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

月,撕开天幕,绽放清冷的光。山,低垂高昂的头,凝固成思想者的群像。听不见泸溪河水声,却有闪闪烁烁的流动。来自未知时空的“独木舟”铺满河面,每只木舟里,散落的尸骨在自动拼图。时间逆流,骷髅站立,肌肉、毛发在重新生长,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素衣人。万舟中间,有人弹奏古筝,有人高举利剑,众人振臂跺脚,狂甩头发。但没有一丁点声息。鸡鸣破晓时分,人影顿逝,所有“独木舟”合上盖,飘忽飘忽,飞进峭壁千仞的无数崖洞。

悬棺的传说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1)

峭壁千仞,崖洞密布

是有关悬棺的传说,还是梦境?临水而居的先民,生时在独木舟上渔猎、结婚、生子,死后被安放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里,并安置在绝壁悬崖,他们的灵魂在这方熟识的山水游荡,永远庇护子孙后代。

龙虎山得名于“丹成而龙虎现”之传说,它是道教的发源地。贵溪县博物馆馆长谢建根在听过艄公讲悬棺的传说后,对龙虎山悬棺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和县文化馆贾宝胜馆长向省博物馆考古队汇报情况,并希望对崖墓进行调查。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执着于悬棺之谜,对于龙虎山崖墓考古人员来说,这次考古经历终生难忘。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2)

1978年12月,许智范先生作为第一批考古专家走进江西鹰潭郊外的龙虎山。许家村村长亲自支篙,文化馆叶植敏老师陪同,三人泛舟泸溪河。移舟换景,景景迷人,他们似乎忘记此行目的,陶醉在人间天堂美景中。待云开日出,河岸峭壁之上,大大小小的自然崖洞蔚为壮观。许村长说,这一带村民世代传说有的洞穴用木板封门,居住的仙人还没有起床;有的洞穴深藏装满经书的大木箱;有的洞穴满是金银财宝;有的洞穴置放棺椁。许智范先生永远忘不了这个静谧的清晨,一个个谜团横亘于心,这些洞穴是神仙居所抑或藏宝之处抑或先民墓室?

山势陡峭,他们择一低处探洞。药农李福旺攀援而上,洞口一条蛇把关,身子直立,长舌妖娆,药农吓得一口气跑下山。后来的考古发现中,他们将看到众多蛇的图案,先民把它刻画在坛坛罐罐上,作为图腾顶礼膜拜。蛇的出现不仅仅是巧合,更是某种神秘的暗示。

从后山上去。一行人绕道仙水岩山背登顶。至悬崖处,山呈上突下敛之形,根本无法下山进洞亲自考察。又请来四位药农,个个身手敏捷,拥有攀岩附壁绝技。许智范先生回忆:“当时用四根粗麻绳,其中两根作为探洞者上下主绳,一头固定在山顶树上,另一头固定在河面小船上。另外两根做成个字形坐垫,当地人称为踩吊篮。还有一根保险的绳子。一位老者在泸溪河对岸用语言和手势发令指挥。”探洞者终于滑至洞口,身子像荡秋千一样荡进洞里。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3)

陶器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关于崖洞的种种传说像万花筒图案在脑海浮现。考古人员仰望洞穴,不知会有怎样的惊奇等着他们。但是,药农只发现圆形棺木、陶片,人们按照探洞顺序编为1号墓。2号墓发现长方形小木箱,木箱盖板写有“仙人遗蜕”和年代落款,显然是明代老道的遗骨盒。3号墓和4号墓都发现圆形棺,棺内人体骨骼保存完整,陪葬品丰富,有黑陶罐、红陶鼎、竹篮、竹盒、木鼓、印花丝绸、麻布等。宝剑寒光闪闪,令许智范先生不敢触碰,待小心握起,却感觉轻飘飘的,原来是一柄仿制青铜剑。它的纹饰造型与湖南长沙战国墓、江西沙河街遗址、武宁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剑如出一辙。考古队员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春秋战国崖墓。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4)

十三弦木琴

采集棺木标本,经过相关部门的碳-14测定,3号墓和4号墓棺木的年代距今约2600年,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崖墓葬。千百年来,萦绕龙虎山仙水岩一带众多的神秘传说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更多的谜底有待揭示。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采用悬崖洞穴安葬逝者?龙虎山崖墓地处绝壁,下临深渊,他们又是如何将棺木放入崖洞内?

奇异葬式,体现“事死如事生”的 观点

人类思考生与死的终极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久远,甚至人类还处于蛮荒、混沌时期。在远古时代,灵魂迷信发生之前,人类对待逝者与禽兽对待同类尸体一样——弃尸野外。大约180,00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开始安葬逝者。在考古发掘的墓地中,考古人员发现三具人骨架,陪葬品有石珠、骨坠、钻孔兽骨和燧石石器。最早的墓穴出现在距今10~4万年前的旧石器中期,在欧洲已有安葬逝者的习俗。

无法考证远古人类是如何获得肉身与灵魂的概念,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是逝者常常会出现在生者梦中,像活着一样,或许令古人产生逝者身体之外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灵魂存在。对逝者肉身既恐惧又尊崇,恐惧其对生者威胁又认为具有超能量庇护生者。人们相信,人死只是肉身的消亡,而灵魂不灭,死者的灵魂与生前群体依然保持神秘联系。故有“事死如事生”,“事存如事亡”的观念。考古学家从一座墓可以追溯墓主人生前生活方式,也可以窥见墓主人生活时代诸多细节。陪葬品、葬室、葬具,甚至墓主人都在向他们无声地诉说历史。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5)

独木棺

籍由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观念不同产生各式各样的葬式。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信奉“入土为安”,一般实行土葬。火葬起源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上溯至史前时期,1945年,在甘肃寺洼山遗址中考古发现一座墓的灰陶罐中盛有人体火化的骨灰。水葬主要盛行于大洋洲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他们把逝者置于独木舟中,任其随波逐流。印度的水葬大多是将逝者焚化之后,骨灰撒入恒河。印度教徒笃信恒河圣水涤罪驱祸,逝者可以随恒河女神升天。恒河岸边,有不少小屋或旅馆出租,一些重病缠身的人租居此地,静待死神。甚至有些逝者被亲友直接投入水中,与生者同浴恒河。

树葬亦称“风葬”“挂葬”、“悬空葬”,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把逝者置于深山或大树上任其风化,或是掏空大树放入树内。天葬是藏族地区古老而奇特的葬俗,有学者认为,天葬出现于吐蕃“七赤王”时期,天葬师将逝者置于天葬台上以饲神鸟(秃鹫),若被食则说明神鸟把逝者灵魂带到天界。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6)

悬棺(崖墓)

悬棺葬是奇特而神秘的丧葬习俗,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上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教授到四川珙县、兴文对僰人悬棺进行实地考察,开辟了悬棺研究的先河。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在江西、福建、四川、广西、贵州、湖南、台湾、云南、贵州等省,以及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印尼、泰国都存在悬棺遗存。

沿长江、金山江、红水河、沅江、左江及其支流和溪流的峭壁悬崖上,高悬祖先的灵柩,犹如天然巨构的历史博物僰人悬棺。馆陈列无数文化宝藏。我们只有仰视祖先,在赞叹祖先想象 力和智慧时,又情不自禁拜问祖先,这种神秘葬俗的开创者是谁?为何选择如此诗情画意的归宿地,观云卷云舒,听松声涛声。如苍鹰俯视人间。

考古学家刘诗中认为,中国早期悬棺葬的范围是从龙虎山一直到武夷山这边,整个龙虎山还是属于武夷山的余脉。从地理位置和时间来讲,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主要是古越人栖息之地。生活在丹霞地貌的环境,有天然的洞穴,龙虎山悬棺葬首先具备这个条件。

1979年秋冬,龙虎山悬棺考古

1979年秋冬,江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贵溪县文化馆对龙虎山仙水岩附近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并请来九江市航运公司起重工程队大力协助。举目远眺,仙水岩一带,江面宽阔,鸟雀自由飞翔。考古队员恨不能借龙虎山悬棺双翅膀,飞入洞穴,系统地探察。

要有一个平台,制成一定的架子才能上去,但是这个平台用什么东西做?有人建议用几百个汽油桶捆起来,做成一个浮的台子。再搭脚手架上去。有人建议用毛竹,毛竹浮力大,用完了以后还可以卖掉,收回一些成本。考古队购置5000根毛竹,请村民扎成长12米、宽10米、厚1.2米的竹排平台,在上面竖立约60米的铁架塔。竹筏在河面移动,铁架可以任意升降。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7)

许智范先生身系安全绳往上攀爬,往下一看,深渊、绝壁,顿时头冒虚汗,心扑扑直跳。当移动铁架接近洞穴时,他才发现封门板封住洞穴。许智范先生犹豫了。古人先将棺木放置洞穴当中,再用木板由外向里将洞穴封闭,洞里有没有安装防盗设施。会不会像古书上描写的机关重重,只要轻轻一碰,就会万箭齐发或是毒气肆意?考古队请来当地驻军的特种兵,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许智范先生和同事才安全进入悬崖绝壁的洞穴中。

崖墓里,脚陷一尺厚的千年灰土和鸟粪中。考古队员戴头巾、口罩、手套,小心清理崖墓内的一切文物。一天下来,他们满身是灰,鼻孔也被堵塞得难以透气,打个喷嚏都是墨黑的。每天傍晚,考古队员都在泸溪洗擦很久,然后吃一大碗猪血清除体内灰尘。

历时三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员清理崖墓14座,发掘棺木37具,保存较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器、纺织品等共220件。考古发掘探明龙虎山崖墓的年代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崖墓主人的身份是古越人。

“断发”“纹身”的古越人

药农探洞,长蛇当道,绝壁崖墓,惊现蛇纹陶器,冥冥之中是神的暗示抑或纯属巧合。考古人员在陪葬品中清理出蛇纹图案的陶罐和陶坛,一件陶坛上堆塑蛇状耳饰,蛇形装饰灵动、庄重。考古人员推测,悬棺的主人以蛇(龙)为图腾,他们是百越人。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云:“东南越,蛇种也”,所谓“蛇种”指信奉蛇图腾。伏羲、蚩尤及三苗等氏族都以蛇(龙)作为图腾,百越族是由其延续和发展而来的,所以,百越人崇拜蛇(龙)。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8)

蛇图腾陶罐

打开4号棺木,死者的骨架保存完整,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在死者头骨右侧有一束头发,长约五厘米,两头修理较齐整。大家发愣,有人恍然大悟:“断发纹身,古越人习俗。”说话时声音有些异样, “断发”习俗在龙虎山崖墓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这在国内外悬棺考古中还是第一次。考古人员心中涌起难言的兴奋与激动,他们的喜悦都凝固在一张发黄的旧照片中。六个年轻人站在高高的铁架上,相机从崖墓里凝视他们朝气蓬勃的脸,还有蓝天、丹崖、碧水,刘诗中先生站在后排左手叉腰,许智范先生端坐在木板上笑容儒雅,这帮当年二三十岁的考古队员有幸参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用手铲拨开尘封的历史,为我们解开千年悬棺之谜。

百越族的文化与中国北方汉文化不同,古代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论男女都留长发终身不剪,而古越人不但剪发,还善于变换发型,越王勾践就是剪发纹身装束。东汉学者应勋关注古越人独特的风俗,提出“断发”是为了水居生活的便利,“纹身”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目的是为了避水中蛇蛟之害。

纵观悬棺葬具,几乎都与逝者生前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表现古越人 “水行”和“山处”的特点。棺具多数以整段楠木刳制而成,造型和结构却因族群不同迥异。从福建武夷山观音岩和白岩取下两具商周时期的船型悬棺,和闽南等地今天渔民使用的渔船形制酷似。古越人生活在山国水泽,善舟楫,船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或住所。他们认为以船为棺的殓葬方式可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生时同样的生活,亦有学者推测这种习俗意味死者的灵魂随水到达遥远的故乡。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9)

悬棺葬具

龙虎山崖墓群的悬棺葬具造型丰富,有像古屋的“屋脊棺”,还有“园棺”、“方棺”、“椭圆棺”,及二次葬用的“骨灰盒”。耐人寻味的是屋脊棺,棺盖作卷棚式,中间棱有脊,脊下两侧作弧斜面,短檐。棺身上宽下窄,棺底下有三对约10公分的棺脚,分置于两端及中部。显然,棺木像一座两层楼房。考古队员对墓主人会意地笑了,这是古越人“干阑式”房屋的再现和缩影。依龙虎山屋脊棺山而建,用竹木搭架,下层饲禽畜,上层住人。

这是桃源仙境之地,丹峰澎湃,碧水逶迤,一幅幅地老天荒的美景长卷。古越人的干阑木屋深藏山中,炊烟升起才偶尔显露气息。老人在阳光下编制竹盘,篾片薄如纸,细如发,长满老年斑的手像是另有一颗年轻的心脏,它将老人一生的故事编成精美的竹盘。儿媳在纺线,老伴在做饭。儿子给孙子修发,半大的孙子还是顽劣,哭闹着不肯纹身,老人看了一眼,说,在身上画龙,好让蛟龙识得你,要不,莫下水去嬉。

一家人席地而坐,木案上饭菜喷香。老伴在坛坛罐罐里取出各式小菜,盛在碟、碗里。儿媳夹一大块龟肉给小儿,老人又递上鱼尾。孙子拍着胸纹说,我要一个人划独木舟,捉鱼捉鳖去。大家笑了。

我也笑了。在博物馆观摩文物时,脑海浮现一副古越人的生活场景。以今天的审美趣味分析,古越人梳妆打扮依然时尚。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陪葬品中没有青铜器,而是以陶仿铜、以木代铜的礼器和兵器。这也是龙虎山崖墓之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从龙虎山古越人生活用品中可以看到金属器具的痕迹。可能是他们“身居僻地,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对青铜器惜为珍宝,不轻易将之随葬”。 也有考古专家认为龙虎山附近的德兴有铜山,今贵溪还有“铜城”之称。“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忌讳用金属品直接放入墓中,于是他们就用仿铜礼器和兵器随葬。”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10)

僰人悬棺

如果说龙虎山的悬棺带给我们是诗意想像,那么僰人悬棺带给我们是震撼。在西南川滇山区的珙县、兴文一带,无数被木桩托举的悬棺立于大山绝壁,那是僰人先祖的灵柩,让灵魂挂在峭壁上,无遮无拦,昭示某种力量。僰人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僰人领袖追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并在川南和滇东北地区建立 “僰侯国”。 但是,在明朝中晚期,这个部族神秘消失,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相融合,还是遭遇灭顶之灾?

僰人的历史在明代万历年间戛然而止。根据历史记载,明万历元年,宰相张居正派四川巡抚曾省吾对僰人进行大规模征服,总兵刘显率14万大军欲将僰人杀绝。此后,僰人失去了踪迹。僰人在悬崖绝壁上留下的悬棺,和崖壁上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岩画都成为千古绝唱。

探秘悬棺

追溯“悬棺”一词,最早来源于南朝顾野王的 “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之说。悬棺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存。面对临渊绝壁上浮云般的祖先灵柩,我们难免内心撼动。我们以仰望苍穹的姿态,仰望祖先。古越人是如何做到的?又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人认为,悬棺葬是“生不落地,死不落土”的观念。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流传,上远古时期,畲族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举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仙逝后,子孙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岩洞中。这种葬俗世代沿袭,形成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

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先民洞穴居住有关。人们生时住岩洞,死后当葬回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与祖先避战乱有关,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使祖先的灵魂永久安息,并赐福和保佑子孙。

也有人认为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所谓 “弥高者以为至孝”。还有人认为古越人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让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武夷山悬棺的崖洞口附近置放木条,称为“虹桥板”, 悬棺之间,山山之间,虹桥板沟通天路,崖洞中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归返天上。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11)

仿古吊装棺木

悬棺,绝壁史诗,悬崖神话,其文化内涵永远难以阐释。舟行泸溪河,龙虎山崖墓,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像一个个谜团腾云而来。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古人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搁置到几十乃至几百米的悬崖上?难道他们会飞或真是“仙风将棺材刮进洞里”?

揭秘龙虎山悬棺之谜(龙虎山悬棺之谜)(12)

悬棺进入崖洞表演

为了彻底解开悬棺葬之谜,上海同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江西省文物部门写作,联合开展中国悬棺课题研究。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装法,把重达二百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装人拉进洞中安放。

刘诗中先生认为,龙虎山崖墓出土的棺木两头都凿有四个洞眼或安有四个把手,显然是用作穿绳或绑绳用的。从时间上分析,崖墓是春秋到战国时期的,而在商代,江西瑞昌古铜矿就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木辘轳设备。木辘轳固定在山上,用绳索提吊数百斤的棺木进崖洞是可行的。

木鼓声声,古筝呜咽,断发纹身的男孩把竹盘放在爷爷的身边,棺盖合上。有人攀绳从天而降,似鸟雀展开双臂,硕大的屋脊棺从船上升起,携清风、鸟雀飞入洞穴。

泸溪河上响起苍茫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铱人 发布:2016.07.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