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

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1)


​很多节日都有特别有特色的食物,例如元宵节的汤圆、端午的粽子、感恩节的烤火鸡,圣诞节快到了,那么,最能代表圣诞节的食物是什么呢?


当然是姜饼!


现在,姜饼已经成为风靡世界各地的圣诞礼物,每到圣诞节,大人们就会将制作成心形、人形、屋形等各种形状的姜饼送给孩子们,或偷偷地放入孩子们床头的圣诞袜子内,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连大名鼎鼎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都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在这世上我只剩一便士,你只需拿着它去买姜饼。”


那么,为什么圣诞节要吃姜饼人这么可爱的食物呢?

美妈在这里提供了5个流传较广的版本:


一、来自东南亚的美食

姜原产于东南亚,因十字军东征(顺便)从中东带回异域食材而传入欧洲。


当时,欧洲香料匮乏,姜因其浓烈的辛香味,受到了没见过世面的欧洲贵族追崇。人们试着把姜混入面包和饼干的原料,结果不仅口感独特,还令面包和饼干本身更容易被保存,实在一举两得!


二、姜饼和宗教的关系


姜饼最初诞生在德国。


当时的姜,并非寻常大众之物,最初的姜饼亦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3世纪,德国修道院的僧侣们,在圣诞节和复活节时制作姜饼分发给信众。


基督教徒们将这个小人视作耶稣初生的象征,流传至今,就变成,家家户户圣诞节要吃姜饼了……


三、伊丽莎白女王的原创


据说姜饼人是来自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一次突发奇想,她命烘焙师按照参加圣诞晚宴的宾客们的样貌制作了人形的姜饼,送给宾客作为圣诞的伴手礼,于是这个风俗变马上火遍欧洲。


四、姜饼恋人的故事


第四种说法来自于一对因为战争而分开的恋人。

据说他们年老后担心对方找不到自己,便在自己的村庄里出售对方模样的姜饼人。


传说未婚女子吃下了姜饼,便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五、姜饼人的童话故事


关于姜饼人还有一个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夫妻很饿,所以做了姜饼人准备来吃,没想到姜饼人竟然活了,他拼命地跑,边跑边说:


跑!跑!


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你没有办法抓住我!

我就是那个姜饼人!


他躲过了老夫妻、躲过了各种动物的追击,不过最后还是被狡猾的狐狸吃掉了……

当然,更多的孩子相信,《姜饼人》里那个调皮可爱的姜饼人是勇敢执著的象征,因此《姜饼人》也是在欧洲流传最广的版本。


所以,今天美妈将这本在西方家喻户晓的姜饼人出逃故事——《姜饼人》推荐给大家。


作为绝对的经典,《姜饼人》是不可错过的童话佳作。


美妈精选 · 今日上新


姜饼人:经典永恒的姜饼人出逃故事



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2)


“边听故事,边动手做姜饼人!”

圣诞姜饼人是西方家喻户晓的童话形象。


一只刚烤好的姜饼小人为了避免被吃的命运,从烤箱里逃出来,一路狂奔,躲过了所有来追赶他的人和动物,最后还是被狡猾的狐狸欺骗吃掉了。

整个故事里,姜饼小人一直在唱一句话“跑!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你没有办法抓住我!我就是那个姜饼人!”


所以,“姜饼人”被用来形容那种单纯又勇往直前的人。


因为颠覆了以往的形象,麦克林托克塑造的这个酷酷的歪戴帽子的小黄人赢得了《纽约时报》的青睐,从此,她跑上了不断获奖之路。


本书封底更附有姜饼人的详细制作方法,在这个圣诞,或许你也可以给自己制作一个姜饼人哦!


古老又焕发新意的经典故事,如同一首首悠扬的民谣拂过心间,伴随美妙声音浮现的,是凯迪克式的典雅而诙谐的画面。


孩子们大声朗读,大人们侧耳倾听,再来几块花式甜点,仿佛美好的年代再现……


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3)


跑!跑!


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你没有办法抓住我!


我就是那个姜饼人!


我从一位先生那里逃出来!

我从一位太太那里逃出来!


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4)


我从肉铺老板那里逃出来,


他还带着一把切肉刀!


我从奶牛那里逃出来!


从满身泥浆的老母猪那里逃出来!


我也要从你这里逃出去!

我可以!我可以!


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5)


这首《姜饼人之歌》和你之前听过的不一样?


因为这是一个由作家吉姆·艾尔斯沃斯重新改编、讲述的新故事喔,它保留了姜饼人故事的经典结局,加入了更加戏剧化的情节,与麦克林托克那富于表现力的、细腻优雅的绘画完美结合,创造出了这本别具一格的《姜饼人》——关于顽皮又美味的小饼干的故事。

圣诞节姜饼人来历 圣诞为什么要吃姜饼人(6)


著者简介:


【美】吉姆·艾尔斯沃斯,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她的书曾五次荣获《纽约时报》的童书大奖,此外,还曾荣获“《波士顿环球报》号角奖”“银行街最佳童书奖”等。


绘者简介:

【美】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一位深受欢迎的作家。他创作了三十多本童书,曾荣获“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童书奖”“国际阅读协会/美国童书协会(IRA/CBC)最佳童书”等奖项。


译者:杨玲玲 彭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