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讲堂,专家学者解读百年

百年讲堂,专家学者解读百年(1)

旧址南面的大礼堂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 广州市总供图

6月27日,经过整体修缮及展陈提升改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展览开幕,这是贯彻落实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一系列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为引导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对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重要意义、历史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本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同时邀请基层职工代表畅谈参观体会。

用好红色工运文化资源 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访广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尹宏亮

记者:请结合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五周年等背景,谈谈“一劳大”旧址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的意义。

尹宏亮:“一劳大”旧址的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是贯彻落实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一系列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强调,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和广东省、广州市宣传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广州市总工会启动“一劳大”旧址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工作,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更好地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一劳大”旧址的修缮与展陈提升改造是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广州文化强市建设的有力抓手。广东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制定印发的《关于深入贯彻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进一步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广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指导意见。广州市提出着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连片打造革命史迹主题区域,擦亮英雄城市品牌。对“一劳大”旧址进行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有利于推动广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实现城市文明显著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一劳大”旧址的修缮与展陈提升改造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创新实践。工会宣传教育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用好红色工运文化资源,持续深入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在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新时代工运主题教育,把广州的丰富红色工运史迹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做好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拼搏实干、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更好担当起时代赋予工人阶级的历史重任,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

“一劳大”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之路

——访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杨涛

记者:请您谈谈“一劳大”在百年党史和工运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杨涛:1922年5月1日到6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开端,是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构成。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其宣言提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建立民主革命联合战线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对如何进行中国革命的较早的自主探索。会议最终确立:“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应避免卷入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力求各地工会不分党派,团结合作,使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组织。”正是在此方针指导下,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成为中国工运史上第一次超越党派纷争团结全国工人阶级的大会。大会通过了10项决议案,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等决议案,对此后中国工运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者:“一劳大”有多项提案涉及劳动者权益保护,请您重点谈谈自“一劳大”以来,劳动者地位及权益的百年变迁。

杨涛: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10项决议案均涉及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八小时工作制案》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

《八小时工作制案》的提出和通过,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自开始领导工人运动,在保护工人权益方面就注重与国际劳工标准相联系。国际劳工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以国际公约和建议书的形式制定,试图通过提供全球统一的劳动标准来保护劳工权益,主要目的是促进社会正义和国际认可的人权和劳工权利。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批准了28项国际劳工公约,其中包括涉及“核心劳工标准”的8项国际劳工公约中的6项。

可以说,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之路。百年来,随着劳工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劳动法律制度体系的逐步建立,中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日益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社会正在形成崇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劳动最光荣”理念深入人心,劳动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把握大势中 谋划新时代工会工作

——访广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原校长、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易江

记者:“一劳大”在工会实践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易江: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彰显了劳动大会的政治性,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引导中国工人阶级走向全国团结的道路,促进了工会组织的联合,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工人运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翻阅100年前的《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中央对工会政治性定位的伟大意义。“一劳大”旧址的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更好地引导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传承革命先辈“敢为人先”的精神,用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展望党中央擘画的第二个百年愿景,需要我们把握发展大势,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用历史规律的望远镜洞察世界发展的大格局、大趋势,把握工会的历史方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谋划工会的各项工作,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职工心语

参观“一劳大”旧址,我深受教育,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立足平凡岗位,建功新时代。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冯文虎

参观“一劳大”,我切身感受到百年之前革命先驱们的赤子之心,并被信仰的力量所感动、感染。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大学老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名师带高徒”的形式加强技能创新和技艺传承,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吴静

“一劳大”旧址收集了大量工人运动历史资料,能看出展览的用心。其中,我对八小时工作制的印象尤其深刻:八小时工作制沿用至今,影响深远。首次看到这段历史的文稿材料,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工人的凝聚力,值得新时代产业工人学习。

——广汽本田职工何滢滢

参观修缮一新的“一劳大”旧址,让港澳青年直观感受与认识到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历史,更激励了穗港澳青年自觉承担起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不忘初心,继续奋勇向前。

——香港青年职工叶文龙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彭新启 马大为 通讯员罗瑞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