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的宝藏传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后)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以至于,在十六国时期,中原之地动荡不安,使得很多人都迁居到了河西走廊一带。

梵净山的宝藏传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后)(1)

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记载:

366年的一天黄昏,有一个乐尊和尚来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看到这里四处皆是沙石,住宿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于是,他拼命赶路,想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处住所。突然间,他一抬头,看到了前方金光闪闪。在黑暗之中,这光亮就像是从千万尊佛身上散发出来的一样。于是,他认为:这是冥冥之中佛祖给他的指示。因此,他用了尽毕生精力,在敦煌地区开凿了近千个佛窟,即:我们后世所说的敦煌莫高窟。

其实,佛家认为,修建佛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从字面理解,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在莫高窟第423窟内,有一片隋代刻制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标题“莫高窟记”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这便是“莫高窟”之名的由来。

梵净山的宝藏传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后)(2)

都知道,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东麓,南枕祁连,襟带西域。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据说,洞窟始凿于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目前洞窟留存492个,彩塑雕像2415尊,壁画45000平方米。

在这片干燥、无趣的沙漠里,这座融合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石窟寺,可谓是沧海中的一粒珍珠。洞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的洞窟有487个,几乎都有壁画和塑像,被认为是莫高窟的主体;北区有248个洞窟,只有少量壁画和塑像;其它的洞窟为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的掩埋之地,当然,还有一些生活区域,区域内有台灯、桌子等生活用具。

此外,各窟大小参差不齐,最大的第16窟面积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面积几乎只能容纳一人。它们一个个镶嵌在南北长约1600米的崖壁上,上下五层,全是洞窟,气势恢弘,场面壮观。直到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莫高窟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梵净山的宝藏传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后)(3)

据相关历史学家的陈述,莫高窟在隋文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然,隋朝仅仅存在了27年,但是,因为隋朝皇帝崇尚佛教,所以,莫高窟在当时发展迅速,其数量和规模都是非常可观的。此外,唐代女皇武则天对佛教的尊崇相比隋朝有过之无不及,使得当时的莫高窟数量达到了千余个。

到了五代时期,民间兴起了修建佛寺的风俗,在河西地区,当地的僧侣开凿了大量的洞窟。元朝时期,丝绸之路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18世纪后,莫高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世纪,西方侵略者深入中国内地后,一个叫王圆的道士,无意间打开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自此之后,莫高窟就遭受了巨大的浩劫,洞窟内的无数经卷、文书、娟秀,被盗窃。

之后,西方无数侵略者都对莫高窟虎视眈眈,据英国目前公布的数字,1914年,英国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劫去的文物达9000余件。而到了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劫走的文物比斯坦因的更具价值,约6000余件。之后的1914到1915年间,俄国人劫走了1万余件佛学资料及壁画。1924年,美国人用特制的胶布剥走了精美壁画26方。甚至,连日本这样的小国,也在1911年掠夺了600件经卷。

由此可见,祖先历经千年才修成的莫高窟,古人视如瑰宝,近代无知的人却如此糟蹋,实在令人痛心。

梵净山的宝藏传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后)(4)

现今,无数仁人志士,自发组织以各种方式让这些文物回家,国家也在倾尽全力追回失窃的国宝,但仍然有大批珍贵的文物流落海外。

虽然,敦煌莫高窟的损失已经无法修补,但是,它仍然代表着敦煌最优秀的文明,代表着中华璀璨的文化。在艺术家眼里,这里是最绚丽的艺术胜地;在考古学家眼里,这里是最辉煌的东方博物馆;在建筑家眼里,这里的建筑艺术堪称精湛至极;在佛家人眼里,这里是一片有着佛光的土地,有着佛的指引,有着最深刻的佛家经义。

总而言之,这块土地集合了人类的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经典,诉说着千年的传奇故事,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值得骄傲和感动的地方。今天,敦煌莫高窟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部门的保护,专门组织专家前往修复。甚至于,甘肃针对敦煌文化,发展了敦煌文创,与各大媒体进行联合,将敦煌通过5G技术搬到了线上。如此一来,敦煌的文物遗迹,就可以更好的保存了。

梵净山的宝藏传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后)(5)

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改变敦煌文化日益消损的事实,但至少能从一定程度上将敦煌的文化保存的更为长久。至少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后,哪怕敦煌早已随风而去,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能通过现代技术,看到曾经的敦煌文化及辉煌的艺术,不至于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在千年之后就销声匿迹。

参考资料:

【《莫高窟记》、《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