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第一卷第三章读后感(人性简史-第八章分裂动荡)

在中国的五代十国及两宋、元朝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势力空前膨胀,与世俗政权之间既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在神圣罗马帝国,基督教甚至一度占据上风,主导了反抗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的十字军东征与此同时,欧洲文明进一步分化,法兰西卡佩王朝、英格兰诺曼王朝、基辅罗斯逐渐兴起,东罗马帝国日渐衰亡中亚的塞尔柱帝国和花剌子模交替称霸东北亚的朝鲜进入高丽王朝时期,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时代,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文明初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人性论第一卷第三章读后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性论第一卷第三章读后感(人性简史-第八章分裂动荡)

人性论第一卷第三章读后感

第二节 分化与纷争

在中国的五代十国及两宋、元朝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势力空前膨胀,与世俗政权之间既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在神圣罗马帝国,基督教甚至一度占据上风,主导了反抗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的十字军东征。与此同时,欧洲文明进一步分化,法兰西卡佩王朝、英格兰诺曼王朝、基辅罗斯逐渐兴起,东罗马帝国日渐衰亡。中亚的塞尔柱帝国和花剌子模交替称霸。东北亚的朝鲜进入高丽王朝时期,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时代,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文明初显。

1.神圣罗马帝国

在欧洲历史中,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基督教一直在欧洲的世俗政权中发挥重要影响。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影响日渐式微的形势下,西欧兴起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与罗马天主教相互利用,罗马教皇可以为国王创造更多的威望,但也需要国王为其提供保护。当然,双方也经常因利益纷争出现矛盾。

卡诺莎悔罪。自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使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一分为三之后,西、中、东三个法兰克王国便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911年,东法兰克王国最大的公国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一世被推选为国王,他死后儿子奥托一世继位,对内平息叛乱,对外积极扩张,推动东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西欧最强的国家。961年,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在奥托一世的支援下,镇压了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叛乱,吞并了伦巴底国家。962年2月,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从此东法兰克王国继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王国之后,正式承接了罗马帝国的皇帝桂冠,东法兰克王国也开始向德意志王国转变。但是,奥托一世不久便废黜了不满其控制的约翰十二世,改立利奥八世为教皇,并与新任教皇签订了《奥托特权协定》,确定了教皇绝对效忠皇帝,教皇继承人选由皇帝决定,皇帝保卫教皇等规定,此协定开创了由君主确立教皇继承人选的先例,承认了君权大于神权。

自东欧的东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希腊正教便与依附于德意志王国的罗马公教的矛盾越来越大。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弥格耳·赛鲁为了脱离西方的罗马公教,做东方的教宗,关闭了在东方的所有拉丁礼教堂,同时致函罗马教宗,质问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罗马教皇派出了协调团缓和矛盾,却因弥格耳执意扩大对立而收效甚微。1054年7月,罗马公教的亨拜等人强烈抗议弥格耳的顽固态度,并将开除弥格耳等人教籍的判书放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台上。弥格耳收到诏书后当众烧毁,更以基督教正统的唯一代表自居。之后,双方又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天主教(罗马公教)和东正教(希腊正教)。

奥托一世死后,德意志王国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又开始白热化。亨利四世继位后,他因1075年秋插手米兰主教的选举争端,遭到了教皇的反对。1076年1月,亨利召集德意志主教们开会,致使大多数主教宣布不再服从教皇,并强调亨利四世作为“主的受膏者”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针锋相对,在四旬斋宗教会议上宣布对德意志的主教们施行绝罚,宣布罢黜亨利四世并对他也下达了绝罚令,还解除了臣民对他的誓约。不久,教皇还成功离间了亨利四世与主教们之间的默契关系,挑动萨克森反对派及不满国王的德意志诸侯们商讨选举新国王的计划。1077年1月,为了阻止教皇前来德意志与地方领主勾结,亨利四世不顾路途危险,提前先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罗马。教皇得知亨利四世已越过阿尔卑斯山,为审慎和保险起见,避免他与反对自己专权的罗马伦巴第贵族势力的联合,也决定前往托斯卡纳伯爵夫人马蒂尔达位于卡诺莎的城堡相见。

然而,亨利四世首先想的是阻止教皇去德意志与领主勾结,所以没有理会罗马伦巴第贵族想要更换一个更为顺从的教皇的愿望。为此,亨利四世急切地希望向教皇忏悔,以换取教皇的谅解,恢复他在德意志的统治权威。亨利四世到达卡诺莎城堡后,身披麻毡,双脚赤裸,在风雪中等候许久。此时,教皇的处境也很尴尬,如果听任亨利四世独断专行,那么他将再无力制之;如果拒绝他的忏悔,则可能遭致报复,而自己得不到教众特别是伦巴第贵族的支持。三天之后,教皇做了让步,给了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亨利四世承诺,尊重教皇对他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的裁决,并保证在德意志王国内将不再兴刀兵。然后,亨利四世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形,接受了教皇的宽赦。

卡诺莎悔罪后,罗马教皇虽然认可了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但也狠狠地羞辱了他一番。德意志的领主们认为,教皇恢复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是对他们的背叛,因此不再把教皇视作自己的盟友。伦巴第的贵族们也认为,亨利四世未能保护教会免遭野心勃勃的格里高利七世的荼毒,却遭受了一次严重羞辱,是得不偿失。

有德意志学者认为,“卡诺莎的那几日”是“我们民族的王权最丢脸的时刻,每个正道的德国人一想起来就会羞愧脸红。”也有人认为,卡诺莎是王权的一次“政治凯旋”,亨利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迫使教皇迈出了本不该迈的一步。总之,不管怎样,卡诺莎始终是王权遭受的一次沉重打击,而且国王和教皇都将卡诺莎视为污点。

亨利四世在重新得到百姓的支持后,开始讨伐领主们的叛乱,砍下了领主们新立的国王鲁道夫的一只手。当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认识到已无法牵制这位德意志的国王后,便再次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破门律),亨利四世也毫不示弱,宣布废黜教皇,并任命一名敌对教皇的克莱芒三世为新教皇,随即于1084年率大军进军罗马,在那里接受了克莱芒三世的加冕。格列高利七世弃城南逃,后寻求诺曼人的支援,谁知引狼入室,罗马被洗劫一空,自己也在流亡中死去。

十字军东征。格列高利七世死后,乌尔班二世当选教皇,他利用基督教与德意志王国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坚持教权至上理论,反对世俗王权任命神职,联合教派各方力量击败亨利四世扶植的伪教皇克莱芒三世及其党羽。同时联络德意志境内反对亨利四世的领主贵族,并利用继位问题挑拨亨利之子康拉德背叛了他的父亲,而与教皇结盟。1096年,乌尔班二世最终打败克莱芒三世,返回到罗马,在拉特兰宫召开宗教会议把敌对派全部革除教籍,全力推行“教权至上”的克吕尼改革。他还利用各国皇室的内部矛盾,纵横捭阖,先后迫使法国、英国以及南欧各小国推进克吕尼改革。

此时,因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频繁进攻君士坦丁堡,深陷危机的东罗马帝国便向西欧各国和罗马教皇求救,并对以往东西方教派之间的争端深表歉意,希望教皇以全基督教会首领的身份派兵解救东罗马帝国及东方基督徒,并提出东西教会合并,由教皇统一领导的要求。为实现个人的更大野心,教皇乌尔班二世接受了东罗马帝国的请求。

在中世纪,西欧各国领主盛行长子继承制,导致其他儿子成为了无地骑士,他们入不敷出,只能以服军役和打劫商旅为生,并热衷于出征异乡。西欧的城市商人为了巩固地中海东部的商业阵地,也支持领主向外扩张。不久,西欧很多国家接连发生灾荒,各阶层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来缓解危机,获得新的幸福。但是,西欧各国之间如同一盘散沙,谁也无力组织一支统一的军事力量去东征,而乌尔班二世统治下的罗马天主教作为国际神权政治的中心,不仅具有一般领主向外扩张的野心,而且还有吞并东正教以及迫使东方穆斯林改宗的企图。由于东罗马帝国在抵抗塞尔柱人的侵略时一再失利,乌尔班二世便以援助东方教胞为名,成为十字军东征的积极鼓吹者和组织者。

乌尔班二世为此作了一系列的准备,他多次向各地教会和领主们煽动十字军东征,还让向他称臣的土鲁斯伯爵雷蒙带头参加远征。1095年11月28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了宗教会议,吸引力成千上万的骑士和教士,其中有14名大主教、200主教、400多位修道院院长,以及无数平民前来参加。乌尔班二世在会上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以父为名”的著名演说,号召西欧各国君主王侯停止“私战”,都到东方去同穆斯林异教徒斗争,夺回被塞尔柱人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塞尔柱人正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所有等级的人”都必须“迅速起来”,“将这个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他呼吁与会者“登上圣墓的征途”,“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的罪孽就将在那一顷间获得赦免”。

为了驱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参加十字军,他还欺骗说,东方的土地“遍地流乳与蜜”,耶路撒冷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这边所有的不过是忧愁和贫困,那边有的却是欢乐和丰足”。他还说,参加十字军的人,死后直接升天堂,不必在炼狱中受熬炼。无力偿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

教皇激动人心的煽动性演说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狂呼:“天主的意旨是这样!”接着,事先安排好的法国土鲁斯伯爵雷蒙的使者当即出场大声宣布:誓死遵从教皇之命出征。此时,十字军东征的狂热达到了顶峰。

会议还指定1096年8月15日为十字军出征的日期,参加十字军的人及其财产须交由教廷特别“照料”。为了保证十字军顺利出征,会议还规定各国君侯要停战三年。乌尔班二世之后继续在各地游说人们参加十字军,甚至命令各地的修道院院长也动员修道人员随军出征,还说全能的上帝呼吁谋杀犯、强盗、奸淫罪犯、作伪证者和其它各种罪犯出征,从而获得赦罪的好机会。

1096至1099年,为第一次东征。一批由贫苦农民组成的队伍,夹杂着一些无地骑士和亡命之徒最先出征,满怀着对东方世界的向往,承载着帮助东方基督教同胞反抗穆斯林蹂躏的神圣使命出发了,而后法、德、英等国的贵族领主武装10万人也分四路向东方进发。1097年,各路大军在君士坦丁堡会合,旋即进入小亚细亚,占领了塞尔柱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占领耶路撒冷,屠杀了7万余人。据参与此次暴行的十字军长官描述,“在大街小巷和广场上,到处都是血淋淋的人头,到处都堆满人的手脚、四肢,以及无数赤身露体之妇人。”月底,乌尔班二世在罗马去世。十字军在所占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等若干小国,第一次东征结束。

1147至1149年,法兰西路易七世和德意志王国康拉德三世领导了第二次东征,主要目的是夺取塞尔柱人占领的埃德萨,但两军的希望都落了空。

1189至1192年,第三次东征开始,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法兰西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格兰理查一世领导。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的十字军伤亡惨重,法兰西占领了阿克港后返回,只有英格兰在叙利亚取得了一些战果,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但耶路撒冷仍然在穆斯林人的手中。

第三次东征的领导者之一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又称“红胡子”或“巴巴萨罗”,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意志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对意大利进行过6次军事入侵,前3次都获得了胜利,并被罗马教宗尤金三世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155年,罗马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册封他为罗马帝国皇帝。1157年,腓特烈一世又在国家前加上了“神圣”二字,从此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前三次的东征,打乱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使其处境更加困难。12世纪末,东罗马帝国因未能也无力再迎合西方,使得自己也成为了十字军东征的入侵目标。本来是东罗马帝国找来的基督教同宗援军,现在却变成了敌人。

1202至1204年,为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教宗英诺森三世率领由法兰西和意大利贵族组成的军队,发动了第四次东征。因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船费渡海到埃及,十字军便听从了早已垂涎东罗马帝国财富的威尼斯贵族的建议转而攻打扎拉城,又利用东罗马国内的纠纷进攻君士坦丁堡,破城后大肆劫掠并血腥屠城。战后,占领了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公国。

1217至1221年,为第五次东征。出征前,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穆斯林王朝为目标、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但未得到欧洲君主们的支持,他便要求教士鼓动信徒、低层贵族和破落骑士加入十字军。1217年,十字军从阿克港开拔,沿途掳掠,之后攻克了达米埃塔,但在进攻开罗途中,被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去路并被包围,宣告失败。

1228至1229年,第六次东征,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率军攻占了耶路撒冷,但不久又被穆斯林夺回。

1248至1254年,法国路易九世发动了第七次东征,十字军很快攻占了达米埃塔,但军队染上了瘟疫。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被打败,路易九世被俘,后交纳大量赎金才释放他回国。

1270年,第八次东征,法国路易九世率领,在进军突尼斯时爆发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东征无果而终。

1271至1272年,第九次东征,也是十字军的最后一次东征,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因救援路易九世未果,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后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最后一个据点阿卡也于1291年被埃及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灭亡。

总体来说,由于参加者的成分繁杂,目的不一,加上缺乏训练,协同能力差,十字军东征最终失败了。这场持续了近200年的由宗教冲突引发的劫掠战争,宣告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被阿拉伯穆斯林侵略的土地也未能收复。十字军在抢夺了圣地耶路撒冷后,进行了空前的劫掠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统计欧洲因此饿死、冻死、病死、战死者达300万之众。更荒唐的是,第四次东征的对象竟然变成了基督徒自己的同胞国,十字军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大肆烧杀抢掠,使得这座繁荣富庶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罗马教廷在这场战争中大发横财,他们以超低价收购参加东征的教徒的土地家产,十字军抢夺的财宝被络绎不绝地运进了罗马教廷。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十字军的贪婪本性和强盗行径,不仅充分暴露了基督教的欺骗性,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

十字军东征前,欧洲就像一座炼狱,王权衰弱,混战割据,罗马教皇的权威却空前强盛,基督教甚至实现了对西欧的神权大一统,以致教皇英诺森三世曾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然而,十字军东征后,罗马教会及教皇的威望一路千丈,特别是十字军的贪婪和暴虐,让许多欧洲人对天主教的信仰出现了质疑,加上大量信仰基督教的狂热分子战死,让教皇的支持力量大大削弱。

十字军东征也是一个起点,它将欧洲的旅行者和商人与同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来,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在遭到十字军的洗劫后,东罗马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名存实亡。意大利则成为了十字军东征最大的赢家,其北部城市取代了东罗马帝国在商业上的垄断地位,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推动意大利迅速走向了繁荣,继而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由于皇帝基本上都来自势力强大的日耳曼等五大部落公爵,而且他们登基后一般都会寻求罗马教廷的支持,因而基本维持了帝国的稳定。在十字军东征后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日渐衰落。

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由于他将统治重心转移至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大部分时间他都不在德意志,便给予了德意志各公国和主教们广泛的特权。腓特烈二世死后,各公国进一步独立,谁也没有能力诏令天下。1254年,德意志进入了大空位时代。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通过打败波西米亚王国,将奥地利的大片领土收入囊中,成为德意志强藩,被各诸侯国广泛认可而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束了德意志的大空位时期。虽然哈布斯堡王朝很强盛,但它并不具备整合德意志帝国的实力,皇帝只要试图加强集权,褫夺诸侯的特权马上就会面临联合对抗的诸侯联盟。

1282年,鲁道夫一世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分别传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鲁道夫,此后哈布斯堡家族便主要在奥地利公国。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帝国皇帝由七大选帝侯推选,集权的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向松散的公国联盟转变。从1438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起,神圣罗马帝国皇冠便由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世袭直至帝国覆亡。

2.欧洲文明分化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式微之后,西欧虽有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先后崛起,但欧洲文明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荣光,统一的欧洲也分化为各个小国,各自独立发展,兴衰交替,合纵攻伐,谁也没有能力统合整个欧洲。

基辅罗斯。罗斯人是活动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为游牧民族,一直受罗马帝国及后来的东罗马帝国统辖。东斯拉夫人部落是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民族的祖先。8世纪末,东欧平原出现了3个准国家组织,即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斯拉维亚和东部梁赞地区的阿尔塔尼亚。

862年,诺曼人留里克受诺夫哥罗德贵族的请求,率军前来平息东斯拉夫人的内乱,并自立为王,建立了第一个罗斯王国,建立了留里克王朝。留里克去世后,他的族亲奥列格继位,对周围的斯拉夫部落发动一系列征战,于882年占领第聂伯河中游的基辅城,并将罗斯国的首都从诺夫哥罗德迁到基辅,建立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大公国,从此基辅罗斯公国开始了独立发展时期。

基辅罗斯稳定后,多次进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并于907年之后的数十年迫使东罗马帝国与之订立了4个商业和约,保障了罗斯人在东罗马帝国的商业特权。斯维亚托斯拉夫在位期间,积极对外扩张,先后攻占了可萨汗国的首都萨克尔,占领了保加利亚的首都普列斯拉大,但不久后多次被东罗马军队打败,并被迫放弃此前占领的土地。

980年,斯维雅托斯拉夫的幼子弗拉基米尔一世继位,统一了基辅罗斯,堪称罗斯国最有作为的君主,对罗斯国的版图、宗教、文化、法制等方面影响很大。981年,弗拉基米尔一世率军夺取了波兰的佩列梅什利等城镇,之后又取得一连串胜利。982年打败维亚季奇人,983年征服雅特瓦吉人,984年征服拉基米奇人,985年进攻保加利亚人,并在沿途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安插亲信进行统治。此时的弗拉基米尔和他的先辈一样,还是一个典型的异教徒王公,实行一夫多妻制,他娶了差不多800个妻妾。

987年,在东罗马帝国皇帝巴西尔二世的请求下,弗拉基米尔一世帮助镇压了小亚细亚的暴乱。988年,他以援助保加利亚为名进攻东罗马帝国,占领了克里米亚的赫尔松,迫使东罗马帝国与罗斯和谈。弗拉基米尔一世迎娶了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并在赫尔松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成为了罗斯国的第一位基督教君主。随后,罗斯国将占领的赫尔松归还东罗马帝国,安娜公主也返回了基辅罗斯。

回到基辅后,弗拉基米尔一世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他休弃了信仰异教的妻妾,下令所有基辅市民都在第聂伯河中接受洗礼,同时销毁各地的异教偶像,兴建大教堂、修道院和图书馆等,从此东斯拉夫人的历史便和基督教信仰牢固地联系在了一起。罗斯所信奉的基督教同东罗马一样,属东正教的分支。东正教在基辅罗斯的传播,加速了斯拉夫各部落的统一进程,扩大了罗斯与东罗马帝国以及西欧等国家的文化联系。东罗马帝国衰亡后,罗斯的基辅大公通常以东罗马的继承人自居,“沙皇”的称号也源于东罗马。

内部宗教问题解决之后,弗拉基米尔一世便开始了对外征战,他首先将目标对准了波兰人和佩切涅格人。992年,他用武力迫使波兰人承认了基辅罗斯对加利西亚地区的占领,后来在这里产生了几个重要的公国。集中力量阻止了佩切涅格人对罗斯南部和西南部的侵扰。在此前后,他把12个儿子都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成为半独立的王公,但每年必须向大公缴纳银锭作为贡赋。

在弗拉基米尔的儿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达到空前繁荣,版图不断扩大,东起喀尔巴阡山,西迄顿河,北起波罗的海南岸,南到黑海草原的鞑靼人领地以北。

11世纪,基辅罗斯境内的大领主势力不断增强,力图摆脱基辅大公的控制。此前被基辅罗斯征服的王公也图谋恢复独立,基辅罗斯开始走向衰败。到12世纪时,基辅大公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国内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公国。最初,这些公国在名义上还承认基辅大公的宗主地位,但后来他们完全获得独立,罗斯国家彻底解体,各王公进入混战时代,直到蒙古人的入侵,并最终于1240年被蒙古帝国灭亡。

法兰西卡佩王朝。自《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便一分为三,其中西法兰克王国传至路易五世后绝嗣。罗贝尔家族在王位的几经更迭中乘势崛起,并逐渐成为西法兰克王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和摄政。987年,路易五世死后,神职人员及贵族推举已掌控王国实权的罗贝尔家族的法兰西岛公爵雨果·卡佩为西法兰克国王,加洛林王朝灭亡。卡佩认为,既然加洛林王朝已不复存在,西法兰克王国这个国号就不再适用了,便把国号改成“法兰西王国”,从此法兰西王国就取代了西法兰克王国。

卡佩王朝初年,法兰西王国的王权弱小,因无力控制各地的贵族公国,王室名义上领地很大,但直接管理的领地却很小。经过几代国王的持续努力,法兰西的王权得以逐渐加强。1016年,罗贝尔二世合并了勃艮第公国的领地,王室领地扩大了1倍以上。亨利一世继位后,罗贝尔二世的外甥、英格兰诺曼王朝的开创者威廉的权势日益增强,曾举国征伐法兰西,后因威廉意外坠马而结束。1032年,亨利一世将勃艮第分给了他的弟弟罗贝尔·卡佩,这就是后来长期影响法国政坛的勃艮第派。1136年,路易七世与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诺结婚,获得了阿基坦、普瓦都等大片领土,法兰西王国的领地扩大了3倍。1147年,路易七世因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导致王室入不敷出,遭到了王后埃莉诺的坚决反对,加上两人婚后一直未生下子嗣,最终两人离婚。但是,埃莉诺在改嫁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后,居然五年生了4个儿子,埃莉诺原来的领地阿基坦等也一并落入了英格兰王国安茹王朝的手中,法兰西王国一下丧失了80%以上的领地,从此双方争斗不休,英法世仇越结越深。

1180年,路易七世死后,他15岁的儿子腓力二世,即腓力·奥古斯都成为了法兰西惟一的国王,也是法兰西卡佩王朝第一位强大的君主,对法兰西王国巩固王权和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204年,腓力二世攻陷了英格兰所属的加亚尔堡,随后占领了整个诺曼底。1206年,腓力二世与英格兰国王约翰在图阿尔签订和约,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英格兰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为夺回失去的领地,约翰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奥托四世结盟,约定从东西夹击法兰西。1214年,腓力二世在布汶会战中击败了约翰和奥托四世领导的英德联军,几乎统一了卢瓦尔河以北的整个法兰西。布汶战役是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发生的第一场伤亡重大的战役,从此德意志日渐衰弱,法兰西取代其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国家。

腓力二世虽然与教会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从未受制于罗马教廷。他奉行国家集权化的政策,通过4次大规模的合并领地,打击了威胁王权的贵族势力,使自己成为法兰西王国最大的领主。又通过大力扩展城市自治权,把市政宪章推行到诸侯领地内的城市中去,而获得了小领主和教会的支持,使得大贵族也受到了自己领地内城市的掣肘。腓力二世创建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和财税制度,建立了一座方形的城堡,即卢浮宫的前身,还批准建立了巴黎大学。

路易九世在位期间,因积极支持教会发展,曾两次响应参与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他于1297年被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封为圣徒,成为唯一被封圣的法兰西君主。“圣路易”也被后世认为是基督教君主的典范,为此后来的法国王室均喜欢用路易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名字。

到了腓力四世时代,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的权势达到了巅峰。他征服了法国北部唯一独立的诸侯佛兰德斯伯国,迫使佛兰德人于1305年签订了屈辱的割地赔款条约。他没收了教会和圣骑士团的财产,强征教士的什一税,拘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甚至打算废黜教皇,这一系列的反教会行为,标志着法国王权的极端膨胀。1309年,腓力四世索性将罗马教皇克莱门特五世,强行迁到法国的阿维尼翁,从此历任教皇都屈服于法国国王的权威,史称“阿维尼翁之囚”,罗马教皇的权威对于世俗王权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失去了罗马教廷的庇护后,意大利的贵族和骑士纷纷出逃,使得各城市的商人和有势平民得以顺利掌握政权。没有了教皇的权力制约和教会的各种束缚,文艺复兴运动得以从14世纪初开始从意大利喷薄而出。

腓力四世死后,法兰西的后续几位国王的统治均乏善可陈,卡佩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到查理四世执政时,因为他只生了四个女儿,没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的直系继承人从此中断。查理四世的堂兄、安茹伯爵腓力六世继承王位,从而开始了法兰西历史上的瓦卢瓦王朝。

虽然法兰西卡佩王朝的直系已经凋零,但自王朝创立者雨果·卡佩开始,其后代便不断开枝散叶,使得卡佩家族的旁系越来越壮大,后来统治法兰西的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奥尔良王朝都是卡佩王朝的旁系。此外,卡佩家族的旁系还统治了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意大利、匈牙利、比利时、克罗地亚、波兰、立陶宛、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等其他12个欧洲国家,其统治疆域之大、成员数量之多,堪称欧洲历史上的最强家族。

英格兰诺曼王朝。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岛,最初的土著是凯尔特人,后来罗马人入侵了该地区。由于凯尔特人的反抗,以及日耳曼人从北部迁入大不列颠,罗马人在双重压力下便退出了大不列颠岛,剩下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互相斗争,以日耳曼人的获胜告终,6世纪末,在大不列颠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829年,七国之一的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六国,英格兰开启了统一国家的威塞克斯王朝时期。

11世纪中叶,威塞克斯王朝国王哈罗德遭到了来自法兰西诺曼底公国威廉公爵的武力威胁。威廉一直对英格兰虎视眈眈,他一方面派使节游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以获得支持,另一方面又说服邻国丹麦国王与自己结成友好同盟,很快便组成了一个反对哈罗德的欧洲联军。但是,哈罗德后知后觉,毫无准备,以致联军未遇到任何抵抗便在英格兰的海岸登陆了,在通往伦敦的路上也是长驱直入,最终联军直抵伦敦附近的黑斯廷斯。此时,哈罗德才被迫慌乱应战,威廉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取得了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1066年,威廉以武力夺取了英格兰的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史称威廉一世,开启了英格兰的诺曼底王朝时期。

登上英格兰的王位后,威廉便进一步加强集权,镇压贵族叛乱。他没收了大部分战败、逃亡贵族的土地,然后分封给自己的亲兵、近臣和诺曼底来的僧侣贵族,以致170个诺曼底的外来者占据了英格兰全部地租的将近一半。他还大量任用诺曼底人充当英格兰教会的高级职位,并把全国1/4的土地赏赐给教会。1086年,威廉在索尔兹伯里召开效忠宣誓大会,要求英格兰所有的领主对他行“臣服礼”。为了明确土地税额和封臣义务,他还组建了专门委员会,像“末日审判”一样,采取严厉手段调查全国的土地、户籍人口、领主和农奴、庄园等情况,编成《土地赋役调查手册》。

威廉死后,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先后继承王位,维持了英格兰较长时期的和平。1135年,亨利一世死后,因独子早逝,本应由亨利指定的女儿马蒂尔达继承王位,但她的表兄斯蒂芬抢先赶到英格兰继位王位,由此引发了双方旷日持久的王位争夺战,各地贵族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英格兰从此陷入混战局面。1153年,马蒂尔达与她的安茹儿子亨利登陆英格兰,几经厮杀与斯蒂芬达成协议,约定由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二世继位,从此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取代了诺曼底王朝。

亨利二世进一步加强王权,采用陪审制,提高王室法庭的地位,把大部分司法权力集中于国王手中,推动了英国习惯法的形成,并将征收盾牌钱固定下来。他死后,由他与王后埃莉诺的幼子约翰继位,继续与法兰西作战,丢失了诺曼底、安茹等大片土地。1209年,约翰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冲突,被开除教籍,之后迫于压力,他同意向教廷交纳年贡,激起了臣下的强烈反对。约翰还违反封建惯例,滥征继承金、协助金、盾牌钱等,借故没收直接封臣的地产。他还向城市多方勒索,引起广泛不满。1214年,约翰又在对法兰西的布汶战役中失败,导致了各方矛盾的总爆发。

1215年,地方贵族联合各方反对势力进军伦敦,挟持了英格兰国王约翰。6月15日,在强大压力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贵族才重申对约翰效忠。最后,皇室秘书正式发布了国王与贵族间的协议,即成为最初的大宪章,并将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皇室官员及主教保存。

《大宪章》由序言和63项条款构成,规定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教会享有自由选举教职的权利,全体自由民享有自由权,伦敦及其他各城市享有自治权。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权、放逐、伤害搜查和逮捕等。不得强迫骑士和其他拥有土地者服额外的兵役。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国王如有违反,可否决其决定,并可对其采取剥夺土地没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甚至规定地方贵族有以武力进行反抗的权利,使得贵族内战取得了合法地位。后来虽经多次修改,但一些基本原则仍被保留下来。

《大宪章》通过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权利,甚至允许通过武力手段限制王权。教皇英诺森三世也训斥大宪章是“以武力及恐惧,强加于国王的无耻条款”,称它破坏了国王的尊严。为此,约翰从一开始便不愿接受大宪章,他在贵族离开伦敦返回各自封地之后,立即宣布废弃大宪章。但是,由于贵族势力的强大,在删改部分极端条款后,约翰的继任者亨利三世才再次发出了大宪章。

1258年,由于亨利三世大肆任用外戚,引发了本土贵族的强烈不满,在孟福尔伯爵的领导和发起下,贵族迫使亨利三世签署了一项旨在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约定由贵族组成的“十五人议会”协助国王治理国家,被后世认为是英国议会的起源。从此,英格兰国王与地方贵族的利益平衡便有了法律保障和组织约束,但双方的矛盾并未平息。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被迫召集议会,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此后,英格兰议会经常召开,并获得了批准赋税权、立法权等权力。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的议会制度。

1337年,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英格兰和法兰西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和领土争端爆发了百年战争,到1453年才结束,战争长达116年,是世界上最长的战争之一。

东罗马帝国衰落。圣像破坏运动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内部斗争并未结束。867年,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宠臣巴西尔一世发动政变,杀掉了弗里吉亚王朝的末代皇帝迈克尔三世,创立了马其顿王朝。但是,他死后,东罗马帝国很快又陷入了内忧外患。

976年,5岁的巴西尔二世继位,由母后菲芳娜和军事贵族尼基弗鲁斯二世共同摄政。巴西尔二世掌权后,东罗马帝国在其统治下恢复了短暂的黄金时期。996年,他严令大领主必须将侵占的村社农民土地悉数归还。1001年,他颁布“代缴法”,规定“富强者”必须对“贫弱者”的缴纳赋税负责,如果“贫弱者”无力缴付,则由“富强者”代缴。此举虽然遭到了大地主的反对,但强化了大地主对所属农奴缴纳赋税的连带责任,保证了国家收入。

稳定内政后,巴西尔二世便将注意力转向西亚,开始反击阿拉伯人的入侵,解除了阿勒颇之围,恢复了东罗马帝国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1014年,巴西尔二世在与保加利亚的决战中获胜,俘虏了1.4万名保加利亚士兵,并命令将其中99%的战俘刺瞎,由剩下的1%战俘把他们带回家,以恐吓保加利亚人,巴西尔二世因此被称为“保加利亚人屠夫”。保加利亚沙皇萨缪尔见此惨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此后百余年,保加利亚人都臣服于东罗马帝国之下。1020年,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结盟,再次进攻东罗马帝国管辖的伊伯里亚总督区,巴西尔二世率军反击,吞并了亚美尼亚地区的卡尔斯王国,迫使阿尼王国投降,瓦斯普拉坎王国则主动归附了东罗马帝国。为了惩罚反复无常的亚美尼亚人,巴西尔二命人刺瞎了所有亚美尼亚战俘的眼睛。

巴西尔二世一生都与将士同起同居,被称为“军队之父”。他在位期间,东罗马帝国主宰了亚美尼亚、南意大利,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达到了查士丁尼一世以来从未有过的规模。他死后,帝国因皇权纷争逐渐走向衰落。更为致命的是,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开始以讨伐异教徒的名义,频频攻击已外强中干的东罗马帝国。

1071年,在曼齐克特之战中,塞尔柱帝国获胜,俘获东罗马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占领了东罗马帝国所属的亚美尼亚及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1081年,阿历克塞一世继位后,对内与军事贵族和解,对外抵抗南意大利诺曼人和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并进行了采邑、币制等改革,东罗马帝国重现生机。但是,由于塞尔柱帝国依然强大,阿历克塞一世便请求罗马教皇号召西方各国出兵帮助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领地,继而引发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阿历克塞一世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一度消除了塞尔柱帝国的威胁,此后东罗马帝国维持了数十年的平稳期。1176年,以曼努埃尔一世进攻罗姆苏丹国失败为标志,自阿历克塞一世以来,东罗马帝国的中兴局面因频繁发生的宫廷政变而结束,从此跌入了全面衰落的深渊。

1195年,伊萨克二世被他的哥哥阿历克塞三世发动政变废黜并囚禁,伊萨克二世的儿子阿历克塞四世侥幸逃脱,流亡到神圣罗马帝国,并请教皇英诺森三世协助他复位。1202年,阿历克塞四世与十字军统帅约定,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帮助阿历克塞四世父子夺回皇位。事成之后,父子两要支付20万马克银币,并承认罗马教皇对东方教会的控制权。此计划正好符合长期受东罗马帝国严厉管制和敲诈的的利益。于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便在阿历克塞四世以及军队的船舰领导人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都洛的推动下,将进攻目标由埃及变成了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沿海一面是马尔马拉海上的峻峭陡壁,金角湾沿岸是地势平缓的港湾,但湾口拦上了铁索,陆地一面的城防更是牢固无比。1204年,十字军开始进攻君士坦丁堡。由于此前长期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对这里的防御措施了如指掌,便指引十字军绕道而行,从热那亚人移民区砍掉铁索,顺利进入了金角湾,然后用船上的投石机和云梯攻打君士坦丁堡,又纵火焚毁了城墙附近的建筑。东罗马帝国的军队装备很差,又大多都是纪律松懈的雇佣军,很快就被彻底打散,阿历克塞三世出逃,进入色雷斯地区避难。十字军便驻扎君士坦丁堡城外,并按约定向复位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历克塞四世父子两索取报酬,伊萨克二世只好下令没收皇族的私人财产,并搜刮了城内各教堂的金银珠宝祭器,凑了10万马克白银送给十字军。

然而,此时君士坦丁堡各阶层都对阿历克塞四世招来第四次十字军的做法极为愤怒,以致城中不断发生东罗马的希腊人袭击从西欧外来的拉丁侨民的事件,发生的火灾还导致从奥古斯都广场到提奥多西广场的建筑、艺术精华区全部化为灰烬。火灾过后,拉丁侨民纷纷出城,投入十字军。城中市民将愤怒全部转向皇帝父子,他们把贵族和僧侣赶到圣索非亚大教堂中,宣布废黜皇帝父子,另立阿历克塞三世的女婿阿历克塞五世为帝。市民还冲入皇宫,把伊萨克二世投入监狱,并绞死了阿历克塞四世。

阿历克塞五世上台后立即着手巩固城防,关闭城门,把在城外安营扎寨的十字军拒之门外,同时宣布拒绝履行阿历克塞四世对十字军许下的诺言。为此,十字军开始全面进攻君士坦丁堡。经过4天的战斗,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攻入城内,并到处谋杀、强奸、抢掠、破坏了3天。

从古希腊以来,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与罗马帝国文明一脉相承的唯一城市。这里聚集了近千年积累的无数珍贵艺术品和古代图书手卷,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金银锦缎。现在这些都成了对财宝如饥似渴的十字军洗劫的对象。目击这场劫难的军队指挥官杰弗里·德维尔阿杜安在其《君士坦丁堡的征服》中写道:“自从世界创造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战利品。过去的穷汉,现在又富又豪华了。”

事后,威尼斯总督和十字军统帅依据进攻君士坦丁堡前的约定,由6个和6个法兰西人组成的选举团推举了一个新的东罗马帝国(即拉丁帝国)皇帝,获得首都君士坦丁堡的5/8和原东罗马帝国1/4的属地。其余的领土一半分给,另一半按采邑方式分给十字军的将领。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前夕,许多东罗马帝国的贵族高官纷纷逃离危在旦夕的首都,占领了其他一些小地方,建立了尼西亚帝国等一些小国家。1261年,一支数百人的尼西亚部队混进了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末代皇帝鲍德温二世闻讯后慌忙逃走,迈克尔八世由此恢复了东罗马帝国,并开创了巴列奥略王朝时期。但是,他的继任者也未能抵挡塞尔柱突厥人的入侵,最终奥斯曼帝国于15世纪消灭了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开始和灭亡的年代被定义为欧洲的黑暗的中世纪。东罗马帝国在近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的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在欧洲,除上述大国以外,1000年,匈牙利大公伊什特万一世在匈牙利推行天主教,并获天主教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第一位国王,匈牙利从此升格为了王国。1130年,意大利的罗杰二世在得到教廷支持后,被正式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开创了诺曼王朝,并击退了诸多入侵者,平定了诸侯叛乱。但好景不长,诺曼王朝只存在了60余年便寿终正寝。

3.中亚塞尔柱与花剌子模

10世纪以来,在罗马天主教在整个欧洲呼风唤雨、搅得天下不宁之际,在中亚地区的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先后崛起,成为继阿拉伯帝国之后的又一强盛政权。

塞尔柱帝国。早期的塞尔柱人属于中亚乌古斯叶护国的一支,起初臣属于突厥汗国。作为游牧民族,塞尔柱突厥人怀有原始的萨满教信仰。970年左右,塞尔柱家族因为领土争端与叶护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塞尔柱人从此迁往靠近波斯北部边境的锡尔河中游和卡拉套山区。受当地土著影响,首领塞尔柱克与族人一起改信了伊斯兰教,并很快成了这一带穆斯林的军事领袖。塞尔柱人的伊斯兰化,实现了自身的蜕变,从落后的游牧部落发展成为区域强国。

1040年,塞尔柱克的孙子图格鲁勒·贝克率军打败了塞尔柱人的原宗主国伽色尼王国,占领了呼罗珊地区,进而征服伊朗全境,建立了塞尔柱苏丹国。紧接着,图格鲁勒继续西进,先后吞米迪亚,进据赖伊、哈马丹,多次骚扰东罗马帝国的亚美尼亚边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占了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控制了哈里发凯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格鲁勒实际上成为了曾经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的太上皇。哈里发被迫封图格鲁勒为苏丹,号称“东方和西方之王”。从此,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仅是象征性的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所有权力都归塞尔柱的苏丹控制。

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在与两代西亚王者萨珊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交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在马其顿王朝巴西尔二世时期迎来了短暂复兴。但是,巴西尔二世死后,东罗马帝国便迅速走向了衰退。而彼时的塞尔柱帝国正值上升期。11世纪时的小亚细亚地区,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两大强权的争雄之地。1071年,塞尔柱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在曼齐克特战役中打败了东罗马帝国,占领了小亚细亚,并在此地建立起了罗姆苏丹国。从此,东罗马帝国便失去了在亚洲的领地,仅控制包括保加利亚在内的东南欧洲,辉煌一去不复返了。

1072年,阿尔斯兰在一次打猎中意外身亡,他13岁的儿子马立克沙继位,由尼扎姆·穆勒克担任宰相兼摄政。马立克沙执政后,平定了内部叛乱,打退了喀喇汗王朝对呼罗珊的进攻,还吞并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土地,进一步控制麦加、麦地那、也门和波斯湾的领地。1091年,马立克沙将塞尔柱帝国的首都迁到阿拉伯帝国的原首都巴格达,并在聚礼日祈祷中,将塞尔柱苏丹与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并列,帝国达到极盛时期。此时,塞尔柱帝国占有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等地,东与中国的西域接壤,西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南达阿拉伯海,北至基辅罗斯边境。

塞尔柱帝国沿袭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在苏丹下设维齐尔(即首相),全权代表苏丹处理帝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宗教事务。地方各省由阿塔贝格(或称阿塔伯克,意为父亲长官)管理,大多由塞尔柱贵族担任,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经济上实行军事采邑制,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得世袭,不过军事长官的例外。农民用实物缴纳田赋。开凿运河,修筑大道,开办邮政驿站,保证东西商道畅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倡导伊斯兰文化,在帝国境内兴建大量清真寺,并在巴格达和内沙布尔等地创办宗教大学,重金聘请各地著名学者任教,传播逊尼派艾什尔里学派的教义学和沙斐仪学派的教法学说,培养宗教学者和政府官吏。

1092年,马立克沙死后,诸子纷争,塞尔柱帝国很快陷入四分五裂,形成了以巴格达、大马士革、科尼亚、摩苏尔、迪亚巴克尔等城市为中心的许多小塞尔柱苏丹王朝,相互混战,削弱了抵御外敌的能力,以致此前侵占的领土纷纷丧失。1194年,巴格达的米迪亚塞尔柱王朝被花刺子模王朝军队所败,塞尔柱人控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历史宣告终结。此后,各地的小王朝相继灭亡。到14世纪初,存续时间最长的位于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也被蒙古人灭亡了。

塞尔柱突厥人伊斯兰化的历史,在中亚、西亚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前承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后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对伊斯兰教的传承、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花剌子模。位于阿姆河畔的花剌子模,最早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省,此后又经历了马其顿、贵霜、萨珊波斯等帝国的统治。7世纪末,花剌子模被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征服,开始了伊斯兰教的进程。11至12世纪,花剌子模又受塞尔柱帝国统治,之后开始逐渐走向独立。

1172年,花剌子模沙赫伊勒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塔喀什和苏丹沙赫争夺王位。起初,塔喀什处于劣势地位,但在契丹人西辽摄政皇后的支持下夺得了王位。由于契丹人索要的报酬太苛刻,引起了塔喀什的反抗,契丹人转而支持苏丹沙赫,并借给他一支军队,征服了霍拉桑,一直统治该地区直到1193年去世。苏丹沙赫死后,塔喀什把整个霍拉桑重新并入花剌子模的版图。次年,花剌子模打败塞尔柱帝国,夺得了塞尔柱人的大片领土。

塔喀什死后,他的儿子阿拉丁·摩诃末继位,将花剌子模推向了鼎盛,使王国成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摩诃末计划首先从古尔王朝手中夺取阿富汗地区。在喀喇契丹古儿汗的援助下,摩诃末于1204年打败了古尔王朝,并在1206年夺取了赫拉特和古尔山区。1215年,花剌子模夺取了加兹尼城,征服了阿富汗地区。

在感恩喀喇契丹古儿汗的援助没多久,随着摩诃末的权势扩大,他便不能容忍继续充当契丹人的封臣。他与怀有同样想法的另一封臣喀拉汗王朝的奥斯曼结成联盟,占领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并取代喀喇契丹成为该地区的宗主,占据了整个河中。1210年,摩诃末和奥斯曼联合打败了喀喇契丹人的反攻。但是,没过多久,奥斯曼也不再愿意屈从于曾经的盟友,起来反叛花剌子模。1212年,摩诃末占领并洗劫了撒马尔罕,统治突厥斯坦两个多世纪的喀拉汗王朝覆灭。

1217年,摩诃末骑马穿越此前由塞尔柱人统治的波斯,途中接受了波斯各突厥总督阿塔卑以及法尔斯的萨尔古尔王朝人的效忠,甚至连阿塞拜疆的阿塔卑也主动承认自己是花剌子模的贡臣。至此,花剌子模的疆域北至锡尔河,东至帕米尔和瓦济里斯坦山区,西至阿塞拜疆、卢里斯坦和胡齐斯坦山区,囊括了河中、大半个阿富汗和波斯。

但是,正当摩诃末要进攻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时,他的母亲联合军事将领在后方发动政变,另立朝廷,使其进一步扩张的企图失败。1215年,蒙古国的成吉思汗派使节、骆驼和大批金银珠宝到花剌子模缔结通商贸易协定。但是,在走到讹答剌时,被当地总督见财起意,商队被诬指为间谍杀了,珠宝与骆驼也被侵吞。当时,成吉思汗正全力备战进攻金国,为避免贸易中断,争取和平解决,再次派出使臣,致书摩诃末责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但是,摩诃末杀死了正使,剃光两位副使胡须,押送出境。

此举彻底惹恼了成吉思汗,他立即将进攻金国大事交付木华黎,开始亲自谋征讨花剌子模事宜。1221年,蒙古大军攻占了玉龙杰赤城,7天屠杀该城120万人。之后,成吉思汗又亲统大军西侵,消灭收编40万军队,夺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1231年春,还没来得及继承王位的末代王子扎兰丁被蒙古军团追击,被山民所杀,花剌子模灭亡。

10世纪以后,庞大的阿拉伯帝国虽然衰落了,但伊斯兰教却征服了它曾经统治过的地区,以致这一时期在中亚先后崛起的伽色尼、喀喇汗、塞尔柱、花剌子模等国都成了伊斯兰教的天下。原本归属唐朝统辖的西域千里佛国,也都不复存在,其他文化全部消失殆尽。有人说,如果不是中国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就没有中亚的伊斯兰化,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安史之乱使唐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能力,只是加速了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即使没有安史之乱,以伊斯兰教强大的扩张性,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也难以阻挡。

4.东北亚与东南亚

中国五代十国两宋及元朝时期,东北亚的朝鲜半岛自新罗分裂之后,新崛起的高丽王朝重新统一了朝鲜半岛的中南部,岛国日本则进入了武夫专权的幕府统治时期。东南亚的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原臣属于中国唐朝的各色文明也纷纷独立,各自演变,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朝鲜高丽王朝。9世纪末,曾经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此时已危机四伏,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在各起义军中,弓裔和甄萱两支力量最为强大,分别打出了新罗统一朝鲜前的高句丽和百济的旗号,史称后高句丽和后百济,与苟延残喘的新罗王朝形成鼎立之势,史称“后三国”。901年,弓裔称王,建立高丽王朝,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王建不久升任侍中,居百官之首。918年,因弓裔猜忌嗜杀,众将领发动兵变,拥立王建为王,弓裔在逃亡途中被民众所杀。

高丽建国后,新罗已彻底没落,后百济则风头正盛。为此,王建对外一边与新罗修好,全力备战后百济甄萱,对内则“分遣单使,重币卑辞,以示惠和之意”,通过联姻等手段笼络各地豪族。930年,瓶山之战后,高丽对后百济转入攻势。935年,后百济发生内乱,甄萱被儿子甄神剑废黜,甄萱不久投奔了王建。同年,新罗国王金傅也归顺高丽,王建赐名新罗都城金城为庆州。936年秋,王建亲征后百济,大获全胜,甄神剑投降,王建重新统一了朝鲜半岛。

统一朝鲜后,王建对内恢复秩序,沿用新罗的典章制度,确立佛教的国教地位。起初,王建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维持着王朝内部的稳定,此时的中央集权还相当脆弱。王建死后,惠宗王武继位,这种政治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很快引发了“王规之乱”。949年,光宗王昭登上王位,颁布奴婢按检法,实行科举制度,制定百官公服,对桀骜不驯的功臣豪族势力进行大清洗。通过光宗的铁腕手段,高丽的中央王权大为稳固。975年,光宗死后,儿子王伷继位为高丽景宗,开始安抚豪族势力,同时确立田柴科制,奠定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981年,景宗死后,其堂弟王治继位为高丽成宗,引进了中国唐宋典章制度,建构起中央集权体制,同时设十二牧,开始向地方派遣流官,经济上规定租税法,文化上设立国子监,实行“以儒治国”的方针,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高丽内部趋于稳定。

10世纪末,辽国契丹人开始入侵朝鲜。1018年,高丽在与契丹争战中取得龟州大捷,恢复了和契丹的宗藩关系,双方进入了长期的和平时期,高丽显宗被视为 “中兴之主”。1046年,文宗王徽继位,此时的高丽内部安定繁荣,外部与契丹辽朝和睦相处,与宋朝恢复邦交,与日本友好往来,被誉为高丽王朝的黄金期。文宗在位30余年,此后的三朝皇帝也都基本维持了稳定局面,国势更加昌盛。

11世纪末,金国女真人入侵朝鲜,高丽惨败,被迫求和。高丽与女真起初以兄弟之邦相处,后改为宗藩,双方关系趋于稳定。辽金战争期间,高丽夺取保州,改名义州,高丽王朝的疆域延伸至鸭绿江。

和中国的两宋一样,高丽王朝也重文轻武,到高丽毅宗王晛时,风气更甚,导致文武矛盾加深。1170年,以郑仲夫、李义方等为首的武臣发动政变,大杀文臣,废黜毅宗,另立毅宗之弟王晧为高丽明宗,建立起武臣专权的朝廷。因受打压的文臣不断反抗,地方民众起义此起彼伏,高丽王朝陷入了数十年的内乱。武臣政权自身也不稳定,掌权者如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台,到武臣崔忠献上台时,他以铁腕手段稳定政局,又对文臣加以怀柔,重建秩序,四代崔氏相继主导朝政,彻底架空了王权,但崔氏始终没有取代高丽王氏。

1216年,契丹的数万反蒙古军转入朝鲜,由于高丽的官军大多是老弱病残,而崔忠献掌控的私军却不愿出兵抵抗,导致契丹骚扰边境达三年之久。1231年,蒙古人大举入侵高丽,直逼开京,高丽被迫求和并向蒙古称臣。蒙古人撤走后,武臣领袖崔瑀挟持高宗迁都江华岛,并杀死了蒙古派驻高丽的达鲁花赤,引发了蒙古军的多次入侵。1258年,崔氏武臣政权垮台,高丽太子王倎代父入蒙古亲朝。由于王倎在蒙古大汗的皇位争夺中,站在了忽必烈一方,忽必烈即位后撤走了在高丽的蒙古军,结束了双方战争。

王倎回国后即位为高丽元宗,武臣金俊掌权,采取抵抗蒙古的政策。1268年,林衍杀金俊,成为新任武臣领袖,次年废黜元宗,另立元宗之弟,此事引发了蒙古干涉,林衍被迫让元宗复位,不久忧惧而死,其子林惟茂袭位,想继续抵抗元宗和蒙古人,但被元宗授意的大臣杀死,元宗宣布还都开京,百年武臣政权落下帷幕。

从1270年到1356年,高丽采取全面臣服蒙古的政策,这段历史被称为高丽的“元干涉期”。双方通过政治联姻巩固臣属关系,七代高丽国王,除了两位幼主外,其余皆娶元朝皇族女子为妻,高丽成为了元朝的驸马国。元朝在高丽设置了征东行省,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丞相,但高丽国王都不得享有庙号,而是从元朝得谥。

元干涉期之后,高丽利用元末农民起义摆脱了元朝的控制,但由于日本倭寇又接连犯边,加上内部王位频繁更迭,武夫势力再次崛起。在经历1388年的威化岛回军兵变后,高丽的王氏政权已名存实亡,军事将领李成桂于10年后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王朝灭亡。

日本镰仓幕府。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经历了短暂的奈良时代,于794年迁都平安京,从此进入贵族政治的平安时代。986年,幼小的怀仁亲王继位为一条天皇,他的外祖父兼家担任摄政,藤原家族的势力不断扩张。995年,继任兼家担任摄政的道隆去世,其嫡长子伊周和藤原道长争权,两人都想成为关白,一条天皇倾向于皇后的弟弟伊周,天皇的母后则偏向于自己的弟弟藤原道长,因藤原道长在长德之变中获胜,伊周被降为太宰权帅,藤原道长则进升为左大臣。

由于右大臣兼通的儿子显光能力不行,藤原道长实际上已成为朝堂的第一人,他将自己的3个女儿藤原彰子、藤原妍子与藤原威子都送入了天皇后宫,先后成为了皇后,藤原道长官至正一位太政大臣,权势无人能及。他曾说:“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日本的贵族政治到达了顶峰。

随着贵族政治的日趋强化,其呈现的萎靡、保守、挥霍等弊端也日渐突出。地位很低的武士非常鄙视消极萎靡的贵族政治,崇尚“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1156年七月,日本发生保元之乱,平清盛与源义朝联合支持后白河天皇,取得胜利,此后平氏家族依赖天皇的支持势力大增。1159年,因平氏家族的权势膨胀,引发了藤原信赖与源义朝的不满,导致了平治之乱,但很快遭到了平清盛的镇压,他击败了源义朝,诛杀了藤原信赖,源义朝的第三个儿子源赖朝也被流放至伊豆国。1167年,武士出身的平清盛出任太政大臣,成为了日本最有权势的人物,开创了武家政权的先河。1177年,平氏家族因鹿谷事件幽禁了后白河天皇,并罢免了藤原氏等公卿,次年拥立安德天皇登位,平清盛以外祖父身份总揽朝政。

1180年,后白河天皇的第三个儿子以仁王向日本各地的源氏族人发出讨伐平氏家族的令旨,此前一直在流放地集聚力量的源赖朝起兵响应,历经多次战争,终于打败了平氏军队,占据关东地区,以镰仓为根据地,进一步积聚力量,最终于1185年消灭了平氏家族。此后,又弹压了各方的反对势力,于1189年攻灭了奥州的藤原家族的势力,统一了全国。1192年,反对源赖朝集权的后白河天皇去世,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进一步巩固了镰仓幕府的武家政权。

“幕府”一词和“将军”一词相同,都来源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的将军一旦攫取了天下的权力,很快就会改朝换代,从未出现过中央朝廷仍在,实权却连续数百年都掌握在幕府手中的情况,因此中国虽有幕府,却没有幕政。在源赖朝消灭平氏及征讨各方的过程中,以镰仓为根据地建立的相对独立的幕府政治也日趋成熟,标志着日本贵族政治时代的结束,以及长达680年的军人专政的幕府统治时代开始。从此,日本天皇成为了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1180年,源赖朝在幕府设置军事警察机关“侍所”,平时统领“御家人”,战时以“军奉行”身份指挥军队。1184年,设立行政机关“公文所”,后改称“政所”,掌管幕府的行政事务。同年又设立司法机关“问注所”,处理诉讼、审判事宜,镰仓幕府的统治机构日趋完善。1185年,源赖朝又迫使后白河天皇同意他在日本各国设置“守护”,以及在全日本所有庄园、公领设置“地头”,这两种职务都由他任命的亲信武士“御家人”来担任,朝廷无权过问。“守护”是各国的军警头目,平时武装维护地方秩序,并监督“御家人”履行轮流警卫京都和镰仓的义务,战时则统率国内“地头”、“御家人”出征。“地头”则是庄园的监管人,为庄园领主和国衙征收租税和维护秩序。为了加强对京都等重要地区的控制,源赖朝还额外设置了京都守护、镇西奉行和奥州总奉行等官职,强化了幕府统治。

镰仓幕府的经济支持主要来源于“关东御成败地”。“成败”为“处分”的意思,即指幕府有权直接管理,可随意处分的领地。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关东御领”,即朝廷赏赐给源赖朝个人的500多处庄园;二是“关东御分国”,指朝廷把伊豆、相模、上总、信浓、越后、骏河、武藏、下总等8国的国司任免权下放给了源赖朝,可由幕府直接任免“御家人”来管理;三是“关东进止所领”,幕府可在很多庄园和公领中设置“地头”,这是争取来的权力。因各国“守护”没有俸禄,一般都兼任“地头”,从土地上获得报酬。

镰仓幕府初期的政治权力其实并不完善。为了尽快稳定局面,源赖朝也对旧势力作了相当大的妥协,天皇所代表的的中央朝廷仍能利用国司等官职行使部分权力,以致当时的日本,被称为是“公武两重政权”,这就为以后天皇朝廷和幕府将军之间的政治斗争留下来隐患。

1221年,以后鸟羽上皇为首的皇室发动了倒幕战争,史称“承久之乱”。因皇室势单力薄,却寄希望于正在内斗的镰仓“御家人”的倒戈,显然是错估了形势。幕府很快召集内乱的“御家人”指出,幕府建立前御家人的悲惨情形,歌颂了源赖朝的恩惠,并警告一旦幕府失败,武士们低三下四受贵族任意驱使的时代必将重新到来。为此,“御家人”很快团结一致,幕府军出镰仓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京都。战后,幕府流放了后鸟羽、顺德和土御门3位上皇,废黜年仅4岁的仲恭天皇,拥立后堀河天皇登基,并严厉惩处了站在皇室一边的公卿、武士,没收他们的领地3000多处,并让有战功的“御家人”充任这些领地的地头。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的统治进入平稳期,但这种安定局面没持续多久就被蒙古军打破了。1259年,蒙古军征服了高丽之后,便将侵略矛头直指日本,多次命高丽使者持书到日本,表面上要求建交,实际上是要日本朝贡。幕府第8代执权北条时宗拒绝回书,同时积极备战。由于幕府的积极应对和日本军民的顽强抵抗,特别是两次暴风雨对元朝兵船的意外袭击,导致元朝的两次入侵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抗元战争的胜利,也未能挽救幕府统治的危机。一方面,为转嫁战争负担,幕府加强了对农民的掠夺,导致民怨沸腾,农民纷纷逃散;另一方面,由于幕府掌控的资源下降,破坏了由“奉公”取得“恩赏”的这个幕府同“御家人”关系的基础,幕府内部的矛盾也加深了,此时皇室公卿也跃跃欲试。1333年,各地豪族纷纷倒幕,足利高氏也中途倒戈,攻下了镰仓,镰仓幕府灭亡。

总体来说,镰仓幕府是以幕府将军或“执权”为首,以“御家人”为主要支柱,以庄园经济基础的中央集权制的武家政权。幕府虽然掌控实权,但在日本国民的心中,天皇仍是神圣的不可撼动的国家象征,为此幕府才会数百年与天皇朝廷长期并存,要是换成其他国家早就弑君篡位了。

缅甸蒲甘王朝。849年,在东南亚的缅甸地区,部落首领披因比亚以蒲甘为首都,建立了缅甸的第一个统一的蒲甘王国,披因比亚是第一任国王。

1044年,蒲甘王国王权衰落,阿努律陀继位,各地陷入割据分裂状态。1057年,为镇压各地割据势力,阿努律陀兴兵南征,进攻真腊、罗斛等国,灭亡直通国。紧接着又西征若开,占领了若开北部地区。南征勃固,势力达到德林达依地区。向北直捣于中国云南的大理,之后两国和解。在回军途中,阿努律陀顺道掸邦地区,迫使区内各酋长向其进贡。阿努律陀还资助锡兰,让其击退了南印度注辇国的入侵。

阿努律陀还支持佛教发展,将其立为国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宫佛塔最为著名,蒲甘也成为缅甸此后800年中的佛教中心。他还参考孟族与骠族的文字,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开凿了皎施运河,以发展农业生产。

1077年,阿努律陀被野牛撞死,太子修罗继位。修罗出兵讨伐孟族耶曼干,但不久他便在庇固地区的叛乱中被俘。大将江喜陀逃回蒲甘,后打败耶曼干,自立为蒲甘国王。江喜陀在位期间,蒲甘王国的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建成了著名的阿难陀寺。

自江喜陀之后,蒲甘王国的诸王,或纵情享乐,或广建寺庙,劳民伤财,国势日微。到13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叛乱四起,北部的掸族势力以及后来的蒙古人不断南侵。1287年,元朝在灭亡南宋后,攻陷了蒲甘城,蒲甘王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内陷入分裂。

越南十二使君之乱。五代十国时期,东南亚越南地区的吴国曾经臣属于南汉。945年,开国者吴权去世后,权臣杨三哥篡夺了吴权的长子吴昌岌的王位,引发了十二使君之乱,越南进入十二使君时期。此后,杨三哥多次派遣指挥使追捕吴昌岌,但都无果而终。950年,地方发生叛乱,杨三哥派遣吴权次子吴昌文等领兵征讨,吴昌文在征讨途中发起兵变,吴昌文成为吴国的新君王。

由于吴昌文的威信较低,不能压服地方势力,他便与兄长吴昌岌一同称王,共理国事,二王之间偶有嫌隙。951年,华闾洞的丁部领起兵反抗吴国,二王一同领兵征讨,但成效不大。洮江郡人周泰也起来反抗,吴昌文亲自率兵将其剿灭,威信大增。965年,太平、唐阮二村再次叛乱,吴昌文亲自率兵征讨,战况惨烈,刚到敌军边境,就被伏击的弓箭手射杀。吴昌文死后,吴国群雄竞起,再次陷于动乱。

吴氏王室的声威也更加低落,吴昌文的侄儿、吴昌岌的儿子吴昌炽只能以“吴使君”的名义占据平桥,割据一方。还有矫公罕占据峰州、阮宽占据三带、吴日庆占据唐林、杜景硕占据杜洞江、李圭占据超类、阮守捷占据仙游、吕唐占据细江、阮超占据西扶烈、矫顺占据回湖、范白虎占据藤州、陈览占据布海口,这就是越南的“十二使君”。在此期间,吴国“海内无主,十二使君争长,莫能相统”。

此后,割据华闾洞的丁部领和儿子投靠了割据布海口的地广财丰、有德无嗣的陈明公,受到器重。在陈明公的支持下,丁部领率军进攻群雄,每战皆克,先后消灭了其他地方的使君割据势力,再次统一了吴国。陈明公死后,“部落无不服者。自此京府吏民,皆心归之。”

柬埔寨高棉王国。东南亚柬埔寨地区的高棉人,中国史书称吉蔑人,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居住在湄公河下游和洞里萨湖地区。但是,历史上的高棉王国并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现代人对它的了解都是通过考古学研究等一点点拼凑在一起的。相传公元1世纪下半叶,高棉人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早期国家,此后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时期。

约700年前后,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高棉王国日趋强盛。802年,被称为神王的阇耶跋摩二世建立了高棉帝国,以吴哥王城作为首都。1010-1150年,在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统治下,高棉帝国步入极盛时期,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疆域从现在的柬埔寨一直延伸到老挝、泰国、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

进入13世纪后,人们逐渐厌倦了神王的统治,高棉帝国危机重重。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强迫高棉人放弃首都吴哥王城,高棉帝国灭亡,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高棉王国时期,柬埔寨建造了诸多寺院庙宇,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其中,名为“毗湿奴的神殿”的吴哥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纪念碑,它承载着强盛时期的高棉帝国的力量、财富与信仰。

本章结语

10世纪到14世纪,亚洲和欧洲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混战局面,总体上处于分裂动荡时期。在亚洲,中国的五代十国混乱不堪,两宋虽然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但北方的辽、金等强敌一直虎视眈眈,边境动荡不安。元朝更是战乱不止,前半期忙于大肆扩张,后半期忙于四处平叛,整个亚洲和东欧都闻之色变。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互相利用,东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各世俗政权分化演变,在罗马教皇的煽动下发动了十字军东征,除了搅得整个欧洲血雨腥风,致使基督教的威望一落千丈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五胡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动荡时期。其不同之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百家争鸣、文化灿烂的一面,五胡十六国时期也有民族迁徙、国家融合的一面,唯独五代十六国只剩下篡位夺权和生灵涂炭了,可算是乱得彻底。而这一时期以上帝之名发动的十字军东征更是如此。无数本应神圣、纯洁的基督徒,在宗教狂热情绪的煽动下,张着贪婪的血盆大口,劫掠了圣地耶路撒冷,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更为荒唐的是,第四次东征的对象竟然变成了基督教的同胞东罗马帝国。十字军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大肆烧杀抢掠,使得这座延续了近千年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人性阴暗无以复加!

与此相反的是,为了遏制人性恶的膨胀,深知五代十国篡权乱政之害的宋太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开启的系列改革将分权制衡的政治哲学发挥到了极致,内乱之源算是堵住了,但外患之忧却更加严重,直至招来靖康之变的奇耻大辱。为此,人性的两面性决定了,凡事都不能走极端,因为走极端可能会解决一些问题,但估计它的好处还未充分体现,它的弊端却已暴露无遗,以致很快又吞噬了自己。

历史上的变法革新,其实都是一次利益关系的再调整。成功的商鞅变法如此,失败的王安石改革也是如此。改革成功了,国家受益,失败了,国家危亡,但改革者大多都没能得到好下场,这也是人性的必然,因为触动别人的利益总是要遭人记恨的。正如占据上位者总是想方设法地维护既得利益,这也是人的本性,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违反社会的基本准则,不择手段地死守手中那点可怜的甚至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既得利益,则终究要被历史无情的唾弃。

同样是调整利益关系,西方国家的处理方式却明显不同。当王权与地方贵族势力发生利益冲突时,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白纸黑字的协议或制度来巩固改革或革命的成果。如英格兰贵族势力强迫国王约翰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来限制国王的权利。虽然,法律很多时候只是白纸一张,最终的结果还是要靠实力来决定,甚至要诉诸武力才能达到目标,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悲剧之所以反复重演,是因为人性的无法改变。正如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幻想立足长远,以便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某些问题,但由于眼前的各种现实问题层出不穷,使得某些长远的解决方案的执行落实总是会被各种更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打乱,甚至与解决长远问题的方案背道而驰。于是,没过多久,历史的悲剧便又重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