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敦煌故事(敦煌之佛传故事)

今天,我们走进莫高窟第9窟精美的壁画,来了解“竹林精舍”的故事。

千年的敦煌故事(敦煌之佛传故事)(1)

莫高窟第9窟,又称张承奉窟,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宋、元、清曾部分重修。窟内壁画工笔精细,是晚唐代表窟之一,其中,有一幅建筑画设色清丽,布局严谨。画面主体是一座白墙青瓦的二进院落,院门外两位身穿红色圆领长袍的侍者站在门的两侧,一匹赤马旁边一位比丘手持禅杖,正与前方的妇人交谈。外院依然有两位侍者恭谨地站立在门旁,似乎正在等待尊贵的客人,另外一人穿着唐代官服,手执白色笏板,表明客人的身份应该极为尊贵。内院中有一歇山顶大殿,几身贵妇正清扫院子。整幅画面最惹人注意的就是生长在院落各处的翠竹,营造出幽静的宜居氛围,这就是著名的“竹林精舍”。

这幅画面是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绘制的,经文中讲到:

有一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布诸外道。见到释迦牟尼佛后,深起信心,乃将外道逐出,在竹园中建立精舍,请佛居住。

竹林精舍是频婆娑罗王为佛陀捐施建造的。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讲法之后,就带着众弟子巡游讲法,一路上有许多大智慧者率领信徒皈依佛教,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僧团。走到摩竭陀国时,频婆娑罗王恭敬迎接,也皈依了佛教,他见僧团无处居住,就在王舍城建筑了竹林精舍,献给佛陀。佛陀接受了他的供养,并讲述了供养的妙处,竹林精舍也就成为了佛教历史上第一座寺院。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门,平常多半散居于各处,一到雨季,他们就得各自寻找安居场所;等到雨季过了,大家又回到树林去。当佛陀的教团越来越庞大后,就有必要为上千弟子找个安身办道之处,因此竹林精舍的辟建,实在是佛教僧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盛事。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自此之后,寺院作为佛教徒聚居的场所,为其进一步完善佛教知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中国的佛教祖庭白马寺亦是如此,外籍僧人正是以它为研修和传播佛教的据点,促成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敦煌创意坊,作者:邢耀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