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借芭蕉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西游小课堂14芭蕉扇为什么要借三次)

《西游记》里有两个重要的情节都和数字“三”有关,分别是第二十七回的“尸魔三戏唐三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第五十九到六十一回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其实不只西游记,翻开“四大名著”,每一部都有很多情节以“三段式”的方式呈现:《三国演义》里有“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水浒传》里有“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宋公明三败高太尉”,《红楼梦》里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为什么古代的小说家对“三”如此热衷?

孙悟空借芭蕉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西游小课堂14芭蕉扇为什么要借三次)(1)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本来就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字:古人将“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将“日月星”并称为“三光”,将“君臣、父子、夫妻”的行为准则并称为“三纲”。“三”,给人一种简洁、清晰的稳定感。凡事如果以“三”的形式呈现,就会让人觉得具有一种自然而然地说服力。所以,我们写文章,也经常是“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最后”。如果只有两点,没有第三,总觉得不充分;如果三点之外,还有“第四”“第五”,又会觉得繁琐。

推己及人,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小说家也喜欢写“三段式”了。一件事,重复三次,这三次重复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单元。“三打白骨精”就是一场简单的“三段式”结构。白骨精首先变成美女,被孙悟空打死,真身逃走;然后又变成老婆子,又被孙悟空打死,真身再次逃走;最后变成老汉,仍然被孙悟空打死,这一次真身没能跑掉。在这一组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一打”“二打”“三打”之间,没有太多的变化。唐僧对孙悟空的不满逐渐积累,最后爆发。在民间故事里,经常会采用这种简单重复的“三段式”结构。

孙悟空借芭蕉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西游小课堂14芭蕉扇为什么要借三次)(2)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取景地,网图侵删

相比之下,“三调芭蕉扇”就复杂多了。“一调”时,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胁迫她交出芭蕉扇,结果拿到的是个假的。“二调”时,孙悟空偷来牛魔王的避水金晶兽,变成牛魔王的模样,骗来了芭蕉扇,结果被牛魔王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又骗了回去。“三调”则是在满天神佛的帮助下,打败了牛魔王夫妇,逼迫他们主动献出芭蕉扇。很明显,“一调”“二调”“三调”无论从手段还是结果,都有意做了区分,使这一段故事更加曲折有趣。这种模式可以看成是上一种的升级版:第一次是“起”,主人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了第一次尝试;第二次是“变”,虽然核心情节要重复第一次,但是必须要有变化、有区分;第三次是“结”,无论成败,要给整个“三段式”结构一个总结性的交代。

孙悟空借芭蕉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西游小课堂14芭蕉扇为什么要借三次)(3)

古代有特殊含义的数字很多,“三”之外,还有“六”“七”“九”。也不是不可以创造一个更大的故事单元,比如,《三国演义》里就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可是,这几个故事显然没有“三顾”和“三气”那么流行。原因很简单,分段越多,段与段的关系就越难处理。无论是简单重复,还是求新求变,都不太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重复的话,太无聊;变化多了,记不住啊!

“三段式”结构的形成,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我们知道,《三国》《水浒》《西游》,在正式成书之前,都曾长期在说书场上流传。听众就是说书人的衣食父母。怎么能让他们天天都来呢?说书人想尽了办法,终于发现:如果把情节设计成三段式,一天讲一段,就可以保证至少这三天,观众愿意连着来。

孙悟空借芭蕉扇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西游小课堂14芭蕉扇为什么要借三次)(4)

有人说,《西游记》其实还有更大的一个数字结构,就是“八十一难”。这个看法从理论上当然是没错的,在小说的最后,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八十一难”的列表。不过,细读这个列表就会发现,小说家为了凑齐“八十一”,伤透了脑筋。《西游记》虽然有一百回,但是,显然也不够描写八十一处妖怪洞府。所以,小说家被迫把很多故事中的磨难拆开,才将将凑够八十一这个数字。由此可见,“八十一难”是虚的,最多算是一个故事线索。小说家根本没有可能设计出八十一个故事单元。“三”却是实实在在的三个事件,重复发生之后,又合而为一,构成一个更大的故事单元。

每天分享一本书,我是吐槽老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