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供我大学毕业(父亲供我读高中)

庆建国70周年有奖征文:父亲供我读高中

原创 任宝常 保定老年网 2019-07-23

父母供我大学毕业(父亲供我读高中)(1)

父母供我大学毕业(父亲供我读高中)(2)

父母供我大学毕业(父亲供我读高中)(3)

父母供我大学毕业(父亲供我读高中)(4)

我出生在辽宁省北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只念了两年学就辍学了。那时都是富人家的孩子上学,我们家既交不上学费,也耽误不起功夫。父亲和伯父每天必须拾够两筐粪才能出去玩。于是,我父亲和伯父每天到学校,把粪筐放在教室外面远一点的地方,趴在窗户旁看学生上课,也羡慕那些孩子们做操和在操场快乐玩耍......尽管这样,他们还是经常遇到先生的哄赶和孩子们的嘲笑。对那些能上学的孩子真是羡慕极了,嫉妒极了。

许多年过去了,父亲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学念书。再也不能经历看人家读书难堪滋味儿了。只是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所以我上学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解放初,小学生的年龄偏大,我却在八岁就上学了。而在班里,我的年龄最小,个儿最小,成绩却很优秀。那时,我经常考到前五名,有几次还是第二名呢!我家一共有八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我母亲是裹足,美称三寸金莲。在家里的孩子中,我是男孩儿之中的老大,上有一姐下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可以说只有吃饭的人,没有干活的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几次因为家庭困难要中途退学,父亲思前想后觉得第一孩子太小,干活也顶不上一个大人,第二是孩子学习不错,将来也许能成才,就打消这个念头。

明白父亲的苦心,从此我更加努力学习,早晚十分卖力的帮家里干活。到农忙时就请几天假,帮家里春种和秋收。我上初一那年赶上年景不好,劳动力少,挣的分少,分不来家里的口粮,从未以往的底气......快过年了,几乎家家都贴对联,挂年画,准备年货吃食,我家里没有这些程序的。我心里最惦记的是开学到底还能不能上学呢?心里实在没底。

我找了一张纸,用毛笔工工整整的写下了一首我学过的民谣,“白云高飞天气晴,瘦马在青草坪。马不吃草怨马病,人不书怪家贪”。我用这首民谣表达了我的困惑无奈和希望,希望能得到亲友的支持和帮助。虽然字写的不好,但清楚,意思一目了然。来拜年的亲友看到这首民谣心里都明白了,纷纷找父亲说情,父亲没有反对,默许了。过完年之后,我又回到了课堂。

父亲常说,读书人干大事情,不读书只能干养家糊口的事儿。比如当先生教书就是为大家做的大事情。父亲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可直到今天,我依然深深记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说过让我退学。

六十年代我考入北镇高中。闾阳初中四个学生考取北镇高中,我是第一名。这是全县唯一的最高学府!我上高中那几年正赶上国家三年的自然灾害,那时家境好的都没有粮食吃,更可况我家了。但我在父亲的支持下硬是坚持下来了,我上高中时,一年级十个班,我毕业时,是七个班。高一时每个班五十多人,高三时,只有四十多人了。现在想来还觉得是个奇迹。那时我是十里八乡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也是我家的第一个高中生,我是父辈的骄傲。

父亲不吸烟,不喝酒。年轻时在延寿县一家大烟馆打工,在这里是可以吸点大烟的,父亲一干就是几年,父亲愣是没学会吸毒。这件事简直不可思议。老一辈的人一提起父亲都伸大拇指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父亲自己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给家里过日子,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吧,就是人们常说有钱难买少年贫,高中毕业我参军了。我也像父亲一样,烟酒不沾,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寄给家里过日子。义务兵每月津贴六元,训练工作之余,我当报道员给报社写稿,报道部队的好人好事和国防建设;同时我也写诗,每月都有几元的稿费,那时候稿费很低,一首诗意一、二元钱,就这样有时稿费比津贴费还多。家里常收到我寄回去的钱,父亲感到极大的安慰,欣喜之余感到很惊讶,当义务兵是不挣钱的,他怎么老往家里寄钱呢?一次父亲去部队看我时,部队的首长和同志们把我的情况介绍给父亲,父亲看到我发表的作品非常高兴,他读书成才的愿望仿佛在我身上实现了。

七十年代父亲走了......以后我依旧沿着写作这条路走下去,矢志不渝。如今有几百万字的作品发表,还出版十六本诗集,多次荣获各级奖励。更令人欣慰的是我的个三个女儿,同我一起出版诗集可以说事业有成儿女成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想可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