你别把他当世间的普通人来看,老子往来得妙理,神思通天机,你以俗世之心永远读不懂他。你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卸下你“人”的包袱,来审视我们这个世界,才有一丝可能找到对话老子的机缘。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说我太自视的缘故吧?

说起在湖南常德隐士林的多次辩论,商先生依然不改初衷:你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引用孔子、唐玄宗、李约瑟、海德格尔、卡普拉等人对老子的称赞,为何就不能允许朋友们对老子神圣的顶礼膜拜?一样的赞美,孔子说老子“其犹龙耶”不也是说他不是人吗?老子言“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你为何偏执一方而不能用“中”呢?老子的“无欲观妙,有欲观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天机,你知道吗?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5)

无欲观妙,有欲观噭

读懂“有欲”“无欲”,可破“天机”?

“天机”?老大姐您这不是又往“玄学”上扯吗?

商先生嘿嘿笑了起来:兄弟学《道德经》,是否在于探寻“天机”?为何说个“不可道”的“天道”你乐于接受,换个“可道”的“天机”就排斥?你要不能收受两段好好理解一下“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吧!你要能解透“无欲”“有欲”,也就快远离“自视”了,也就快入门了。

对这两句话,不管对错,我大约可以直接说出它的大意来:

总是从事物的初始萌发时的状态(无)来观想它的生发微妙,总是从事物产生的根源(母)探寻它扩散变化的端倪(徼)或者聆听它扩散变化的声音(噭)。

因为我不敢确定是“徼”还是“噭”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6)

深藏若虚

商先生很快发来语音:“我不敢确定你说的就是对的,但似乎也说不出你错在何处。以我本人从40年来学习《道德经》的直觉来看,我相信这个‘噭’是笔误或通假,因此,我还是倾向于是‘徼’而非‘噭’”。仅供参考,不要轻信。切记:不经反思的轻信是体道的大忌。

试试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效果,且以“神性”的思维领悟老子

商先生说:我们生活于天地之间,又不能远离社会,“人”的属性既是我们应该尊重的,同时也是体道过程中要克服的。所谓尊重,就是人之为人,乃是因缘造化的结果,不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应该顺其自然,尊重天之道的和合运化。

但从宇宙为一的“玄同”角度来看,又必须“闻道者日损”,那就意味着要把“婴儿”以后的社会“所得”全部干净的从身上“修除玄览”,并且永远保持“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解其纷”的状态,杜绝再次被“人”化,从而融入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7)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就是“有”与“无”在人身上的体现,回归本初,从“一二三”的“三”的“有”,返归于“一”的不分离状态的“无”。

我问她:这就是您说我“太自视”有分离的用意所在吗?

她说有此用意。但更主要的是,要跳出“人”的藩篱,就像萧山的钟先生说的那样,不以平视,而是以俯视的视角来审视万物,就如同把老子设定为外星人的用意是一样的,尽管老子不是外星人。

我问她:“世人是因为没有老子的思想纯粹,做不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抟气致柔’,而导致的思维障碍吗?”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8)

致虚极也,守情表也

商先生说:“至虚,极也;守情,表也”只是融入万物的途径,老子意在教人学会“舍得”,舍弃掉“余食赘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学会从宇宙自然中汲取能量和智慧。

老子和他发现的“道”一样永恒,且唯一,是宇宙大法则,世界真理。

所以,我们不妨超越一些,“革命”一些,略带点“神性”的思维,在观想中,不妨把老子当做高纬度的高智者,以“宇宙为一”的思维来看世界,看自己。不然的话,要参透《道德经》,何其难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